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首页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搜索
X
民族民俗频道首页 56民族 民俗风情 民间故事 神话传说 民俗禁忌 民俗趣谈 民俗时尚 民间音乐舞蹈 民间艺人 民俗史话 民俗收藏 民俗论坛

仡佬族的社交及娱乐习俗

时间:2013/9/22 10:53:00 来源: 中国民族网 浏览量: 484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道真自治县三桥一带出现招待贵客的特殊礼仪三幺台。幺台是方言,意为结束,三幺台就是请贵客吃饭,一顿饭要吃三台(次)才算完结。第一台为接风洗尘。食品为九盘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道真自治县三桥一带出现招待贵客的特殊礼仪“三幺台”。“幺台”是方言,意为结束,“三幺台”就是请贵客吃饭,一顿饭要吃三台(次)才算完结。第一台为“接风洗尘”。食品为九盘果品糕点。一般为:乳白酥食、天星米麻饼、百花脆皮、红帽子粑、美人痣泡粑、核桃、花生、葵花、干柿饼九种,每人配一碗茶,主客在边饮茶边品小吃的闲暇中畅谈。茶点后的第二台为“八仙醉酒”。食品一般为九盘供下酒的卤菜和凉菜,酒则是自酿的包谷小锅酒,酒菜上桌后,先点香化纸敬祖之后,客主才就位入席。第一杯为敬客酒,第二杯为祝福酒,第三杯为孝敬酒,三杯过后,酒歌助兴,依量畅饮,气氛热烈。第三台正席,名为“四方团圆”,九个大碗内装以肉为主的大菜,直到客人酒足饭饱,主家才让客人离席。仡佬族的 “三幺台”筵席极其丰富的菜肴内容和颇为讲究的用餐礼仪, 充分反映了仡佬族饮食的独特风味和文化内涵,体现着仡佬人的热情与淳朴。

  

新中国成立前,仡佬族各支系之间互不通婚,实行支系内婚制,但同宗不得开亲,习惯姑表或姨表联姻。青年男女一般在十四五岁时定婚,甚至有“背带亲”、“指腹婚”者。仡佬族婚礼仪程中,形式多种多样,大部分地区保持有“男不亲迎”和新娘步行,以及婚礼期间新婚夫妇不同房等传统习俗。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仡佬族与汉族、布依族、彝族、苗族等各民族长期错杂而居,缔结族际婚姻、经由自由恋爱而到政府相关机构登记结婚的年轻人日益增多。

  

仡佬族一直实行的是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男女在家庭中的地位也比较平等,以前曾经实行过的对于妇女的一些歧视性的禁忌,比如不能上楼,不能跨大门等都已经废除了。如父母去世而弟兄又较多者,尊大哥为家长,有“长兄当父,长嫂当母”之说。如果父母健在而弟兄分居,父母一般随小儿子居住,财产由各弟兄平均分配;假如小儿子未婚,可适当多分,以补偿结婚所需。

  

仡佬族葬式独特、繁多,各地不一,岩穴墓、石棺、石板、竖埋、倒埋是仡佬族的传统葬式,“击鼓而歌,男女围尸跳跃”是仡佬族的传统丧仪。比如贵州遵义、仁怀等地仡佬族的踩堂舞,最初是在坟前进行,后来逐渐改在灵堂。跳踩堂舞时,舞者三人一组,分别吹芦笙,打钱杆,舞丝刀,边跳边唱在前引导,众人手拉手在后面鱼贯而行。舞时身体微曲,来回跳跃,舞步右脚落地稍重,成蹉步。舞蹈过程主要靠舞蹈者队形的变化来完成。队形名称有“四瓣花”、“柳穿雨”、“梅花阵”等。众人围棺边唱边以足顿地,不时发出“呵夥”的喊叫声,表示踩踏驱赶咬啄始祖尸体的蚂蚁和乌鸦。大多数地区在安葬死者的前夕,要在灵前唱孝歌。亲戚来祭奠,丧家须敬酒致谢。出丧时不丢买路钱。安葬时,除个别地区要请鬼师选日择地,念经做“道场”和“交牲”(向死者交纳牲口的仪式)外,一般不择日选地。目前仡佬族的丧俗还不同程度地保留了传统丧葬的特点。

  

仡佬族的民间文学有传说故事、诗歌和谚语等。民间故事多是讲述天地诞生,仡佬族源流以及英雄人物和劳动人民的聪明、善良和勤劳勇敢的,比如《制造天地》、《阿仰兄妹造人烟》、《竹王》、《勇敢的姑娘》、《聋兄瞎弟偷羊》等。

  

仡佬族人在生产劳动中,男女青年社交场合里,节日喜庆亲朋宴请时,常以歌声抒发情怀,有“打闹歌”、“号子”、“山歌”、“盘歌”、“古歌”、“情歌”、“牧歌”、“闺怨歌”、“长工歌”、“哭嫁歌”、“戒烟(鸦片)歌”、“戒赌歌”等。诗歌体裁三言、五言、七言不拘,但多为七言,兼具赋比兴、押韵,类似七言绝句诗体,也有用仡佬语歌唱的长短句形式。寓哲理于歌词,显情趣于歌声,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比如“盘歌”,一问一答,多是即兴而发、将生活中的事物用歌的形式表达,歌词生动诙谐、灵活多样,不仅富有趣味性和知识性,而且音韵优美,自成一格。

  

铜鼓、牛角、笛子、葫芦笙是仡佬族历史上常用乐器,泡木筒是仡佬族的独特乐器,用长两尺余的泡木捅去芯,做成筒,凿两孔,上端插竹唢筒,吹奏时发出“呜哇呜哇”的声音,仡佬族因此称呼它为“呜哇”。“呜哇”只能在秋收毕至正月十五期间吹奏,其余时间收藏不用。

