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首页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搜索
X
民族民俗频道首页 56民族 民俗风情 民间故事 神话传说 民俗禁忌 民俗趣谈 民俗时尚 民间音乐舞蹈 民间艺人 民俗史话 民俗收藏 民俗论坛

一家两代打铁匠叮叮当当寻传人(图)

时间:2013/3/22 9:09:00 来源: 山西新闻网 山西晚报 作者: 王茜 浏览量: 607

铁匠王俊生 王张锁与王俊生父子俩 晋源南街村,方圆几十里的惟一一家铁匠铺有可能被拆除,老铁匠王张锁和儿子王俊生担心打铁手艺失传 叮叮当叮叮当 上午8点半,晋源区南街村篮
 

铁匠王俊生


王张锁与王俊生父子俩


晋源南街村,方圆几十里的惟一一家铁匠铺有可能被拆除,老铁匠王张锁和儿子王俊生担心打铁手艺失传


叮叮当——叮叮当——


上午8点半,晋源区南街村篮球场旁,人们脚步匆匆,下地做活的、去工厂做工的,汽车的喇叭声、自行车的铃铛声交织在一起,诉说着一种旧时情怀。二月初二的龙天庙会上,记者结识了一位打铁匠,18日一早,记者相约来到他的铁匠铺,探寻这门逐渐消失的老手艺。


王张锁,今年75岁,一名老打铁匠,18岁学徒直至70岁退休;王俊生,今年50岁,是王张锁的大儿子,18岁跟着父亲学徒,一直坚守到现在。


坚守:寂寞枯燥行当


王俊生的铁匠铺位于晋源南街上,很不打眼,黄土墙,墙根是青砖,据他讲是古城墙的砖,很有些年代了,王俊生和父亲在这里工作了几十年。


8点45分,走进王俊生的作坊,不大,地上堆放的全是碎铁,他手里正忙着活计,身旁就是炼铁的火,面前是打铁用的铁砧,身旁墙根底,立着各种家伙什。


王俊生一边聊天,一边干着手里的活,他正在打着一把镰刀。附近有个生态园在施工,需要这种工具,得知这里纯手工又结实,用起来也顺手,就过来定制了几十把,从昨天早上一起来,王俊生就在忙着赶制这批活,一天做了3把。“你站得远一些,不敢被铁火伤着。”说着,王俊生戴着手套的左手,拿着钳子,从火中夹出一块被烧得红红的铁,随即放在铁砧上,他往右手手心啐了一口,开始有节奏地敲打起来,每敲一下,铁花四溅。“您不害怕啊?”记者被溅出的铁火吓得躲闪着问道,“泥鳅不怕泥巴,铁匠不怕铁火。”王俊生笑着回答道。


从18岁起,王俊生就跟着父亲在这里打铁,至今过去32年,50岁的他依然坚守在这里。每天早晨6点多,他就从家来到铁匠铺,除了中午回家吃饭外,一天都是在叮当声中度过,孤独、枯燥,是这个行当带给王俊生的最大感触。


春秋季节,相对好一些,夏天,外面温度高,铁匠铺被火烤得更热,冬天铺子里不冷,但手常常裂口子。做起活,没有任何模具,几十种工具的模型、尺码,全都存在铁匠脑子里,因为这活计就是凭着眼力、心力在做,必须专心。“以前我爹和弟弟都在这里做活,但打起铁来,必须专心,不能闲聊。今天咱俩边聊边打铁,也耽误活了。”王俊生说,前些年,他弟弟看着这个行当赚钱少,去学开车,改了行当。


自豪:手艺漂洋过海


休息间歇,王俊生拿起两把镰刀,一把是他纯手工打造的,一把是他从外边买来,机器煅造的。“你自己对比看看,咱这是纯手工,经过千锤百炼的,结实耐用。”王俊生比划着说,机器煅造的,看上去精致小巧,但轻轻一掰就弯曲,而王俊生做的那把,刀把刀头一体,看上去敦实,刀刃锋利。“你可不能小看这门手艺,工序也很复杂。”王俊生介绍着,“就比如这把镰刀,要经过拣料、烧料、锻打、定型、抛钢、淬火、回火等等,光锻打就要经过多次甚至十几次。”


说起这门手艺,王俊生打心眼里喜好。说起自己的手艺,他更是自豪,王俊生做的各种农具、厨房用具,不仅让本村、邻村人认可,清徐、寿阳、北京等地还有人专门打听着上门来买的,最远的都卖到了新加坡。“前两年,一个咱太原人在新加坡留学,放假回来,就到处想买一个做剔尖的板板,四处看城里卖的都是薄片子,不结实,他也不知道怎么打听找到了我,我用了一上午的时间,给他打了一个,他挺高兴。”王俊生笑着回忆道,那件事没过多久,又有人找来,这个人在新加坡开饭店,要王俊生给他打了一个拨面刀。


此外,晋祠博物馆、蒙山大佛施工时,也请王俊生给打过铆钉等零件。


对于自己的手艺,王俊生很自信。一切都是因为喜爱这个职业,虽然枯燥,然而看着一件件成品,他的内心充满了成就感。


9点30分,王俊生点起一根烟休息,这把镰刀刚完成了一半,记者上前,试着抡了抡铁锤,刚能拿起来,“这还是小号铁锤,最大那个,你根本抡不动。”王俊生笑起来。


期望:传承这门手艺


以前,晋源方圆几十里,四个大队,每个大队最少有一个铁匠铺,现在只剩下王俊生一家了,但随着耕地的减少,农具的需求也少了,工作枯燥又不赚钱,导致王俊生至今都没有一个学徒。


说话间,王俊生的父亲王张锁,也来到铁匠铺,5年前,他才退休,但又不放心,每天都要来看看,有时还给儿子打打下手。“以前,铁匠很吃香,大队里赚工分,铁匠与司机一样,是最高的。”王张锁和记者攀谈起来,老人有些耳背,稍微距离远,能听到声音但听不清楚说什么,还有些咳嗽,这些都是职业病。


50年前,王张锁是被大队从河南老家请到这里做工的,没想到就此安了家,“世上活路三行苦,撑船打铁磨豆腐”老人说,他的一些老伙计,现在都退休了,孩子们也不愿接班,改了行,现在的年轻人更是怕吃苦,不愿学。


距离这个铁匠铺不远,就是古太原县城,目前正在如火如荼地施工,下一步整体规划,这个铁匠铺也有可能要被拆除,“我也担心,如果真被拆了,就没合适地方了,搬到自己家,不切实际,每天叮叮当当,邻居们也受不了。”王俊生说。


在王俊生的脑海中,有一个想法,想将来古太原县城建好了,把铁匠铺也搬进去,作为一个旅游点,给人们做展示,告诉后辈人,是怎么样打铁,也可以制作一些小工艺品。


10点半,采访即将结束,一把镰刀还没有完工。“这一辈子,就学下了这一门手艺,如果铁匠铺真的拆了,还真不知道该干些啥。”说话间,王俊生的眼眉低垂,略显茫然。


记者与王俊生握手告别,厚实的手上布满老茧,随即他又继续干他的活计,铁匠铺又传来一阵阵有节奏的叮叮当当的声音……

(责任编辑:李晋良)
用户评论

联系电话:0351-7170066

宗教信仰频道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