张小泉剪刀古法锻制72道工序面临断档
时间:2012/11/16 10:05:00 来源: 钱江晚报 浏览量: 532
那一天,在运河边的手工艺活态展示馆里,79岁的施金水,戴着老花眼镜,正指导着两个徒弟干活。他时不时自己上去搭把手,没有注意到我们的到来,完全是旧时老师傅的模样。
他是我省第一批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之一,与他相关的一个品牌,叫“张小泉”。
历经300余年的张小泉剪刀,曾经是杭州人的骄傲,和杭产丝绸一起,标显了杭州人性格中柔和刚的两面,在炉火纯青的技艺背后,还有一种地域文化的味道在流传。
1966年,田汉(《义勇军进行曲》词作者、中国现代戏剧的奠基人)走访杭州张小泉剪刀厂时,曾写下一首赞美诗:“快似风走润如油,钢铁分明品种稠,裁剪江山成锦绣,杭州何止如并州。”
张小泉剪刀,是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之一。
施金水的一生,与剪刀密不可分。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张小泉剪刀这个传统工艺品项目,领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14岁开始当学徒的施金水,在退休20余年后再度出山,每周总有两三天,来到运河边的手工艺活态展示馆,为游客现场展示张小泉剪刀古法锻制工序。
如今,非遗传承人都已年事已高,越来越珍贵。能锻制72道古法工序,并且还能动下手的,只剩下施金水了。
虽然已接受过多次采访,但面对记者,老人的话还是不多,甚至还有些拘谨,双手不停地摩擦着,或者交叉握着。
从他手上,记者发现了“剪刀手”的秘密,他的手掌宽厚、满手老茧,手臂上还有零星被火花烫伤的印子,而且手劲比一般的老人要大得多。
老人的话不多,只有当话题转到剪刀上时,才神态自如起来,声音高了两个分贝,脸上的表情也开始有了变化。说到兴奋处,他甚至还拿起工具亲自上阵“露两手”。
于是,我们眼前,那些铁块、钢条,那些冷冰冰、硬邦邦的物什,在施金水的手中柔软起来,慢慢地,一把剪刀锋利的刀锋显露出来。
“看到没有,刀刃和刀身之间,有一道白线,这就叫钢铁分明,张小泉特有的。”老师傅说,然后,拿起百层厚的布料试剪,手起布落,以显刀锋。
十分钟内,施金水向我们演示了粗磨剪坯、淬火、嵌钢锻打、细磨等一系列的工序。
只有看着这一幕在你眼前上演,你才会明白,非物质文化要保护的,是这个人身上的这种专注和坚韧。(记者南芳 实习生 毕彩霞
14岁学做剪刀,79岁再度出山,施金水还记得母亲的话——
男伢儿要学好技术才有饭吃
当了一辈子的刀剪手工锻造师,已经退休了30年的施金水,依然忙碌。
为了让制剪术流传下去,让更多的年轻人认识、了解这门传统工艺,原本应该在家享清福的他,再次出山。
现在,他每周有三天,在刀剪剑博物馆旁的手工艺活态展示馆里,与两个徒弟一起,烧铁制剪,为人们展示张小泉剪刀最原汁原味的制作工序。
(以下记者简称“记”,施金水简称“施”)
【学艺】 “当年学徒,就像把人卖给师傅”
我一心只想着要学手艺,抽出睡觉的时间去别的铺子偷学,因为我母亲说过,男伢儿要学好技术才有饭吃。
记:您是什么时候开始学习制作剪刀的?
施:1947年农历正月十五,我14岁的时候。当时是在清河坊的扇子巷1号,跟着郭立金师傅。为了学这门手艺,我父亲还托了关系。
记:这么小就去学手艺?
施:我家里很穷,主要是为了糊口。我13岁就开始打短工了。我去做学徒,家里就少了一张吃饭的嘴,想到这个,我还是很愿意去的。
记:当学徒很艰苦吧?
施:每天凌晨两三点就要起床干活,一直到深夜才可以休息。不仅要制作剪刀,还要帮师傅家里干别的事,例如带小孩之类的。
做学徒都是这样的,就跟把人卖给师傅家里一样。
当时,一个铺子有5个学徒,老板不允许学徒轻易自学技艺,规定只能学其中的一个环节。
我一心只想着要学手艺,抽出睡觉的时间去别的铺子偷学,因为我母亲说过,男伢儿要学好技术才有饭吃。
记:听说那时候当学徒还经常要挨打?
施:有的。有一次,我的脚被烫伤了,站不住,就停下来休息了一下。师傅看到了就问我为什么不干活,然后用柴棍打我。
我觉得特别难过,但也不是师傅不好,当时整个大环境就是这样的。
【技艺】 铁软钢硬,才是一把好剪刀
有人说,钢和铁冒火花时一榔头下去,时机最佳;又有人说,钢和铁加热到“杨梅红”时方可动手,其实,这个没有太多讲究,全靠自己琢磨。
记:你是什么时候进张小泉剪刀厂的?
