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首页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搜索
X
民族民俗频道首页 56民族 民俗风情 民间故事 神话传说 民俗禁忌 民俗趣谈 民俗时尚 民间音乐舞蹈 民间艺人 民俗史话 民俗收藏 民俗论坛

白族的社会活动及娱乐习俗

时间:2013/9/23 13:40:00 来源: 中国民族网 浏览量: 543

沱茶既是闻名中外的饮料,又是民族特需商品,是下关茶厂独家生产的地方传统名茶。沱茶由喜洲永昌祥号创制,形如秤砣,选料认真,制作精细,具有造型美观、色泽细润、醇爽回甘

沱茶既是闻名中外的饮料,又是民族特需商品,是下关茶厂独家生产的地方传统名茶。沱茶由喜洲永昌祥号创制,形如秤砣,选料认真,制作精细,具有造型美观、色泽细润、醇爽回甘的特点,且耐冲泡,既可消食止渴,又有疗效,兼具红茶和绿茶的特点、功效。沱茶尤其畅销于藏区,藏族用沱茶伴酥油和食盐做成酥油茶,苦涩的味道被食盐所掩盖,帮助消化反而更有力量,并且能保暖,适合高原气候寒冷的生活环境,尤其受到藏族同胞的欢迎。2006年5月,十一世班禅亲临下关沱茶集团公司参观,并欣然写下了“世代茶缘,藏汉合欢”的题词。

  

白族家庭是一夫一妻制。同姓同宗不通婚,但例行姑舅表婚,本民族内部或与其他民族之间都可通婚。新中国成立前,各地婚姻多为父母包办,媒人说合。家庭中儿子成婚后即分开独立生活,男子有财产继承权,有的地方幼子还有优先继承权。新中国成立后,废除了宗法封建制度,实现婚姻自由,青年男女可通过众多的定期集会如石宝山歌会等自由恋爱。定亲是白族婚俗的重要礼仪之一,届时男方要通过媒人向女方家庭送“三色水礼”,即红糖、茶叶、酒。婚礼热闹而繁琐,一般持续三至五天。婚后,新郎新娘要回女方家拜父母,会亲戚,称为“回门”。

  

白族在元代以前盛行火葬,云龙县顺荡村至今仍保留有最完整的元明时期白族火葬墓群。元代以后,因受汉族的影响而逐渐改为土葬,仪式简朴庄重。葬仪分为送终、守灵、出殡、安葬四个程序,各地大同小异。老人临终前,子女要尽心尽力在身边伺候,当老人临终时口中要含几粒米或少许碎银,俗称“接气”。守灵期间要念经。出殡要卜吉日,亲友邻里自觉前来送葬。安葬后七日内,子女每天早上要到坟上祭奠,查看新坟是否被损坏。

  

三月街是白族人民盛大的节日和街期,号称“千年赶一街,一街赶千年。”它的起源与观音伏罗刹的传说有密切联系,所以又叫观音市。每年夏历三月十五日开始在大理古城西门外举行,会期七至十天。结棚为市,万商云集,大宗交易各地土特产品、中草药材、骡马牲畜和日用百货。节日期间,举办传统的赛马、赛龙舟、射弩、打秋千等民间体育比赛以及大本曲演唱、洞经古乐、民族歌舞表演,年年如是,热闹非凡。

  

火把节是白族另一盛大节日,每年夏历六月二十五日举行,古称“星回节”,它是白族人民在秋收前预祝五谷丰登、人畜兴旺的活动。节日期间最为壮观的是每个白族村寨都要在村子中央的场地上竖起一柱或数柱三四丈高的大火把,树杆作心,外面捆扎竹片、树枝和松明,用彩线系上火把梨、乳扇、鞭炮,插上书有“五谷丰登”、“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字样的“升斗”,当夜幕降临,大小火把齐明,红光满天,响声震耳。晚上睡觉时,妇女和小孩要用一种捣烂的“凤仙花根”包捂手指头,第二天即把指甲染红,传说是以此纪念邓赕诏主皮罗造的妻子柏洁慈善夫人,象征忠贞的爱情。

  

