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首页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搜索
X
民族民俗频道首页 56民族 民俗风情 民间故事 神话传说 民俗禁忌 民俗趣谈 民俗时尚 民间音乐舞蹈 民间艺人 民俗史话 民俗收藏 民俗论坛

纳西族的家庭制

时间:2013/9/22 14:52:00 来源: 中国民族网 浏览量: 745

在丽江,父系制家庭是传统的生产单位。在宁蒗永宁,母系制家庭则是基本的生产单位。此外,纳西族民间还有传统的农业生产互助组织合心组等,通常由相处融洽、关系密切的邻居或

在丽江,父系制家庭是传统的生产单位。在宁蒗永宁,母系制家庭则是基本的生产单位。此外,纳西族民间还有传统的农业生产互助组织“合心组”等,通常由相处融洽、关系密切的邻居或亲戚朋友自发组成,一般规模较小,多则十来户,少则四、五户。是在农忙季节临时性组成的互助生产组织。还有互助性放牧组织“路补”,几户人家的牛羊在一起放牧,由各户轮流出人放牧。

  

丽江纳西族的父系家庭,大多由三、四代人组成。子女从父姓,财产由父亲传给儿子,实行父系继承制。分家时,传统习惯是由儿子们均分田地、房屋和大牲畜,而幼子有优先权得到最好的一份田地产。分房子也一般是由幼子占祖房,其他儿子另外择地起房。有女无子的或无子女的家庭,可过继兄弟的儿子继嗣。假如要为女儿招赘,必须取得兄弟们的同意,赘婿才能取得继承权。绝嗣家庭的财产,由本族近亲继承。

  

在受儒家封建礼教影响深的丽江纳西族中,妇女过去在家庭和社会上的地位低下,一般无财产继承权,还有许多重男轻女的习俗。但在保留传统文化较多的香格里拉县三坝等地纳西族中,虽然同样是父系制社会结构,妇女在家庭中仍然有比较大的权力。如儿女的婚事,决定权不在父亲而在母亲,女子出嫁时,可以带走平时自己积累的一切个人财物,甚至还可以带走一块田地。家中无男儿时,女儿可以继承父母的全部财产,族里的长辈无权干涉她的继承权利。

  

纳西族主要聚居区结婚一般都要经过订亲、请新娘、举行婚礼的程序。过去有少数“抢婚”和“兄亡纳嫂”的“转房”婚俗,同姓不同宗的人可以通婚,但同一“崇窝”(宗族)之间禁止通婚;姑舅表和姨表优先婚是过去比较流行的习俗。

  纳西族的传统婚礼称为“素字”,意为“迎接生命神”,纳西人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命神“素”,新娘是外来的新的家庭成员,因此要把她的生命神迎进新郎的家庭,与新郎家庭其他成员的生命神结为一个集合体。整个婚礼过程大体有如下内容:新郎家请东巴择吉日准备生命神之箭、桩、竹篓、塔、桥、梯、石、线等物;接新娘;新娘告别祖灵、娘家亲人及火塘灶;新娘进新郎家后行洗头礼;进母房(祖房)拜火塘灶边的祖灵和神灵;东巴主持举行祭生命神,拴生命线的仪式,这是婚礼的核心内容。届时在新郎面前放一把木杆秤,新娘前放一把铜锁和木升,有的则是新郎手持生命神之木桩,新娘手持生命神之木塔。东巴边咏诵经书,边在新郎新娘的额头抹酥油祝吉,继而一一抹酥油于母房的擎天柱、神龛、火塘中的铁三角架、火塘边的男女床、弓、箭、砍刀、粮柜、铜锁、木升等上并咏诵相应的祈福语。其整个过程与东巴教密不可分。清代“改土归流”后,流官在丽江纳西族地区“以夏变夷”,大力推行汉族婚俗,订婚按周礼的六礼:问名,纳采,会亲(在丽江称之为亲家会),过门(丽江称请媳妇),送礼柬,迎亲。在接亲,宴客,分大小,回门等婚礼程序上也大量融进了汉式习俗,而当代的婚姻习俗随着时代和人们观念的变迁,过去的很多繁冗礼节已经大大简化。

 

  