  

仡佬族的舞蹈有“顶翁罗”、“打亲敬酒舞”、“酒舞”、 “淘盆打褂子舞”、“踩堂舞”、“祭山神舞”、“祭田娘舞”等。“顶翁罗”是表达仡佬族青年男女在农历正月社交期间,相互表达爱情,选择终生伴侣的传统习俗的舞蹈。“酒舞和打亲敬酒舞”是大方县箐山拉鲁村仡佬族的舞蹈,是从婚礼中的有关礼仪衍化而来。“酒舞”是表现宾客们参加婚礼时饮咂酒的欢乐跳跃状。“打亲敬酒舞”是表现新娘出嫁时用袖遮面的羞涩情态。“淘盆打褂子舞”流行于务川自治县,是仡佬族别具一格的艺术形式。“踩堂舞”是丧葬仪式中所跳的一种舞蹈。“祭山神舞”是六枝仡佬族每年三月三祭山神时跳的舞蹈。“祭田娘舞”是水城、六枝等地每年“吃新节”期间由家人带领妇女儿童在客家田地里摘新时跳的舞蹈。仡佬族的戏剧有傩戏和地戏两种。傩戏是一种驱鬼的仪式,从中原传入,因其具有一定的戏剧情节而被称为“傩戏”。当傩戏于中原消失之后,傩的活动却尚保存于贵州民间。仡佬族的傩戏主要流行于黔北、黔东北。伴奏乐器有锣、鼓、牛角等,表演者须戴面具。地戏是由明代卫所屯军中流行的“军傩”演化而来。流行于黔中地区仡佬族民间,多取材于历朝战争故事,表现尚武精神以自娱。表演场所不搭台,不在室内而在室外平地,故称为“地戏”。

  

仡佬族的文体活动主要集中在春节期间开展,内容有打篾鸡蛋、磨磨秋、抱龙蛋、打鸡等。打“篾鸡蛋”是仡佬族一项古老而独具特色的群众性体育运动,目前已被民族部门列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竞赛项目。高台舞狮是道真自治县仡佬族民间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娱活动1956年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组队参加贵州省民间文艺调演获二等奖。2003年,在宁夏银州市举办的第七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获表演项目银奖。

  

仡佬族人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有“春节”、“清明节”、“祭山节”、“端午节”、“吃新节”、“中秋节”、“重阳节”、“牛王节”、“敬雀节”、“捉虫节”等,其中最隆重的莫过于过春节。春节期间,仡佬族同汉族一样,也要祭祖,全家守岁,同时又有自身的特色。各地的仡佬族除夕须打糯米粑祭祖,各地所供粑的大小数量不一,有的用一个大的,有的在大的上再加三个或四个小的,有的是三叠,各有3、5、7个粑粑。以粑供祖的时间不同,有的供到初一,有的供到初二,有的供到十四。“敬雀节”也称“爱鸟节”,石阡县每年五、六月间都要举办。

  

除关岭、晴隆等少数地区外,仡佬族普遍过三月三祭山神,祭山神都是男子参加,大都为全寨活动,只是形式、礼仪上有差异。安顺、普定、镇宁一带的仡佬族,还过“六月初六”,杀鸡备酒敬奉“秧苗土地”。

  

吃新节,各地仡佬族均过,时间不一,内容大同小异,是仡佬族比较重视的节日。采摘新粮 ,以新粮祭献祖先,举行将动物放归大自然的“放生”活动是这一节日的中心内容 ,而且必须要在过节之后 ,人们才能开始食用新粮。吃新节到来时,家家户户都要到田间地头摘取新庄稼,摘取新谷穗煮新米饭,备酒敬祖,以感谢祖先拓荒种地、泽惠后人的恩德,然后大家吃新,欢庆一年的丰收。

  

各地仡佬族还在十月初一过“牛王节”,又称“敬牛王菩萨”、“祭牛王”。每到这一天,仡佬族除了杀鸡备酒敬供牛王外,同时要让牛休息,用最好的饲料喂牛,还要用上等糯米打两个糍粑挂在牛的角上,再把牛牵到水边,如果附近没有水塘、水井,水田,那也要打盆水放在家门口,让牛“照镜子”,之后取下糍粑喂牛,给牛“做寿”。有的地方还要给牛披红挂彩,燃放鞭炮,表示祝贺。

  

仡佬族崇拜祖先, 奉祀竹王、蛮王老祖、山神。有本民族专司祭祀、祈福求寿、退鬼、超度亡灵的巫师。仡佬族人创业、生活在崇山峻岭之中, 衣食住行与山林息息相关, 产生了万物有灵的观念。有些人家对古树巨石顶礼膜拜, 正月十四和三月初三皆献酒、肉、糍粑祭奠, 祈保子孙安康。每逢旱、涝、病、虫灾, 便挂善募捐, 请道士设坛打醮作法事, 祈祷诸神禳灾保平安。住处附近山林中最大最粗的那棵古树常会被作为神树来祭祀和崇拜。一旦选定后, 则要对该地区实行封山, 禁止任何不当的行为, 包括禁止砍树和放牧, 这在客观上保护了当地的植被资源, 维持了生态环境。

  

各地的仡佬族禁忌不一,尤以正月忌讳最多。如过年时大年初一忌扫地、挑水、下生(煮生的食物)、骑马、犁田、把污水倒在门外等等。有的还有在“牛日”、“马日”逢打雷则忌动土、插秧。出嫁的女儿回家,忌上楼、忌扫地。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这些禁忌已经不被人们所严格遵循了。

(责任编辑:胡翠莲)
用户评论

联系电话:0351-7170066

宗教信仰频道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