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的丧葬习俗
时间:2013/6/13 8:37:00 来源: 未知 作者: 鄯善旅游网 浏览量: 1879
新疆回族的丧葬仪式基本上按伊斯兰教传统举行,具有较为浓厚的宗教色彩。伊斯兰教的人生观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由真主造化,生源于主,死归于主,即我们来自安拉,都要回到他那里。虔诚的回族穆斯林认为生是死的起点,死是生的必须结果。《古兰经》说:凡有血气者,都要尝死亡的滋味,我以祸福考验你们,你们只被召归我。同时认为,今世(顿亚)作为先世的考验场及后世的栽种处,只是生命的一个过程,非常短暂。一切个人的权威、尘世的荣华,财富将在生死弥留之际,统统化为过眼烟云,无一物能带到后世。唯有毕生的言行、自身的操守,在复生日(给亚麦提)成立时要加以清算。每个人都要对自己一生的言行负责,不爽丝毫。所以回族的人生观认为,每个人后世的归宿决定于其今生的努力,虔诚的信德和廉洁的作风才是近主之前最好的鉴定。
穆斯林不盼望死亡,但也不把死亡视为可畏惧的事,而应当常以死亡为警惕,争取在死亡到来之前多做些真主喜悦的事。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曾说:办理今世,如同我们主生;办理后世,如同我们明日死亡。所以说,在回族中,一个清廉信士的归真,是令人欣慰的。虽然为此会引起亲友暂时分离的痛楚,但也用不着大哭大叫,更不必大事铺张。
回族称死亡为归真、无常或口唤,而不称死,认为只有动物称为死。称死去的人为亡人、埋体,忌讳称死人。丧葬过程大致按以下程序进行: 归真前
病人要留遗嘱。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曾说过:凡身负重病的穆斯林,只要能活两天时间,就把遗嘱写下来。病人亡故前,趁清醒时要叮嘱家人对自己偿清债务,分配遗产和施舍,请人们原谅及交付口唤等。
病人病危时,守候人要在枕旁提醒病人,反复默诵清真言(即用阿拉伯语念诵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真主使者),务使患者心存于主而勿系于尘世。但此时绝不能强求病人默念,恐其在临危之际,困于身心的痛苦无意中答以不念,误使陷于否认安拉的境地。
为临终的病人诵读《古兰经》雅辛章(即《古兰经》第36章共83节)。诵读者为临死病人的亲属或阿訇。该章经文中概述了伊斯兰教信仰的3大原则,是《古兰经》的核心和最高范畴。回族认为为临终的病人诵读此段经文,为使其从容死亡和同着信德归真。为亡人诵读可使活人得其教诲和回赐,并使死者沾主恩,以求饶恕。
在病人绝气后,由其亲属及子女为其脱去衣服,抹闭双眼,托合口齿,整理容发,顺好肢体。在屋内地上铺上洁净的沙土或木板,将亡人置于其上,使其面向西方,头北脚南,身体平卧盖上洁净的白布单。
归真后用白棉布制作克番(尸衣)。回族生前喜着白衣,死后更是严格按照伊斯兰教的要求,以白布制作尸衣,不用丝、绸、缎等其它织物,无论贫富贵贱全都如此。男子克番,由三件尺寸不等的白布组成。
大克番,长于身(一般长度为2.5米),在人身两端各余6至7寸,宽约4尺5寸左右。
小克番,与大克番基本相同(一般长度为2.3米),只是略短一些,与死者身体等长。
衬衣,比身体略宽,单幅双折,前后同长,均自颈至踝骨,领部开口,使头可套入即可。
女亡人的克番为5件,除与男子亡人的上述3件外,还包括:
盖头,长3至4尺,宽1尺余。
裹胸,长由腋下至膝,宽可围身。
