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首页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搜索
X
民族民俗频道首页 56民族 民俗风情 民间故事 神话传说 民俗禁忌 民俗趣谈 民俗时尚 民间音乐舞蹈 民间艺人 民俗史话 民俗收藏 民俗论坛

民间艺人困境中复活中华古灯(图)

时间:2012/6/1 14:49:00 来源: 网络整理 作者: 采集侠 浏览量: 356

张金汉和儿子张俊涛对复原的各种各样的灯十分爱惜。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核心提示:被首批列入河南省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的“汴梁灯笼张”,透出了整个民间艺人最积极、

民间艺人困境中复活中华古灯(图)



张金汉和儿子张俊涛对复原的各种各样的灯十分爱惜。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核心提示:被首批列入河南省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的“汴梁灯笼张”,透出了整个民间艺人最积极、最典型的生存状态,他将现代科技融入到传统手工制作中,使花灯制作这一民间传统技艺有了新的生命力。但令人遗憾的是,从第五代三人,到第六代仅剩一人,流传数百年的绝活依然面临着传承的危机。在缺乏研究资金等情况下,这个被民间花灯之家动用整个家族的力量把自己的绝活保存下来。从复制自家失传的花灯成功,到把对象扩展到整个中华古灯,“汴卞梁灯笼张”第六代传人张金汉在困境中走出了一条不同于其他艺人的传承之

路。

  奔走四方挽救制灯手艺

  夹纱灯、缀珠灯、料丝灯、莲花灯、走马灯、木版年画灯、绢纱花篮灯、立体汴京八景无骨花灯、千手观音千手千灯……这是一个灯笼的世界。

  开封市顺河区理事厅街38号,一处略显破旧的普通老宅子里,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灯笼被挂在宅子客厅的一根铁丝上,电源接通,灯笼内透射出五彩缤纷的光,灯笼一旁的张金汉老人满脸兴奋。

  作为“汴梁灯笼张”的第六代传人,张金汉自1991年退休后,致力于从历史资料和典籍中寻找濒临失传的中国古灯笼资料,然后结合家传手艺用手工方式将其一一复原。

  “我现在是‘汴梁灯笼张’第六代唯一传人,自小跟父辈学习制作灯笼,后来进了工厂工作。看着很多种灯笼的制作方式逐渐失传,我十分心痛,这一传承了数百年的民间艺术再不保护,就真的要失传了。”张金汉指着铁丝上挂着的一个灯笼告诉记者,因为复原工作极其麻烦,“仅这一个走马灯就需要做一个月时间。”

  为了复原古灯,在过去的15年里,张金汉投入了所有的积蓄30万元,用于购买制作灯笼的原材料,并到全国各地探访搜集资料。作为操作室的张家宅子二楼的4间屋子内也堆满了原材料和复原后又被拆开装箱的古灯笼。“没办法,地方太小,做成后只能装箱,千手观音千手千灯有三米半高,千盏灯,你不知道有多好看!”张金汉对此颇为无奈。

  尽管几经努力张金汉恢复了除角灯外所有的古灯,但现实的困难却让这门民间艺术濒临失传。“我儿子张俊涛尚未完全掌握灯笼的制作方式,而制作间又太小,无法容纳所有的设备材料,只能将复原的灯笼拆装,并放弃一些东西。但如果这些东西没了,我没法继续工作,儿子无法学成,这项艺术也就慢慢失传了”。

  充满传说的民间绝技

  传承了六代近300年的“汴梁灯笼张”在开封知名度颇高,开封乃至全国的古灯界都占有一席之地。据张金汉介绍,第一代创始人张泰全(1743年~1823年)能雕、会刻、会印,还能扎、能糊、能绘,奠定了家族制灯基础,至第四代传人张弘(1839年~1904年)时,“汴梁灯笼张”开始名声大振。“光绪二十七年张弘同其3个儿子参与开封行宫制灯,慈禧、光绪入内瞻仰一周,‘行宫陈设壮丽,俨然内廷气象,甚为满意’,自此‘汴梁灯笼张’成名,以世居开封为荣”。

  “目前国内最知名的灯笼产地在四川自贡,但他们的灯品种单一,且全是用现代工艺制作,即便如此也是从我们这儿学过去的。”张金汉告诉记者,1959年、1964年、1984年、1985年开封市曾办过4次大型灯展,每次都有全国各地的人来学习经验,自贡灯就是自贡人当时来开封学习,然后通过市场化道路闻名全国的。

  这一现状让张金汉感到痛心,作为古灯重要发源地之一的开封却没有好好利用这一资源,“古灯笼制作技术是通过客家人传到南方的,但后来我到过江南很多地方,发现他们的灯品种都非常单一,这与大宋南迁后某个制灯艺人只会几种灯的制作有关系,而且没有人对灯的起源、种类做研究,而四川自贡没有传统意义上的灯”。经过一番探访后,张金汉决定利用家传手艺全手工制作、复原古灯。

(责任编辑:LPP)
用户评论

联系电话:0351-7170066

宗教信仰频道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