泸沽湖地区的纳人(摩梭人)中同时存在着母系家庭、母系父系并存家庭和父系家庭 3种形式,其中母系家庭是主要的家庭形式。母系家庭所有成员的世系皆从母,男女成员系由一个或几个始祖母的后裔组成,母系血缘是维系家庭的基础,财产按母系继承,由母亲传给子女,舅传给甥和甥女。男子在家中的身份是舅祖、舅舅、兄弟、母亲的儿子或舅舅的外甥。每个母系家庭有一个家长,通常由年长或能干的妇女担任。舅掌礼仪、母掌财产是家庭权利和分工的形式。母系家庭的传统观念认为:女子是根种,缺了就断根。如果某个家庭一旦没有女继承人,便要过继养女。一个母系家庭的成员一般都在10人以上,多的达30--40多人。由于这种家庭的全部成员都是母系血亲关系,属于一个亲族,不存在父子、婆媳、翁婿、姑嫂、妯娌等关系,没有外姓,关系单纯,财产属于大家庭所有,很少发生闹财产、闹分家的纠纷。

  

与母系家庭相应的婚姻形式是“阿夏”婚,“阿夏”是摩梭男子称呼女情人的称谓;而女子称呼男情人是“阿都”。 现在一般用“阿夏婚”来指称这种“走婚”形式,并不十分妥贴。“阿夏”婚的基本形式是男不娶女不嫁,相恋钟情者互送信物订情。情侣双方都终身生活在母亲家里,男子在夜间到情侣家过偶居生活,次日黎明即返回自己的母亲家里。男女缔结“阿夏”关系要遵守传统习俗, 只有不属于同一母系血缘的成年男女才能建立这种关系,“阿夏”所生的子女随母,血统也依母系计算。

  

纳西族节庆很多,主要的节日习俗有:

  

祭天 祭天是纳西族东巴教最大的仪式之一,也是纳西族民间最大的传统节日,在正月间举行。过去,纳西族把祭天作为是否纳西人的标志之一,如俗语所说“纳西是祭天的人”。祭天最初是纳西人远古自然崇拜的形式,后来便与民族的母系远祖和父系祖先崇拜联系起来。当代,在一些比较边远的乡村保留了这一盛大节庆,近年来,恢复祭天传统节日的村寨有所增加。

  

新年 农历正月的过年在纳西语中叫“由本吉正”,又叫“库市”,意为“新年”。过节期间,纳西民间要举行一系列传统的辞旧迎新活动。

  

“棒棒会” 农历正月十五,是纳西族的一个别开生面的传统节日,民间称之为“棒棒会”。这天,四乡农民一大早就来到丽江古城,古城从四方街到关门口一带,人如潮涌,摩肩接踵,街道上摆满了竹、木、铁农具和各种果树苗木、花卉等,“棒棒会”标志着春节节庆的结束,春耕生产的开始。现在,这个节日依然存在,但节庆的场所已改在古城附近举行。

  

三朵节 “三朵”是纳西全民族信仰的民族保护神,又称为“阿普三朵”,意为“祖先(或爷爷)三朵”。相传他属羊,是个战神。每年农历二月八日和八月羊日,四乡民众到三朵阁来烧香拜神;过去,纳西人凡出远门都要到三朵阁祭拜,求三朵神保佑。出征的战士更是要祭拜三朵神;各地纳西人在每年大年初一祭祀三朵神。从1987年起,每年农历2月8日的“三朵节”成为法定的纳西族民族节日。

  

火把节 农历6月24至26日,是纳西族传统的火把节。纳西族的火把节历史悠久,最初起源于借助火抵制各种天灾。纳西语称此节为“川美生恩”。现在这个节日过得最热闹的是丽江古城的民众,届时家家扎大火把立于目前,上面缀饰各种鲜花和水果。入夜,满城火光与五彩的灯光交相辉映。

  

“七月骡马会” 这是丽江纳西族的节庆活动,在农历七月中下旬举办,为期一至二周,以骡马、牛等大牲畜为主,因此又叫“七月骡马会”。

  

“烧包”节 农历七月初一至初十四,古城人过“烧包”节(即中元节),纳西语称这节日为“三美波计”,各家各户接祖先回家,与家人一起相聚。十四日,人们举行送祖仪式,在古城河流中烧包,放河灯,人们敲锣打鼓,姑娘们穿戴一新,提着花篮,花篮中盛着送祖先上路的食品,将食品投放河中,让它随水流飘去。现在这个节日一般过三天。

  

其他地方的纳西族还有诸多节庆习俗,诸如香格里拉三坝乡的“白水台会”;永宁纳人(摩梭)的祭干木女神山等。

(责任编辑:胡翠莲)
用户评论

联系电话:0351-7170066

宗教信仰频道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