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首页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搜索
X
民族民俗频道首页 56民族 民俗风情 民间故事 神话传说 民俗禁忌 民俗趣谈 民俗时尚 民间音乐舞蹈 民间艺人 民俗史话 民俗收藏 民俗论坛

白族的民间文化及信仰

时间:2013/9/23 13:43:00 来源: 中国民族网 浏览量: 858

白族民间文学包括神话、传说、故事、民歌、叙事诗以及民间曲艺大本曲和吹吹腔等各类体裁的作品,它们构成白族文学的主体。 白族古老的神话有开辟神话、图腾神话、龙神话、本主

白族民间文学包括神话、传说、故事、民歌、叙事诗以及民间曲艺大本曲和吹吹腔等各类体裁的作品,它们构成白族文学的主体。

  

白族古老的神话有开辟神话、图腾神话、龙神话、本主神话和密教神话五类。代表作品有《开天辟地的传说》、《氏族的来源》、《九隆神话》、《大黑天神》等。这些神话是白族先民关于天地形成、人类起源、氏族来源和各种事物的解释。在白族古老的神话史诗《创世纪》和《人类和万物的传说》中,反映了白族先民混沌的宇宙观,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因素。白族人民以美丽的自然风光、名胜古迹和重大历史事件为素材,创造了许许多多地方风物传说和故事,如大理有名的风、花、雪、月四景传说等。这些传说故事,虽描写的是自然风光、地方名胜、历史人物,但也反映了白族人民独特的风俗习惯、民族心理,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代表作品有《望夫云》、《美人石》、《蝴蝶泉》、《神奇的鸟会》、《鸡足山》、《绕山林》、《玉白菜》和《火烧松明楼》等。此外,白族人民还创作了大量的本主故事和机智人物故事。

  

白族民间诗歌,可分为打歌、歌谣、长诗和对口山歌。“打歌”是音译,本义为游戏、玩耍,它是同生产、生活和风俗习惯相联系的一种比较原始的艺术形式。白族民间文学中,有一种区别于白族调的长篇诗歌体——本子曲,主要流传于剑川、洱源一带,著名作品有《鸿雁带书》、《鸿雁回书》、《李四维告御状》、《青姑娘》、《放鹞曲》、《黄氏女对经刚》等。大本曲是一种说唱文学,在民间广为流传,它由唱词和说白构成,以唱词为主,说白为辅。唱本有些是根据汉族的古典小说、历史故事和民间故事改编的,有些是根据白族民间故事改编的。白族地区还流行一种民间戏剧——吹吹腔,剧目有200多种,多数是根据汉族古典小说、历史故事、民间故事和白族民间故事改编的。

  

与白族民间文学交相辉映的是白族文人文学。南诏时期是白族诗歌创作的一个高峰期,杰出者如寻阁劝、赵叔达、杨奇鲲、段义宗等,他们的作品虽传世很少,但得到了中原汉族的普遍认可,被收入《全唐诗》。《南诏德化碑》不仅代表了该期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更以其独特的历史价值而长存于苍洱之间。明代兴起了一个白族知识分子士绅群体,著名的有李元阳、高桂枝、杨南金、杨黼、杨士云等。他们写作了许多山水诗,但也有反映现实生活的佳作。清代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白族中涌现出不少作家和诗人,如王崧、师范、赵藩、周钟岳、赵式铭、张子斋、马曜、杨明、马子华等。赵藩书法苍劲有骨力,颇得颜鲁公笔意,脍炙人口的昆明大观楼长联及成都武侯祠楹联都是他的手笔,楹联曰:“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他晚年编辑的《云南丛书》205种1402卷,集云南文献之大成,是一部颇有价值的文学遗产。马曜是新民主主义时期的诗人和历史学家,著有《茈湖精舍诗初集》,并写了许多反映民生疾苦、抨击时政和歌颂民主运动的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白族新文学有了长足的发展,戏剧家杨明、散文作家马子华、小说家杨苏及诗人晓雪等,写了不少反映云南各民族生活的作品,张文勋长期致力于中国古代文论研究和白族文学史研究。

  

