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江隆昌双凤镇,49岁的江斌有一个很多人都知道的名字:江龙头。每年春节双凤镇上的龙灯舞上,长得牛高马大的他都会和一班年轻力壮的小伙子,走街串户耍龙拜年。七八十斤重的龙
内江隆昌双凤镇,49岁的江斌有一个很多人都知道的名字:“江龙头”。每年春节双凤镇上的龙灯舞上,长得牛高马大的他都会和一班年轻力壮的小伙子,走街串户耍龙拜年。七八十斤重的龙头,被他舞得虎虎生风。
江斌的主业其实是经营酒厂,舞龙纯属爱好。不过,他在舞龙的招式上苦下功夫,再加上年年春节带头舞龙,后来成了“双凤龙”的传承人。他希望有朝一日“双凤龙”能和著名的“铜梁龙”名气一样响亮。
始于唐朝的“双凤龙” 在双凤镇,逢年过节舞龙是从唐朝开始就有的习俗。江斌有好几位“老辈子”是耍龙的高手,他当娃娃的时候就年年跟着舞龙队跑,8岁时就能一个人表演“小草龙”。脑壳灵光的他几年下来,完全搞懂了耍龙的全部技巧。
最初的“双凤龙”其实颇为简单。最简单的“草把把龙”,用谷草扎好,再固定好棍子,基本上没有花哨的动作,人人能学。后来有了“小金龙灯”,可以在高台上表演,也可以在板凳或者桌子上耍龙,相对要喜庆得多。还有“囵龙”,舞动的时候也加入陪衬的车车灯、幺姑灯等,但“龙”基本上没有太多动作。
“要是能够把龙舞出上天入地、腾云驾雾的神气,那岂不是要好看得多?”1996年,从部队退伍回家,又在当地办起酒厂的江斌,开始琢磨着给 “双凤龙”加点“料”:把龙体的直径做到一尺二左右,让龙看上去更加威风,再设计了“鲤鱼跳龙门”、“大鹏展翅”、盘龙、穿洞以及“孔雀开屏”等数十种动作以及造型。一场舞龙表演下来,一条“龙”仿佛活了过来,有了龙翔九天的气势,看得所有观众猛拍巴掌。
1996年,江斌正式成为“双凤龙灯舞”的大金龙第三十四代传人,“双凤龙灯舞”也在几年前成为省级非遗。
耍龙也有各种讲究 每次舞龙,江斌的位置总是龙头。“‘双凤龙’的龙头最重达七八十斤,要舞起来至少要一百多斤的力,没有超强的体力根本不行。”身高1米77,当过兵的江斌,当仁不让成为舞龙队的 “舵爷”。最近几年每年正月初八,几十支舞龙队都会在隆昌县城集结参加“龙灯节”,上演一场“龙王争霸”赛。作为舞龙队的灵魂人物,他得根据场地的大小,通过控制“龙头”来掌控龙体翻滚和舞动的幅度,否则在乡场上的小巷子表演时,就会觉得动作无法施展。要是舞龙场地上有障碍物,他还得负责给队员递暗号。
江斌还有一个梦想:让“双凤龙”的名气和“铜梁龙”一样响亮。“我们在2009年的成都国际非遗节上表演,得了优秀奖。如果把我设计的一套舞龙动作耍完,至少要四五个小时,论好看程度,‘双凤龙’有和其它地方舞龙比试的底气。”如今,只要有人邀请,江斌都会组织一班人马前往表演,“既给队员们创点收,也趁机扩大‘双凤龙’的知名度。”
此外,当地镇政府已决定把舞龙融入小学体育课,既能让孩子们在练习舞龙的时候强身健体,而这项民间
文化遗产的传承也有了更多希望。 (责任编辑:李晋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