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首页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搜索
X
民族民俗频道首页 56民族 民俗风情 民间故事 神话传说 民俗禁忌 民俗趣谈 民俗时尚 民间音乐舞蹈 民间艺人 民俗史话 民俗收藏 民俗论坛

北京民俗馆收藏曾经的生活 占地近两万平方米,文物八千套

时间:2012/6/15 14:48:00 来源: 网络整理 作者: 采集侠 浏览量: 277

最适合白领人群阅读的资讯精选

 

 

     占地近两万平方米,文物八千套 东岳庙建成700年,奉有众神体系

  朝阳门外,古色古香的建筑群在周围高楼大厦的映衬下,显得格外肃穆庄严。这就是东岳庙———也是北京民俗博物馆的所在地。走进庙内,香烟缭绕,古树参天,似乎在诉说着近700年的沧桑。

  东岳庙始建于元代延祐六年,是道教正一派在华北地区最大的庙宇。北京民俗博物馆占地面积19940平方米,建筑面积8093平方米,展览面积1700平方米。馆内有国家一级文物15件(套),国家三级文物5件(套),民俗文物近8000件(套)。这些文物上至汉唐,下至近现代,既有金属饰品、陶瓷玉器,又有生产生活、教育娱乐用品。为我们勾勒了一幅民间活动的全景图。

  东岳庙建成以来,历元、明、清三代,香火长盛不衰,是京城东部的一大繁华去处。不仅受到民间善男信女的推崇,也和皇家祭拜封禅有关系。清朝皇帝拜谒东陵时便在此休息。

  庙门外有一座建于明代的绿琉璃牌坊。进入庙门,东西两侧是鼓楼、钟楼,其北侧有碑石两座。

  东岳庙主祀有奉山神东岳大帝及众神体系。

  岱宗宝殿是东岳庙的主殿,面阔三间,单檐庑殿顶,绿剪边琉璃瓦屋面。殿身的梁、柱、檩、枋均绘制了只有皇家才允许使用的金龙和玺彩画,正面檐下悬挂华带匾“岱岳殿”,大殿前建有月台,摆放铜香炉和石供,台前东西有焚帛炉。

  岱岳殿煞是恢弘,体现出中国传统“天子中而处”的礼制规范。正是按照这一原则,在中轴子午线上建起了神路街的琉璃牌坊、庙门、洞门牌坊等左右相对称的殿堂。说到岱岳殿,雄踞于25米长、19米宽的台基上,前后殿均有抱厦,殿后有一穿堂,通向淑明坤德帝后宫———育德殿。这是典型的“前朝后寝”,宫室浑然一体。其宫殿为工字形格局,表现出宋元建筑形制的典型风格。

  东岳庙神像多、碑刻多、楹匾多 共有100多座石碑,张公碑最著名

  全庙最多时有神像三千多尊,现恢复一千尊。位于德殿内保存的12尊明朝成化十七年(1481年)雕刻的三官(天官、地官、水官)及九府臣像,原是大慈延福宫所供神像,系用金丝楠木雕刻,属国家一级文物。76司塑像以其社会化、人格化、戏剧化的造型组成了一幅幅生动的民间信仰的画卷。

  甬路两侧碑林,现共修复石碑85座,中路正院共有碑89座。特为赵孟頫所撰写的道教张公碑加了玻璃钢防护罩。《张公碑》乃民俗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也是东岳庙的镇庙之宝,传说赵孟頫好佛之学,与玄教宗师张留孙、吴全节交往甚密。至治二年,张留孙坐化,孟頫悲痛不已,奉诏撰文《张公碑》。洋洋两千字,详细记述张公平生之盛迹,赞美之意,溢于言表。数月后,孟頫也辞世而去。七年后,也就是天历二年(1329年),刊刻立石。碑额曰“大元敕赐开府仪同三司上卿玄教大宗师张公碑”。该碑至今保留完整。

  康熙帝、乾隆帝分别御制碑,亦为一级文物,分别记述了皇家斥巨资重修东岳庙的经过。

  庙内多数殿堂前都挂有楹联。现在正院各殿堂前的楹联均由当代国内知名的书法家书写,真、草、篆、隶、行五体齐全,形同一个高水平的楹联书法展。如东旁门楹联“阳是阴非,在尔心还想欺饰;假善真恶,到此地难讨便宜”。内容大都是劝人向善。

