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首页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搜索
X
民族民俗频道首页 56民族 民俗风情 民间故事 神话传说 民俗禁忌 民俗趣谈 民俗时尚 民间音乐舞蹈 民间艺人 民俗史话 民俗收藏 民俗论坛

折纸大师董现坤:一纸翻转扬民间瑰宝

时间:2013/4/12 9:29:00 来源: 山西新闻网 三晋都市报 作者: 宫雪 浏览量: 820

董现坤展示为学生制作的飞鹰奖杯。 仅凭一张小小的纸,即可将花鸟鱼虫衣裤鞋帽瞬间变出;自创2000余件折纸作品,被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认定为造型最多的折纸作品;凝聚数十年
 

董现坤展示为学生制作的飞鹰奖杯。


仅凭一张小小的纸,即可将花鸟鱼虫衣裤鞋帽瞬间“变”出;自创2000余件折纸作品,被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认定为造型最多的折纸作品;凝聚数十年心血研制的五彩折纸彩页,成功申报了国家专利;把折纸艺术融入传统民间艺术拉洋片之中;自创绝活“蒙眼折纸”,出神入化;创建太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五彩折纸传承基地,言传身教从娃娃抓起。


山西省民间艺术大师董现坤——不是魔术师,胜似魔术师。


姜昆收藏春晚折纸狗


五大三粗的董现坤凭借那双厚实的双手,神奇地折出了一件件造型精美的工艺品。


董现坤生于1954年,从小在太原长大。年幼时,他总爱捡起废弃的纸张,将其折成鹤、船、元宝、手枪……这些特殊的玩具让他原本单调的童年有了色彩。


成家立业后,董现坤在给孩子折纸玩时,突发创作灵感,“当时市面上极少有折纸类的书籍,而我又积累了很多种折法,何不编本书教孩子们折纸?”1984年,董现坤的处女作《折纸百例》诞生,尽管最终未能正式出版,却为其今后的创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自此以后,董现坤愈发痴迷于折纸。在其家中摆放着若干个大纸箱,里面装满了他的折纸作品。起初他的折纸爱好并未得到亲朋好友的理解,“传统观念中,只有小孩才会玩折纸,难登大雅之堂。”尽管如此,他仍然沉浸在自己的折纸世界里,“艺术只能让你产生更多的兴趣,不会让你感到孤独。”


有了量的积累,才有质的飞跃。2000年,董现坤凭借400件自创折纸精品,赢得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授予的“造型最多的折纸作品”的荣誉,经过数十年的不懈努力,他的折纸艺术首获社会认可。2006年,董现坤登上央视春晚的舞台,且有幸与我国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姜昆同台演出,“因为当年是狗年,我就在现场折了一只狗,没想到,竟博得了姜昆老师的喜爱,演出结束后,他便将其拿回家中予以收藏。”


折纸作品虽小,却不容小觑。董现坤的代表作《十二生肖系列》荣获第五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及民间工艺奖铜奖。荣誉光环的背后是其为之倾注三年的心血,“十二生肖是我国延续千年的传统文化,所以,我想用折纸的语言来表达对它的敬畏之情。单折一只动物比较容易,但把动物折成系列却相当繁琐。”董现坤将无限的生命力赋予了这十二只造型独特的“动物”。更令人拍案叫绝的是,每只“动物”皆是由一张纸折成的,“用小小的一张纸折出动物的各个部位,要用心观察生活,抓住它们的特点,传达出其独有的精气神。2001年开始着手,直到2004年才完成,这是我耗时最长的一部作品。”


百变绣包赠予崔永元


“往里面瞧,往里面看,西游记的故事就在里面,要想看了,抓紧时间看,来晚了看不见!”打着快板,敲着锣鼓,戴着墨镜,穿戴着清朝服饰,董现坤站在高约两米的拉洋片木箱前化身为民间艺人,兴致勃勃地演唱起了《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故事。透过木箱上的西洋镜,记者看到箱内的画面随着故事情节不断变化着。更为惊奇的是,通过折纸艺术的点缀,颇具立体感的画面堪称惟妙惟肖。


拉洋片是我国传统民间艺术,清末由河北传入北京,目前已基本绝迹。2002年,董现坤投身于抢救“拉洋片”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中,并巧妙地将折纸艺术融入其中,令其焕发出新的生机,“据说,慈禧太后生前很喜欢看拉洋片,它在北京曾盛行一时。我在北京庙会上偶然看到民间老艺人表演拉洋片,被深深吸引。在和老艺人交流中,了解到如此精妙的民间绝技正濒临灭绝,惋惜之余,当下决定为其贡献一份力量。”


