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首页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搜索
X
民族民俗频道首页 56民族 民俗风情 民间故事 神话传说 民俗禁忌 民俗趣谈 民俗时尚 民间音乐舞蹈 民间艺人 民俗史话 民俗收藏 民俗论坛

畲族的文学艺术及节日

时间:2013/9/23 10:46:00 来源: 中国民族网 浏览量: 619

畲族的民族文学艺术十分丰富。文学作品有山歌、神话传说、民间故事、谚语、谜语、儿歌等,音乐、舞蹈绚丽多彩,都有鲜明的民族特点。由于长期和汉族杂居的关系,在他们独特的



      畲族的民族文学艺术十分丰富。文学作品有山歌、神话传说、民间故事、谚语、谜语、儿歌等,音乐、舞蹈绚丽多彩,都有鲜明的民族特点。由于长期和汉族杂居的关系,在他们独特的艺术风格中,受汉族文化影响较大。

  

山歌是畲族文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多以畲语歌唱的形式表达,易为群众所接受,代代相传,并不断丰富和发展。所以他们的文学基本上是民间口头文学。畲族人民不但在各种节日和喜庆场合唱歌,还在日常生活和田间劳作以歌对话。有的地区每年还举行规模盛大的“盘歌会”。

  

畲族山歌以七言为一句,两句为一行,两行称为一条。内容生动活泼,丰富多彩,题材广泛,形式多样,寓意深刻。传统的山歌有些己散失无传,现流传下来的约有一千多篇、四五万行。有追述本民族来源和迁徙经过的长篇叙事诗歌《高皇歌》和《麟豹王歌》、《元朝十八帝》、《封金山》等,其中以《高皇歌》流传最广,这首长达三四百句的七言史诗,系根据畲族原始图腾信仰的盘瓠传说改编而成。还有歌颂劳动和爱情的“杂歌”,有取材于本民族的故事传说和汉族的民间神话、章回小说、评话唱本等编成的“小说歌”。如《钟景祺》、《蓝佃玉》、《白蛇传》、《梁祝》等。尤其是有关历史传说的山歌,更是家喻户晓,人人会唱。此外,还有大量的革命山歌和新中国成立后的新歌。在那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里,畲族人民亲身经历了艰巨的革命洗礼,编出不少革命山歌等。目前搜集到的有“十送郎”、“十字歌”、“五把白扇”、“二十三年革命歌”、“十更歌”、“朱毛兵士真真多”、“抓丁苦”、“到我村里当红军”等。唱歌的形式除独唱、对唱外,还有二声部重唱,畲族人民叫作“双条落”,它是我国民歌演唱中稀有的形式,丰富了我国的民间音乐。

  

畲族地区群众性的舞蹈多已失传。新中国成立后,文艺工作者根据畲族正月祭祖仪式中道师(本民族祭师)跳的舞蹈,加工整理为“踏步舞”, 又称为“猎捕舞”,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主要反映了畲族人民在行猎过程中的动作。根据畲民在婚礼仪式中的舞蹈动作如蹲步团拜、拜堂、换灯、献茶、敬酒等,加工整理成为“婚礼舞”。1980年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时,浙江省畲族演出的“幸福路”、“凤凰彩带飞北京”、“银耳花开”都得到好评。其中以反映畲族婚俗为题材的舞蹈“新婚”,还被选为优秀节目。

  

畲族人民酷爱体育活动,“打尺寸”、“盘柴槌”、“节日登山”、 “骑海马”和“竹林竞技”等,都是畲族民间流传十分有趣、别具一格的体育运动形式。畲族人民练拳习武之风十分盛行,经过千百年来的传承,己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民间武术。畲族武术分棍术和拳术两种。“盘柴槌”就是棍术中的一种。拳术广泛流传于畲族山村,是畲族人民世代流传的民间体育活动。福建罗源县八井村畲族的拳术,更是攻防有术,独具一格,世代相传,经久不衰。他们称拳术为“打工头”。

  

畲族的节日大多与汉族大致相同,有春节、元宵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冬至等,其中以春节、端午最为隆重。畲族也有本民族传统的节日,典型的有会亲节、乌饭节、分龙节、元帅节等。

  

由于族支繁衍,子孙处于浙南、闽东各地,省亲路远、探亲无期,乃定在每年春耕前的农历二月初二为会亲节,迄今己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了。当天闽东、浙南畲村都定点聚会,举办歌会,畲家诸姓相聚一起,以歌会亲友。

  

农历三月三日畲民染乌米饭祀祖先,称“乌饭节”,俗称“上已节”,是畲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畲族男女成群结队出门"踏青",采集乌稔叶子,泡制乌米饭,缅怀先祖,并以乌米饭赠亲友,预祝丰年。

  

分龙节,是畲族传统的节日,每年在农历夏至后的“辰”日举行(福建霞浦县畲族在五月二十四日举行,叫“立秋分龙”)。传说这一天玉皇大帝给畲山“分龙”,象征着风调雨顺,五谷丰收,是日,畲族人民禁用铁器,禁挑粪桶,不劳动。他们还群集在预定的地点或登高举行赛歌会,青年男女还通过对唱山歌,寻觅情侣。

  

农历八月二十三是元帅节,闽东畲族供奉田公元帅者皆行元帅节。是日,杀一只大公鸡,连同其他供品祭神田公元帅。祭罢,举家喝"元帅酒",壮胆驱邪。

  

农历十二月十五或廿四日浙南畲族为“打尘日”,家家户户打扫灶房尘土,洗刷家具,清扫垃圾。粤东畲族将此两日称为“谢神日”。各户备上牲畜到祠堂、宫庙拜谢诸神。

  

畲民十分重视祖先崇拜。每年二月十五、七月十五、八月十五为祭祖日。畲族祭祖,是对祖先的怀念和祭奠,也是对子孙训勉的机会,通过祭祖,追述民族起源的历史,借以激发民族的自豪感,增强民族内部的团结。

  

畲族每一宗族有一个祖杖,祖杖雕刻有龙头,这是畲族图腾信仰的主要标志。在各地畲族中广为流传的“盘瓠”传说,也是畲族图腾信仰的遗迹。盘瓠传说是说畲族祖先叫盘瓠,因为帮助高辛皇帝平息外患有功而娶了三公主为妻,婚后携公主迁居深山,生三男一女,长子姓盘,次子姓蓝、三子姓雷,女婿姓钟,繁衍下来就形成了后来的畲族。他们把盘瓠传说绘成连环画式画像(称祖图),祀奉虔诚,每三年举行大祭一次。宁德畲族,每三年迎祖一次,日期在农历正月十四。那天彩旗纷飞,鼓乐喧天,热闹非凡。

  

畲民十分重视狩猎,笃信“猎神”(即“射猎师爷”),每次于行猎之前,猎手们要手持香火,拜祭“射猎师爷”,保佑子弟上山枪头落火,枪尾得财。

  

新中国成立前,畲族除重视祭祖崇拜祖先外,还崇信鬼神,供奉的神有土地公、白马王菩萨、齐天大圣、天地神、灶神等。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及文化水平的提高,那些不利于民族发展的陈规陋习和迷信忌讳,已逐步改革。

(责任编辑:胡翠莲)
用户评论

联系电话:0351-7170066

宗教信仰频道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