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源三晋民俗——“三宴一酒”酒宴文化之俗
时间:2012/10/12 10:30:00 来源: 三晋都市报 浏览量: 612
据《山西民俗》载:三晋传统节日春夏秋冬四季共有大小25个,《饮食习俗》有“四大节,八中节,廿六小节过一年”。年节里聚餐与宴饮往往又是活动的最高潮,其中以春节期间待客最为隆重,又以姑娘携姑爷回娘家拜年等亲戚接待为多。民谚有“正月初二三,路上尽是小生和小旦”。
而历史上晋北一带:“元旦,天大昕,外戚友朋亦交贺,待以茶酒,惟新婿以馔”(《大同县志》)。
晋南习惯用火锅,晋中、晋东南讲究包饺子,酒席极尽丰盛,俗话说“丈母娘待女婿,啥也舍得”。每年节日,晋西在清明后一天,要接女邀婿,俗称“清新火”。晋南六月初六新出嫁姑娘要回娘家,待以煎饼、开口馍,寓题名榜、生贵子之意。
如果说三晋节日待客酒宴四季均有,那么传统酒席更是贯穿了三晋人之一生。在民间就有:成人宴、婚宴、寿宴、满月酒,习称“三宴一酒”之俗。
在三晋,“三朝”(婴儿诞生第三天所举行的礼仪,又叫“洗三”。)时要设筵款待亲友,稷山清龙寺壁画中就有《浴儿图》。此后,“满月”要办满月酒宴,“百日”娘家要接回做“离窝”席,12岁时“过大生日”,举行“开锁”仪式待亲朋,这在城乡民间算是件大事。接下来较隆重的是感恩宴,如今的考上大学,古时的准状元“金榜题名”宴,是传统习俗的“鹿鸣宴”遗风,过去仅限于书香门第,今已普及,常常合村同庆、邻里同贺,亲朋轮流宴请外,有的街坊邻里也要邀请吃顿“稀罕饭”,希望考中者步步高升,不忘父老乡亲养育之恩。
再后是三晋传统婚宴,也很隆重,民间有大登科、小登科之说,大登科就是中了状元,小登科就是新婚之日,大宴亲朋。直到清末,民间仍沿袭古代“六礼”程式,现多已简化,但仍少不了两项:订婚要办订亲席,结婚要办喜宴。如:晋东南沁县姑娘出嫁,迎亲队伍进门后,女方家要设筵席热情款待新郎。新娘临行前要吃鸡蛋饼,俗称:“三个鸡蛋一壶酒,打发闺女上轿走”的习俗。婚后民间仍有新媳妇“吃过街饭”习俗,以结识邻居,成为百姓借此调整人际关系的特殊方式。
婚后到知天命之年,岁岁要办寿宴,直至丧葬也要 “慎终追远”(《论语》),办“谢”酒宴。以上人生礼仪待客以婚事、丧礼最为隆重,民间并称为“红白喜事”,又有客人“红事要请,白事要到”习俗。
除了岁时节日与人生礼仪,三晋民间事务性待客也较为普遍。山西人讲群体性,过去封闭的自然经济,需要人们遇事互相帮忙,如邻里帮田干活、起房盖屋、请匠人制作家具或亲友“红白喜事”帮工等,主人一定要热情款待,久已成风。晋商为联络感情、便利生意,亦多以宴待客。
《饮食风俗》记,直隶祁州是三晋药商购销货物的集散地,每年都有几次大规模的交易活动在这里举行,凡药商款待外地客商,常常是座无虚席,一是因为遵循古礼,签发请柬;二是精通古训,应酬周到;三是名厨操办,名品繁多。这种商务接待,大多在馆子进行,如张正明的《晋商经营文化》中记在归化城的晋商做生意待客,用饭之处就多在小班馆子或大戏馆子。除了事务与商务外,还有政务宴,这多是过去官宦巨商之家的应酬,如祁县乔家庚子事变后曾以晋中的八碗八碟接待光绪皇帝与慈禧太后一行,孔祥熙在太谷以山西面食接待蒋介石、宋美龄一行等。