过去,妇女们总爱折个绣包,用以放置绣线及鞋样等小物件。幼时,董现坤跟姥姥学会了折百变绣包,并将这一民间绝艺传承了下来。董现坤向记者展示了百变绣包,只见看似普通的正方形纸盒,里面却另藏玄机,“每次展示它时,我总会问人们这个绣包总共有多少个盒子,但大多数人都无法猜对。其实共有31个盒子,精巧的绣包凝聚着我国民间妇女的智慧。”2005年1月,董现坤和央视著名主持人崔永元在央视迎春晚会上同台演出,演出结束后,董现坤将百变绣包赠予崔永元以作留念,崔永元甚是喜爱。然而没多久,崔永元不慎将其丢失。当下,他急忙联系董现坤,“董老师,再给我折一个吧!”


除了百变绣包,董现坤还整理出上百种中国传统折纸技法,“折纸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它同剪纸、刺绣、风筝制作一样,是世代相传的民间艺术,它是造纸术诞生以后,我国劳动人民在生活中创造出来的。”通过数十年的研究,董现坤坚信折纸艺术根源于中国,“我国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创造了许多形象逼真的折纸作品,如裤子、花篮、宝塔、鹤、船等;同时,纸的折叠技艺被广泛应用在日常生活中,如扇子、雨伞、灯笼等。虽然日本对折纸的记载早于我国,但我个人认为折纸艺术应该诞生于中国。”


为了更好地将折纸艺术发扬光大,2012年6月,董现坤在太原市解放北路小学创建了太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五彩折纸传承基地,“从古至今,尽管折纸艺术广为流传,但它却未曾像绘画、音乐、书法等其他艺术那样,得到民众的充分重视,因而,拯救保护这门艺术实属迫在眉睫。”


蒙眼折纸“超级大挑战”


蒙眼折纸,这是董现坤的自创绝活。采访中,董现坤用眼罩蒙住双眼,一边唱着歌,一边折着纸,仅用短短一分钟,便完成了十余道工序,令一只美丽的“蝴蝶”翩翩起舞。


2005年,董现坤走进太原市盲童学校,在教盲童们折纸的过程中获得灵感,“如果把双眼蒙住,自己能否一如既往地折纸呢?”由于董现坤早已将折纸的工序熟记于心,他很快适应了蒙眼折纸,“因为自己和折纸已经融为了一体,所以就算蒙上眼睛,也不会产生任何的不适应。”2009年2月,董现坤参加北京电视台《超级大挑战》节目,在现场成功表演了蒙眼折纸,引来全国观众的阵阵喝彩声。


在董现坤眼中,折纸与数学有着密切的联系,“折纸本身就是几何图形,它包含点、线、面、平面几何等若干要素,学生们完全可以通过折纸,轻松地接受平面几何、立体几何及三角函数。”2005年,崔永元邀请董现坤参加《小崔说事》节目。此次,董现坤则是以数学专家的身份亮相银屏。听着董现坤用折纸艺术来巧妙讲解数学知识,崔永元不由称赞:“董老师,要是我小时候就听您讲课,数学一定学得特别棒!”此后,董现坤以“折纸与数学”为专题,在中北大学、山西医科大学、南京大学等全国各大高校做讲座,受到学生们的青睐。


董现坤深知,折纸艺术的传承,要从娃娃们抓起。自2002年起,董现坤亲自编撰《中国民间纸艺》手工教科书,“折纸是手、眼、脑并用的一种活动,它不仅能够提高手指的灵活性以及眼睛的观测能力,还可增强孩子们的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使其思维敏捷、想象丰富。”目前,《中国民间纸艺》初级版已正式出版,董现坤正夜以继日地编撰该书的中级和高级版,“不只是孩子们能够受益,就连成年人也可从中得到启迪。”


如今,董现坤被太原市解放北路小学聘为校外辅导员,他每周都会教该校学生手工制作,在他的五彩折纸基地里摆放着大量学生们的折纸作品。为了鼓励学生们的发明创造,董现坤突发奇想,特意设立了“飞鹰奖”,还亲自动手制作奖杯,“这些奖杯都是用纸折成的,上面写有我对孩子们的寄语,主要是用来奖励课堂上折得又快又好的学生。”


或许,在不远的未来,这些学生们果真像雄鹰一样展翅翱翔,将我国的折纸艺术传播到世界的各个角落,将董现坤的殷切期望化为美好的现实。

(责任编辑:李晋良)
用户评论

联系电话:0351-7170066

宗教信仰频道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