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首页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搜索
X
民族民俗频道首页 56民族 民俗风情 民间故事 神话传说 民俗禁忌 民俗趣谈 民俗时尚 民间音乐舞蹈 民间艺人 民俗史话 民俗收藏 民俗论坛

中国民间艺人探索传统表演艺术现代化之路

时间:2012/11/27 8:41:00 来源: 新华网山西频道 作者: 刘怀丕 浏览量: 559

咿咿呀呀半天唱不完一句,现在谁还有那个功夫听,若不进行创新,推出些短小精悍的新曲,老辈传下来的表演绝活过不了多少年就会消失。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武乡琴书传承人常惠
“咿咿呀呀半天唱不完一句,现在谁还有那个功夫听,若不进行创新,推出些短小精悍的新曲,老辈传下来的表演绝活过不了多少年就会消失。”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武乡琴书传承人常惠斌说。

  武乡琴书是流行于山西太行山一带的一种民间说唱艺术,其前身是“瞽儿腔”,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武乡琴书唱腔风趣幽默、粗犷流利,曾是当地百姓农闲时喜闻乐见的娱乐方式。

  在漫长的农业社会,像武乡琴书这样的民间表演艺术在乡土中国大量涌现,给悠闲的田园生活增添了几分乐趣。然而,随着中国向现代化社会转型,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极大改变,很多传统表演艺术受到严重冲击。

  为此,一些民间艺人探索通过精炼曲目、编制现代新剧和创新表演形式等方式,使之符合现代人的口味,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以前走街串巷赶庙会去表演,一个地方一演就是三五天,一个曲目都能演上半天,好段子要放后面压轴。”常惠斌说,“现在多是在旅游景区或活动中演出,一个节目的时长最多也不超过十几分钟,开场就得用最出彩的部分吸引住观众。”

  表演环境发生变化,民间艺人们对传统表演艺术在曲目时长和结构上做了调整,掐头去尾、浓缩精华,大大优化了曲目形态。常惠斌改编或新编的很多曲目保持在20分钟以内,有的甚至只有5分钟。

  与武乡琴书情况类似,在平遥古城的平遥皮影戏剧馆推出的新编皮影戏,多数时长控制在十几分钟。该馆负责人白长茂说:“曲目太长,游客时间紧看不完,整体效果出不来,短曲目一会儿就看完,很受观众好评。”

  近些年,传统表演艺术曲目的时长变短了,但曲目的题材却丰富了。常惠斌介绍,武乡琴书新增了八路军将帅风采、当前时代精神和太行当地英雄传等多种题材,这几年仅他自己就新编曲目20多个。

  “传统的杨家将、呼家将题材比较受中老年人的欢迎,但年轻人听一遍就不愿意再听了,他们对新东西感兴趣,我们结合当前时事新编的曲目,年轻人听了很叫好。”常惠斌说。

  除了曲目时长和题材的变化,传统表演艺术在表演形式上还互相借鉴。常惠斌说,以前只能跟着师傅学,现在影视资料很丰富,可以博采众家之长来发展和丰富自己主打的表演艺术。

  “我经常会看其他剧种名家的录像,学习人家的长处。”常惠斌说,“作为传承人,我有责任在挖掘武乡琴书独特艺术魅力的前提下,融合其他剧种的优点,给武乡琴书开拓出一片新天地。”

  同是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演艺术武乡顶灯也融合了其他艺术形式的优点。老艺人武维贤说,借鉴了别家的优点后,武乡顶灯更好看,更好听,也更受年轻人欢迎了。

  “不管是哪一种艺术都要符合当时人的审美要求,只有在不断改进中才能发展壮大,艺人们就要去做这个事,保证自己手上的老艺术不失传,发展得越来越好。”常惠斌说。

(责任编辑:李晋良)
用户评论

联系电话:0351-7170066

宗教信仰频道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