此外还有亲友造访待客等,不需要有特殊的缘由。凡有客来,必迎来送往。“有朋自远方来”一向被民间视为“不亦乐乎”的喜事,形成三晋人“广交天下朋友”的一大品行特色,反映了三晋人重乡土亲情又好远来宾朋的敦睦情感传承性、社会交往群体性与宾客之交的开放性。
三晋传统酒席 高平十大碗
“十大碗”是晋东南高平一带待客的独特菜品,共有十道菜:水白肉、铬桃肉、碗子肉、川汤肉、肠子汤、豆腐汤、鸡蛋汤、天河丹、软米饭、扁豆汤。一碗一个味道,之所以餐具不用盘而用碗,是因为碗中之菜也可盛“汤”,素有“碗汤菜”之说,其做工、用料、质量、味道、色彩不比“宫廷大菜”差。“十大碗”做工十分精细讲究。选一头上好的肥猪,杀洗过后,厨师把鲜嫩的猪肉分成三六九等。瘦肉切成一条条,用于做“铬桃肉”;肥肉用刀削成一片片,做“水白肉”;猪肚猪肠也要全部派上用场。厨师把切好的肉用油盐酱醋生葱姜淀粉等作料拌好,下油锅炸成焦黄,再用大笼锅蒸,蒸熟之后放到凉处存放沉淀一天后,第二天上席味道更美。“十大碗”有荤有素,素菜的原料大都是当地土特产。最有代表性、最好吃的当数“天河丹”之菜,这道菜工序繁多,选料也须十分精细。即使在冬季制作,也必须有在地窖保存好的新鲜红薯。制作时先把红薯煮烂,然后扒去皮,把甜甜的内瓤和“软米面”、玉米面、淀粉等糅合好,放少量的糖,用手揉搓成鸡蛋状或小圆形,然后放到油锅炸。恰到好处时炸出的“天河丹”才会焦黄鲜嫩,上桌前,再用大笼锅将一碗碗“天河丹”蒸透,再用冰糖、红糖、蜂蜜等制作成的“糖稀”热腾腾地往上一浇,再洒一些五色糖丝,其色娇艳、其味绝佳。
平定 四套席、三八席
平定传统酒宴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平定县自古以来就有东府、西府、公馆厨、饭馆厨、走事主厨之分,驰名于晋、冀及京、津地区。清朝末年,平定名厨杜谦被选入宫,供职于“御膳房’,并将平定山城名菜带入了“宫廷”。所以,自远古以来,当地民间就有自己独特的饮食风尚和习俗,有着高超的烹饪和各种食品加工技艺。
四套席是平定著名的传统筵席,有“满汉全席”之称。明清时期,平定的筵席就很讲究。如“满汉席”在当时的县城里只有三大翰林家有资格享用,即黄翰林、孙翰林、蔡翰林等家族。遇喜庆婚嫁请姑爷,主宾席才可排“四套席”,或“满汉席”下设“三八席”为辅席相配。假如别的门生弟子也要办此种筵席,当地绅士就会出面干预,甚者还会治罪。
三八席也是具地方特色的传统名宴,早在明清时期,平定有达官贵人享用皇家筵席之俗。在逐步演变、提炼、组合的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传统筵席,讲究色、香、味、形俱佳。从明清时期开始“三八席”还以最高档次的婚宴,一直流传至今。也就是说,在过去,“三八席”只有达官贵人和有身份的新郎在有身份的老丈人门上的谢婚宴上才能吃到。
五台山 八大碗
“一路发”农家筵席八大碗,是五台县民间传统酒席。“一”是指:一道汤,山西最有名的沁州黄小米粥,沁州黄小米历来作为皇家贡品,营养价值极高。当地流传着“窝头拌着黄米粥,病人三天下地走”的谚语。而且当地坐月子的妇女全部把它作为首选补品。