本主崇拜是白族全民信奉的宗教,渗入了祖先崇拜、英雄崇拜等内容,并使之构成了“本主宗教”的核心。本主白语叫“武增”,是“本境福主”的简称,意即“我的主人”。他们是白族村社的保护神,有的一村供奉一个本主,也有几村供奉同一本主的情况。本主崇拜是在白族原始宗教基础上不断吸收道教、佛教及儒家思想的观念与神祇之后形成的民族宗教,具有典型的农耕文化和村社文化的特征和完整的礼仪体系。只要和白族村社有密切联系的人和事物都可以成为本主,所以在本主神祇中既有原始宗教色彩浓厚的山川树木、虫鱼鸟兽之神,也有佛道之神、儒家典范人物及民间传说中的人物;既有王室、贵族,也有英雄、平民;既有白族人物,也有汉族和其他民族的人物。充分体现了本主崇拜兼容并蓄的特点。每位本主都有自己的节日,就是本主庙会。在白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不仅是节庆、重大事件都要到本主庙去献祭,举凡婚丧喜庆、疾病灾害、出门远行等,也要到本主庙祭祀,以祈求本主神的保佑,充分反映了本主是村社护卫神的本质。时至今日,流传着许多关于本主的故事,其中的本主都透露出很强的生活气息。

  

阿吒力教属于大乘瑜珈密宗,南诏时期传入大理地区。该教派僧人可以建立家庭,娶妻生子;轻经义而重巫咒,特别崇奉密教观音、大黑天神。南诏至元明时期,阿吒力教在云南一直盛行不衰。与中原佛教密宗和藏传佛教密宗相比,阿吒力教表现出明显的个性特征。阿吒力教对白族文化的影响深远,其中“观音伏罗刹”的神话反映了阿吒力教传入大理之初与当地巫教的斗争与融合。阿吒力教在白族地区直到明代仍很流行,迄今在剑川等地仍有活动,建于明代的剑川兴教寺是国内最大、保存最好的白族阿吒力寺院,兴教寺所在地寺登街被列入《世界纪念性建筑遗产2002年保护名录》。

  

道教、基督教在白族群众中也有一定影响。洞经会就是白族民间典型的道教信仰组织,崇奉老子、文昌帝君等道教神灵,几乎每个白族村寨都组织有洞经会。大理洞经音乐被称为“唐宋宫廷音乐的活化石”,它的曲牌乐调繁多,至今还保存着《慢整衣冠》、《翠珠帘》、《浪淘沙》、《水龙吟》、《将军令》、《闹元霄》等近百种,洞经乐就像大本曲和白族调一样深受白族人民的喜爱。

  

白族民间的“甲马纸”,亦称“甲马”、“纸马”,是一种木刻纸画,是白族原始巫术礼仪尚遗民间的一种木刻作品。内容丰富多彩,其数量近千种,归纳起来有三大类:一是白族固有的“图腾”。二是白族特有的“本主”。三是白族先民原始自然崇拜的各种偶像和白族民间信奉的各种神祗。

  

约汉唐之际,白族先民开始使用一种民族历法,它是一种阴历,但有太阳历的特征。习惯上通称每年13个月,每月30天,但是并非每年都过足13个月,也不是每月都有30天,其中包含了虚月和虚日。这种古老的白族历法在今天居住于怒江流域的白族支系――“勒墨”人中还有遗存,他们对月份的称呼,直接以当月的物候和人们的生产活动来命名,分别称之为太阳不动月、太阳起来月、树枝发芽月、开始种地月、农忙月、再种也不收月、饥饿月、无力气月、粮食始熟月、完全成熟月、狩猎月、酒醉月。二月置闰;每个月里,初二日是虚日,只有大月才有,每逢小月,过完初一之后就是初三了。以上充分反映了古老历法对白族先民农事生产的直接指导作用。此外,白族学者杨士云的《天文历志》、周思濂的《太和更漏中星表》、何中立的《星象表》、李滮的《筹算法》等著作中,分别探讨了行星的轨迹、恒星的运动、太阳黑子的观测、彗星的记录等天文现象,丰富了我国古代天文学的内容。

(责任编辑:胡翠莲)
用户评论

联系电话:0351-7170066

宗教信仰频道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