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首页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搜索
X
民族民俗频道首页 56民族 民俗风情 民间故事 神话传说 民俗禁忌 民俗趣谈 民俗时尚 民间音乐舞蹈 民间艺人 民俗史话 民俗收藏 民俗论坛

佤族的民间文学艺术及信仰

时间:2013/9/23 11:06:00 来源: 中国民族网 浏览量: 588

佤族文学属于民间口头文学,内容包括神话传说、故事、童话、寓言、谚语等等。佤族人民通过各种文学样式,展示了佤族的审美观念、道德观念、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成为我国民族

佤族文学属于民间口头文学,内容包括神话传说、故事、童话、寓言、谚语等等。佤族人民通过各种文学样式,展示了佤族的审美观念、道德观念、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成为我国民族文学宝库中一朵艳丽的奇葩。

  

广泛流传在佤族地区的《司岗里》神话传说,是佤族人民家喻户晓的口头文学,内容包括天地的形成、动植物的产生、人类的起源和民族产生、语言由来等。《司岗里》神话把佤族社会生产、生活经验、民族历史、文学艺术、民族关系、风土人情等融为一体,是集合佤族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

  

在佤族的民间传说中,《沧源崖画的传说》、《猎头祭谷的传说》、《新米节的传说》、《水酒的来历》等最具有民族特点和文化内涵。在佤族的故事中,孤儿的故事和动物的故事最具有地域文化特色和民族特色。孤儿的故事具有广阔的社会基础,是佤族特定社会历史阶段的产物,代表性的故事有《孤儿岩惹》、《孤儿和仙女》等。动物的故事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强烈的地域文化特色,代表性的作品有《骄傲的老虎》、《百鸟盖房》、《黄牛、水牛和豹子》、《牛为什么吃草犁地》等。

  

佤族的童话和寓言富有很强的哲理性,又具有诗意和美感,是佤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和生活经验的总结。代表性的童话有《岩嘎和龙女》、《牛哥哥》、《一只好胜的老虎》、《数星星》等。代表性的寓言有《害羞的竹子》、《爱漂亮的马鹿》、《石岩、风和白花》、《潭水和山泉》等。佤族的谚语是佤族人民生产、生活经验的积累和总结,表现了佤族人民的生活态度和道德品质,也反映了佤族人民的处世哲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如“地不种长草,人不勤饿肚”、“一棵竹子不成蓬,一人做事难成功”、“是树就要直立挺拔,是人就要心地善良”、“旱地宽,荒的多;姑娘白,懒的多”等等。

  

佤族的绘画和雕刻艺术大都与佤族的神话传说和宗教信仰有着密切联系。绘画一般体现在“大房子”的木板壁上绘制人像、动物图像等,大都简单原始;雕刻除了在“大房子”的屋脊上刻有人像和鸟像外,剽牛祭鬼标志的牛角叉和木鼓上也刻有人像和牛头等,但都较为粗糙和简单。此外,沧源崖画的族属一般认为是佤族,在十五个崖画点上,可辨认的图形有一千多个,绘画颜料以赤铁矿粉末、动物血和胶质植物液体混合而成。沧源崖画构图简练,人物、动物图形千姿百态,反映了沧源崖画地区先民狩猎、放牧、村落、战争、舞蹈等内容,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

  

佤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佤族音乐的特点主要是原始、朴素、优美、健康,以其质朴的音调和粗犷的风格而独具一格。歌曲都是民歌,有劳动歌、情歌、宗教歌、悼念歌、欢庆歌和儿歌等;使用的乐器有口篾、短笛、葫芦笙、独弦琴、木鼓、象脚鼓、铜铓、钗等。佤族舞蹈题材广泛,舞风古朴粗犷、热情奔放,主要的舞蹈有圆圈舞、木鼓舞、盖房舞、舂碓舞、甩发舞、象脚鼓舞、竹竿舞等。其中的木鼓舞和甩发舞,展示了佤族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浓郁的民族特色,享誉中外。

  

佤族的宗教信仰有原始宗教、佛教和基督教三种。原始宗教信仰是佤族最具特点和普遍性的信仰;佛教和基督教传入佤族地区的时间不长,信仰者也只是部分地区的佤族。

  

佤族相信灵魂不灭和万物有灵。在他们的观念中,人类、山川、河流、植物、动物和凡为他们所不能理解的一切自然现象如风雨雷电等等,都有灵魂,或称鬼神。在佤族人那里,鬼和神没有加以区分,都指观念中的灵魂。佤族认为人的生、老、病、死都与灵魂有关。通过人性的泛化和外推,也就很容易地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有灵魂,都受一个不可理解的力量所主宰,由此形成了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或原始宗教。

  

佤族最崇拜的是“木依吉”神,把它视为是主宰万物和创造人间万物的最高神灵“鬼”。佤族所进行的如拉木鼓、砍牛尾巴和猎人头祭等较大的宗教活动,都是为了祭祀它而举行的。每个佤族村寨附近,都有一片长着参天大树的茂密林子,佤族称其为“龙梅吉”,即“鬼林地”。佤族认为神林是“木依吉”存在的地方,人们不能乱闯进神林,不能动神林中的一草一木、一石一土,否则,会受到神灵的惩罚。至今,许多佤族村寨的神林还保护得较好,有的成为风景林,有的仍作为禁忌场所。沧源勐角乡翁丁村的神林、糯良乡南撒寨的一片林地、单甲乡单甲大寨东北面的原始森林和班洪乡南板村的一片大榕树林,都是不可乱闯之禁地。

  

佤族信仰和崇拜的另一重要的神是“阿依俄”,把它供奉在房内鬼神火塘左边的房壁上,视其为男性祖先,凡有男性的人家都供奉它。每当遇到大事如结婚、生育、死亡、生产、盖房、收养子等等事情,都要祭它,并向它祷告。

  

为了得到鬼神的保佑,佤族的宗教活动十分频繁。每年全寨性的祭祀照例由祭水鬼祈求风调雨顺开始,接着是拉木鼓、砍牛尾巴、剽牛、猎人头祭谷、祈求丰收等一系列活动。猎头的习俗是原始社会的一种残余,由于生产落后而长期保留下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种落后的习俗已被废除。

  

佤族信仰的佛教,有汉传佛教和南传佛教两派。汉传佛教是在百年前由大理传入沧源岩帅和单甲等村寨,到新中国成立前信仰的人已经很少。南传佛教传入佤族地区,约有百年左右,首先传入沧源的班老,后来传到班洪、勐角等地。新中国成立以前,佤族信仰南传佛教的约有两万多人。

  

基督教传入佤族地区的时间是20世纪初。美国浸信会牧师永伟里在1905年时到今澜沧、双江一带传播基督教。永伟里及其后人经过租买土地,修建教堂和传教,使基督教逐渐在拉祜族和佤族中传开。新中国成立以前,佤族信仰基督教的约有两万多人,主要分布在沧源和澜沧。

(责任编辑:胡翠莲)
用户评论

联系电话:0351-7170066

宗教信仰频道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