“路”是“六”的谐音,指的是六道主食。传统的团餐对主食的要求仅仅是吃饱。但现在的八大碗在传统白米、刀削面管饱的基础上,另加了地皮菜素包子、野菜团子、玉米面窝头、泡泡油糕四种主食。让宾客不仅吃饱、吃好还能品尝到五台山特有的土杂粮美食。“三十里莜面四十里糕,五十里荞面不弯腰”的民谚便可验证。而“发”则是八的谐音,指的是用农家土碗盛装的八个热菜。“八大碗”主要以五台民间材料为原料,以五台民间的传统技法烹制。传统烧肉肥而不腻、当地卤水豆腐香味扑鼻、南瓜绿豆消暑下火、玉米汁糊涂蛋老少皆宜。
即便到了如今八大碗仍为当地人们婚丧、满月、乔迁之款待贵宾的最高筵席标准。当年阎锡山招待蒋介石夫妇上的就是全套的八大碗。
延伸阅读
绵山名宴
晋中介休有中国历史文化名山——绵山。介山自古闻名遐迩,历代帝王将相、名人贤哲,高僧高道朝拜游览者甚众,故流传下来丰富的饮食文化。绵山特色的九大名宴、寒食食品、风味名吃、成为中国旅游之俗的一朵品牌奇葩,三晋皇家名宴多出于此。
盛唐美食——贞观御宴
唐贞观十四年,京畿大旱,二麦焦枯,太宗皇帝启醮,向绵山祈雨。果得甘霖。翌年,太宗皇帝幸绵山礼佛,赐宴随驾群臣,极尽绵山风味,号曰:贞观御宴。后流传于世。特点:唐朝规制、宫廷氛围、一人一桌。古典餐具、南北风味、美轮美奂。帝王享受、王者风范、中国唯一的盛唐宫廷美食。
皇家名席——秦王宴
唐武德三年,秦王李世民击宋金刚于度索原,宋金刚败走,尉迟恭率众归降。秦王设宴犒劳全军将士,号称“秦王宴”。
东汉名宴——农家宴
汉永兴年间,郭泰在“清议”之后,河南尹李膺至介休探望老友,相偕上绵山朝拜游览。郭泰特备薄酌款待,尽现乡风山野之趣,李膺笑称为“农家宴”。
北宋名宴——潞公宴
元丰年间,北宋名相文潞公文彦博奉旨回乡,敕封介子推为“洁惠侯”。大典礼毕,当地官员设宴款待,潞公喜归故里,点家乡风味名菜。后人称为“潞公宴”。菜品:风味八美碟,十个热菜,一羹,寒食点心四种,主食四种,时令水果。
春秋名宴——文公宴
晋文公三年,文公率群臣至绵山祭祀介公,礼毕,赐宴随侍臣工。此宴气味芬香,别具风味。狐偃、赵衰等连声叫好,传名“文公宴”。
滋补药膳——彭祖宴
彭祖年轻时曾在绵山龙脊岭修行多年,期间常食绵黄芪、黄精、党参、柏籽等,因而活了八百岁,成为中国历代最长寿的人。后绵山高道款待来访名人时,采集绵黄芪等调为药膳,称为“彭祖宴”。
绵山佳肴——介公宴
后赵建兴三年,石勒禁寒食,三晋大地冰雹如卵,千里稼禾,荡然无存。石勒下诏普复寒食,敕建介公祠,工既竣。开光之日,大臣徐光设宴款待来宾,号为 “介公宴”。
朱明家宴——宁王宴
洪武年间,明太祖朱元璋派皇十七子宁王朱权至绵山祭祖。事毕,来到绵山一家小饭馆。厨师用当地特产制作山珍美味。朱权品尝后,大为赞赏后,传入宫中,皆称“宁王宴”。
绵山珍馔——晋王宴
明洪武初,晋王朱棡,奉旨敕建空王宝殿,金妆佛像,开光之日,金光罩顶,祥云缭绕,晋王大悦,设宴款待官员名士、各地施主,众人称颂祥瑞之兆,盛赞晋王功德,传此宴为“晋王宴”。
(责任编辑:李晋良)学会这些词,一开口就是文化人
寻找历史真相的学科,金石与金石学
包裹在端午节里的千古文化
《红楼梦》:林黛玉睡觉为何裹紧被子?史湘云睡觉为何那么豪放?
《红楼梦》里谁最快乐?
联系电话:0351-7170066
宗教信仰频道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