  东岳庙的庙会在北京历史上时间最早、规模最大。现在的东岳庙庙会除了延续古老的“摸铜马儿,洗亮眼儿,想得贵子,打金钱眼”等传统活动,还有“走福路、挂福牌、画福布、绕福树、拴福条”等特色民俗活动。福路的西边有一棵比庙的年龄还大的槐树,人们叫它为“寿槐”,传说摸一摸大槐树、绕着寿槐走三圈就能身体健康。

  千余件展品让人目不暇接

  憨态可掬,浑身须发,双脚着地的毛猴;造型各异,栩栩如生的皮影儿;做工精细,结构严谨,惟妙惟肖的面人儿;材质各异,精巧细致的蛐蛐罐、蛐蛐笼子……这些已经逐渐退出人们视线之外的“古董”级玩具,记者在北京民俗博物馆举办的“中国传统玩具与游艺展”上有幸得见。

  这次在民俗馆里展出的兔儿爷,有骑麒麟的,骑黄虎的,骑白象的,还有坐金光洞的,坐莲花宝座的,个个俊秀中透着威武。

  兔儿爷是旧京中秋应节应令的儿童玩具,起源于明朝末期,兔儿爷是中秋节祭月时供奉的偶像。人们按照月宫里有嫦娥玉兔的说法,把玉兔进一步艺术化、人格化,乃至神化,之后,用泥巴塑造成各种不同形式的兔儿爷。到了清代,兔儿爷的功能已由祭月转变为儿童的中秋节玩具,制作日趋精致,有背插纸旗、顶盔贯甲的,还有扮成商贩、剃头师父、鞋匠、卖馄饨、卖茶汤的,既大富大贵又市井味十足。中秋节的时候,再穷的人家也会在中秋节想办法给孩子买上一只,给节日添个乐子。

  传说中兔子曾把草药放在泉水里,有病的人喝了泉水后都好了,所以人们对兔子有很好的印象。人们怀着报答的心情给兔子画像、塑像。民间艺人创造出了兔儿爷的造型,手里拿着捣药用的药杵子,老北京逐渐就形成了这个风俗习惯。兔子属阴性,拜兔的都是小女孩儿。男孩儿不拜兔,俗话说“男不拜月,女不祭灶”。

  展台角落里一个小小的圆盘引起了我莫大的兴趣,虽然面积不大,圆盘内却包含了很多的内容:尺子、书本、剪刀、铜镜、算盘……而且算盘里的每颗珠子都可以拨动。做工十分精细。这就是传统的抓周盘。

  满周岁行“抓周儿”礼的风俗,在民间流传已久。清末民初,北京民间仍然盛行这种小儿“抓周”礼。

  “抓周”的仪式一般都在吃中午那顿“长寿面”之前进行。讲究一些的富户都要在床(炕)前陈设大案,上摆:印章、儒、释、道三教的经书,笔、算盘、钱币、首饰、吃食、玩具等十多样,如是女孩“抓周儿”还要加铲子、勺子、剪子、绣线等。一般人家,限于经济条件,多予简化。由大人将小孩抱来,令其端坐,不予任何诱导,任其挑选,视其先抓何物,后抓何物。以此来测卜其志趣、前途和将要从事的职业。

  虽然听起来有些封建迷信的味道,但是这也包含了父母对孩子的期许,更因其趣味性而被长期保存了下来。

  红红的脸,青色的犄角,面上装饰着各种古老的花纹,怒目圆睁,鼻孔微鼓,一只面目狰狞的龙正望向我们,血盆大口仿佛要随时把人吃掉……这就是我国的古老剧目———傩戏的龙面具。

  古代,傩祭、傩戏的流行面很广,西南地区、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嫩江流域都有流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演进,傩祭、傩戏日趋衰亡。现在只有贵州等地区还较流行。