绕三灵,又称绕山灵、绕三林,是一种农闲时的赛歌盛会。白语叫“观上览”,意即“游逛园林”。三灵指“神都”圣源寺,“仙都”金奎寺,“佛都”崇圣寺,绕三灵主要是串游这三个寺庙。每年农历四月二十三至二十五日,洱海周围上百个村寨的男女老少,着盛装,各村为一队,从大理古城出发,至洱海边的河矣村,历时三天。每队领头的是两位年长男子,他们共挟一支杨柳,高八尺许,横一彩绸,一葫芦。一手挟枝,一手执蚊帚,或一把扇,或一块毛巾,一人主唱,一人拍打,后面跟着众男女,载歌载舞,充满狂欢情绪,被称为“白族狂欢节”,已经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此外,白族还有许多节日,如过正月、朝鸡山、葛根会、青姑娘节、天子庙会、接佛母、打歌会、花朝节、庄稼会、观音会、小鸡足山歌会、蝴蝶会、栽秧会、卖花会、杨梅会、绕海会、赛花船、海西海歌会、松桂骡马会、海灯会、石宝山歌会、剑川骡马会、将军庙会、渔潭会、菊花会、尝新米节、本主节等。

  

白族舞蹈较多,按活动性质可分为娱乐性和祭祀性两大类。娱乐性舞蹈有霸王鞭、八角鼓舞、龙狮舞、模拟动物舞、兵器舞等;祭祀性舞蹈有羊皮鼓舞、手巾舞、碗箩舞、耍花舞、灯盏舞、巫舞等。其中霸王鞭、八角鼓舞、龙狮舞最流行。霸王鞭、八角鼓舞多在喜庆节日和传统节日三月街、绕三灵时举行,男女各为双数,男的以八角鼓(八方八角鼓,单面蒙皮,边缘嵌着铜钱和铜铃)或双飞燕(竹板两副,上系彩带,左右手各执一副)为道具,女的以霸王鞭(长1米左右的竹棍,两头嵌入用铁丝穿着的铜钱数枚,棍上扎纸花,舞时发出响声)为道具,同台演出。舞形变化多姿,有“一条街”、“打四门”、“五梅花”、“金鸡打架”、“二龙抢宝”、“背合背”、“心合心”、“脚钩脚”等。演员随着霸王鞭、八角鼓在身体各部位敲击的节奏,双膝轻轻颤动,肩、胸、腰随之晃动,并用白语唱各种小调,同时还有笛子或三弦伴奏,节奏鲜明,步伐整齐有力,气氛热烈。龙狮舞,即耍龙和舞狮,多在春节和重大节日时举行。

  

弥渡花灯。“月亮出来亮汪汪,想起我的阿哥在深山;哥像月亮天上走,山下小河淌水清悠悠……”,这是20世纪50年代广泛流传于全国的弥渡山歌《小河淌水》,被誉为“东方小夜曲”,它使弥渡闻名于世,也使弥渡花灯《十大姐》、《绣荷包》等享誉全国。在弥渡流传着一句俗语:“十个弥渡人,九个会唱灯。”每年正月十五是传统的密祉灯会。届时密祉万人空巷,盛况空前,至今不衰,反映了弥渡花灯的娱乐性和群众性。

  

白族器乐非常丰富,而其中乐器结构和演奏风格最为独特的是唢呐和三弦。白族唢呐与汉族唢呐构造不同,背面无音孔,正面只有七孔,采用“借音”吹奏法。唢呐不仅用于婚丧嫁娶、喜庆节日、庙会等活动,还是传统白剧“吹吹腔”的主要伴奏乐器,流传至今的曲牌有“栽秧调”、“大摆队伍”、“龙上天”、“仙家乐”、“蜜蜂过江”、“哑子哭娘”、“跌落泉”等上百首之多。三弦是最牵动白族人心的又一种乐器。白族三弦有大、中、小三种,大三弦音质浑厚,主要用于白族民间曲艺“大本曲”的伴奏;中音三弦,又称龙头三弦,是白族民歌的主要伴奏乐器;小三弦,长度不足二尺,演奏多用揉弦指法,善于发挥每个音符的余音和波音,音色有类于古筝而更显得轻妙柔和。

  

大理洞经古乐始于南诏大理国时期的宫廷音乐和祭祀音乐,兴盛于明清两代,在发展过程中溶入了儒、释、道三教的祭祀音乐,而完善于道家的道场,以演奏《文昌大洞仙经》为主调,故称为洞经音乐,它堪称为一块音乐的活化石。下关洞经乐社“三元会”至今尚保留有“奉圣乐”等乐章,仅下关民间音乐家李莼先生保存的“工尺谱”就达200多首。其演奏风格兼具道家音乐的飘逸、宫廷音乐的典雅、江南丝竹的柔美和儒家音乐的浑厚。

   (责任编辑:胡翠莲)
用户评论

联系电话:0351-7170066

宗教信仰频道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