施:1953年,成立了5个张小泉制剪生产合作社,我和一些制剪师傅集中起来,把张小泉的古法锻造工艺继承了下来。
那时一个合作社一般有20多只炉灶,一个炉灶有五六个人。也就是说,那时候杭州城做张小泉剪刀的有五六百号人。在那里,伙计被分成五拨,分别制作五种型号的剪刀,我分到的是五号,最小的,也是最难做的。
不过,我干活比较快,同时也兼做其他的各种剪刀,我大概能手工制作二十多种。
记:怎样才算是好剪刀?
施:一定要铁软钢硬。在铁打的剪刀刃口覆上一层钢,剪刀任意成形,又确保刃口锋利,可谓刚柔相济。
不过,这是一道考验悟性的技艺——那么小一块钢要恰到好处地覆在刃口,却要钢铁分明,什么时候下锤是个问题,常需碰运气——早下一秒,钢要碎,晚下一秒,钢铁又无法融合。
有人说,钢和铁冒火花时一榔头下去,时机最佳;又有人说,钢和铁加热到“杨梅红”时方可动手,其实,这个没有太多讲究,全靠自己琢磨。
记:制剪难度这么高,但最贵的特1号民用剪,也才卖60元,会不会觉得不值?
施:这个也没办法,这些日子,我们在这个展示馆里共打出合格剪刀300把,除去送人的,卖出237把,营业额6400元,均价才27元。
厂里也曾试探性将特1号民用剪从60元调高至70元,结果竟有顾客看错价格牌,付了7元。后来,我们告诉他是70元时,他说“外面同规格机器生产的剪刀也就卖7块钱”。“70元”的价格挂了两周,没人买,只能降回60元。
记:听说,在这里(刀剪剑博物馆)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定做剪刀?
施:只要客人能说出要什么样子的,一般都可以做出来。
前段时间,镇江剪纸协会来定做了一把纸剪,头要尖,刃要薄。还有一个卖鱼的,专门找到这里。他卖鱼要戴手套,所以角柄要大。有个外国客人来给他的小孩定做剪刀,为了小孩的安全,所以刀尖要圆润一点。
记:定做剪刀贵吗?
施:不贵。跟一般的差不多,都是几十块钱。因为制作的工序是一样的。
记:现在做一把剪刀有多少道工序,要多久才能完成呢?
施:传统工艺原来有72道,现在简化了一些,要40道工序。我们两三个人配合,一般两个小时左右可以完成一把。但不是每把剪刀都合格的,合格率在80%左右,不合格的都要扔掉的,不能流出去,坏了名声。
【传承】 一把剪刀的工艺,从72道减为24道
“一只风箱一把锤,一块磨石一只盆,一把锉刀一条凳”的小作坊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在工业生产下,一把剪刀的制作工序从72道减为24道,甚至只有9道。会手工的老艺人全杭州也不过10来个,而且年纪都很大了。
记:现在剪刀制作多吗?
施:现在传统制作也不多了,因为现代精简工艺的效率更高。
“一只风箱一把锤,一块磨石一只盆,一把锉刀一条凳”的小作坊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在工业生产下,一把剪刀的制作工序从72道减为24道,甚至只有9道。会手工的老艺人全杭州也不过10来个,而且年纪都很大了。
记:您的儿女有跟您学习制作剪刀的吗?
施:我大儿子曾经做过手工剪刀,但现在也改行了。小儿子也在张小泉剪刀厂工作,但是也只会其中的一两道工序,没有系统的学习过。
记:听说您原来有3个徒弟的,怎么只剩下两个了?
施:做这一行太苦了,也赚不到什么钱,费那么大力气不如做别的。很多年轻人的体力也吃不消。
传统工艺制作的剪刀看起来不精美,年轻人用的不多,对这个感兴趣的人就更少了。
记:您怎样看待现代精简的工艺呢?
施:机器生产减少了工序,劳动强度降低,工作效率提高了。但是传统制作的剪刀削铁如泥,耐用性更强。张小泉剪刀是中华老字号,传统手艺,才是它的根。
锻剪过程中有三个工艺最重要——镶钢、缝道、热处理。如果我们要传承的话,这些就是重点,而剪刀式样什么的都是次要的。
我们这套活计,光动动嘴巴还不行,要手把手去教。眼下我还可以传授一下,但是年纪再大几岁,恐怕想做也不能做了。
学点知识
张小泉剪刀:张小泉品牌成名于1663年,是中华老字号。
明崇祯年间,清兵入关,安徽人张思家带着儿子张小泉逃到杭州,在吴山脚下的大井巷生产祖传剪刀,当时还是叫“张大隆剪刀”。
他用龙泉钢作原料,打出来的剪刀锋快耐用,很快就出名了。清康熙二年,因为冒牌太多,张小泉将招牌改为“张小泉剪刀”。
(责任编辑:李晋良)学会这些词,一开口就是文化人
寻找历史真相的学科,金石与金石学
包裹在端午节里的千古文化
《红楼梦》:林黛玉睡觉为何裹紧被子?史湘云睡觉为何那么豪放?
《红楼梦》里谁最快乐?
联系电话:0351-7170066
宗教信仰频道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