  无论是傩祭活动还是傩戏演出,面具都被赋予了神秘的宗教与民俗含义。但它本身却不失为艺术百花园的珍品。其造型,往往因角色的不同而有差异。其表现手法主要以五官的变化和装饰来完成人物的剽悍、狰狞、稳重、妍丽、慈祥等性格的形象塑造。各种千姿百态的面具造型一经展示,便让人获得无穷的艺术美感。

  除此之外,还有泥叫叫、陶响球、风葫芦、鲁班锁等近千件民俗玩具,在不经意间撩拨起我们童年的心弦。

  把展览、讲座办进社区

  自1999年开放以来,北京民俗博物馆先后举办了《东岳庙历史沿革展》、《民间美术展》、《国际民俗摄影展》、《王金华荷包收藏展》、《端午漫话展》等民俗系列专题展览,吸引了近百万人次的中外游客到此参观。尤其是《北京民间风物展》、《龙年话民俗展》、《百年老戏单展》、《陕西民间工艺展》、《老北京人的生活展》等,参观者均超十万人,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反响。

  博物馆共推出40多个系列展,无疑为困惑中的博物馆界如何让苦心营构的展览拉近与观众的距离,闯出一条生机勃勃、令人瞩目的成功之路。

  面对新建馆藏品匮乏、展览难以推向社会的实际,北京民俗博物馆还打破先征集展品再展览的常规之路,立足馆庙结合的实际,坚持以活动促展览的办馆宗旨。

  博物馆一方面记录民众的日常生活,关注人们生活中已经消逝和即将消逝的事物;一方面将民俗事象用多样化的社教方式带入民众的现实生活,使他们能体悟到传统民俗文化的情感与精神。本着这样一种思想,北京民俗博物馆积极进入街道社区,进行社区民俗文化知识讲座,进行民间调研。2006年,民俗展览、民俗讲座走向社区,为街道居民带来了知识和欢笑。传统节日活动从馆内办到馆外,使现代的民众狂欢带上了传统的意蕴。2007年,东岳庙春节文化庙会、中国传统玩具与游艺展成功举办。2008年奥运会即将开幕,这是一个特殊的机遇。北京民俗博物馆将以此为契机把中华文化推向世界大舞台。

  推陈出新传承北京民俗文化

  北京民俗博物馆经过10年的发展,“三个中心”的地位已逐步确立,即北京地区民俗文化的研究中心、展示中心、活动中心。为适应时代的发展,作为公共领域重要场所的博物馆,其功能和意义也不断地调整和变化。创设文化空间保护,使民俗回归民众,并拉动区域经济发展,将博物馆的工作拓到社区、街乡。成为新的历史时期,现代博物馆的新的功能。10来北京民俗博物馆为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和展示传统民俗文化所做出了贡献。

  在研究方面:北京民俗博物馆承担了国家课题项目———“老北京商业民俗课题”的研究工作,课题成果已汇集成册,出版《老北京商业民俗文物》一书。近年来举办的各种国际、国内研讨会,如三届“东岳论坛”、“老北京行业信仰习俗研讨会”、“漕运文化研讨会”等,云集国内外学界大家,对传统民俗文化进行广泛深入探讨。还发表了《高碑店村民俗文化志》、《第二届东岳论坛论文集》、《漕运文化研讨会论文集》、《东岳庙楹联匾额注释》、《北京东岳庙》、《泰山信仰及北京东岳庙碑刻录》等学术成果。

  在活动方面:每逢我国传统节日,春节、端午、中秋、重阳等,必举办大型民俗系列活动,“传统民间体育”、“体悟端午习俗”、“传统节日习俗知识竞答”、“传统知识讲座”等,深受广大市民欢迎。北京民俗博物馆书记李萍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举办这些专题活动,一方面是要展示民俗文化,另一方面,通过活动,还可以培养人们的道德情操,增强人们对生活的勇气和热爱,以及民族感和爱国心。

  “作为事业单位,在北京民俗博物馆十年的发展中,得到了国家和政府从政策到资金的大力扶持,我们对民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充满信心。”这是李萍在采访时反复表达的词句。

 

(责任编辑:李晋良)
用户评论

联系电话:0351-7170066

宗教信仰频道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