为亡去的人做大净(洗俄苏里)。又称为洗水、着水。在做俄苏里之前,先准备好洁净的温水、卫生碱等。将亡人放在木板(又称水床子)上,把木板的前端略微垫高一些,以便使水能够由前向后流入接水的盆或桶中。亡人的埋体要由廉洁和伊斯兰教操守好的人洗。男洗男,女洗女。一般至少有3个人来担当,一个负责向汤瓶(水壶)中灌水,一人带白布手套或手拿棉花洗亡人。还有一个人帮助扶骨(为亡人翻身)洗之前先用一块白布遮盖亡人下身,再用白布或棉花沾水擦口、齿和鼻孔(以代替漱口、呛鼻),然后洗脸,分别洗两手至肘。再从上到下,以先右后左的顺序,将全身冲洗干净,然后为亡人净下(洗下身),擦干以后可为亡人涂抹一些香料(多用香)。不剪指甲,不去毛发。但要为亡人放置七窃米,即用少许棉花包裹七颗米粒沾上冰片分别置于亡人的两耳、两眼皮下、鼻孔和口中,与涂于亡人身上的香料一起起到防止坟内虫蚀的作用。将亡人洗完之后就开始为亡人穿克番(哲赫忍耶门宦亡人面额或帽子上要写清真言或赫海道号,胸前皮拉罕写本门宦先贤名字)。女子则将其头发梳洗过肩头夹于两腋下,然后依顺序先铺大克番,再把小克番铺在上面。男子则穿好衬衣后放在上面,以先右后左的顺序,先卷小克番,再卷大克番。女子则先围发裹胸布,再穿衬衣,再用盖头遮盖好头发。然后再卷好小克番、大克番。亡人克番的之间也可以撒些香料,如樟脑粉、香水等,用以驱虫,以慰生者对亲属的痛顾之心,但禁止使用含有酒精成份的物品。最后再挽起大克番的下端,用白布带系于腰部,使亡人面部外露,待众亲友们最后一次向亡人告别后再挽好克番的上端。 站者那则(殡礼)
为亡人穿好克番后放在者那则也叫抬木匣子(用木板扎成的担架或特制的专门用来抬送亡人的盛尸床)上,头朝北脚向南置于安静的室内或者庭院、开阔场地、礼拜大殿外。送葬的教众为求真主赦免亡人而举行殡礼,称为站者那则。站者那则人越多越好,这是世人对于亡者最后的一次祷告礼。领礼拜者为清真寺的阿訇或亡人的至亲,穆斯林均有参加殡礼的义务,尤其是亡人的亲属最应参加。凡参加殡礼都要沐浴洁衣,举意为亡者礼者那则拜,不能向亡人鞠躬或叩头,因为他们只能叩拜真主。对于亡者来讲,行殡礼还须具备以下条件:(1)死者必须是回族穆斯林(即信仰伊斯兰教的人);(2)埋体必须洁净,洗过俄苏里;(3)死者的身体必须大部分存在;(4)初生婴孩死了要有哭声才能行殡礼;(5)尸体应放置在众礼者西面。领站的人对着亡人的胸部向西站立,其余的在其后排成整齐的横列。如地面洁净,可以站在地上,如不洁净就要铺上席或者其他洁净的物品。鞋如洁净,可以穿着,如不洁净就要脱掉。殡礼开始,领站着率众人高声念太可比勒赞主词(即真主至大)4次,念每一个太可比勒后赞圣,念第三个太可比勒的祷词多以后世的幸福为祈祷内容,大意是:主啊!你饶恕我们活着的人和亡者吧!我们的居家者和出外者!我们的小者和大者,男者和女者。主啊!凡我们中的人你使他死在伊玛尼上。第四个太可比勒后念我们的养主!你饶恕吧!你慈悯吧!你是仁慈之中最仁慈的,然后向左右肩说赛俩目,殡礼即告完成。
埋葬殡礼结束,亡者的埋体被送往墓地安葬。回族认为抬送埋体是义不容辞的事。这不仅是礼节,而是通过送埋亡人而惭悟自己,检点自己在世上为人类干了多少好事善事。所以送葬时众人争先恐后地抬送亡者,直到墓地。
根据伊斯兰教法的规定,回族主张对亡人要速埋简葬。葬不择时,一般是早晨无常,下午安葬;晚上无常,次日早晨安葬。他们认为拖长时间,有伤亡人,使亡者及早入土为安。因此,即使亡人家属不在或者无家属者,当地的回族同胞也负有埋葬亡人的责任和义务,否则将负罪责。对亡人的停放,因故不得超过3天。不主张把亡人的尸体运回故乡,死在哪里就埋在哪里。故回族有天下的黄土,埋天下的回回之说。
回族的墓穴为南北向,多选择土质坚硬的地方为墓地,墓深约2米,在离底部约50厘米略偏向西侧挖一洞穴,用以安放亡人。洞穴高约1米,长约2米,洞穴口高约50厘米,穴内做成半圆形,上方如弓背,下方安放亡人的腰部处略高,北首作土枕。下葬时,亡者的亲友在坑上、坑内相互配合,将亡人从尸床上抬下后安放于坑内洞穴中。并使亡人头北脚南,面向西方(礼拜方向)解束露面,用土块将洞口封严,部分回民在墓中置放古兰经或圣人面相介词,但不放其他任何世俗随葬物品。然后铲土合坟,填平直坑,用剩余的土将坟头培为鱼脊形。禁止以水泥、白灰等物体抹面或作其他修饰。最后诵读《古兰经》有关章节,众送葬者一齐作都哇(念祈祷词)为亡者求真主赦 免,葬礼结束。
送完埋体后,死者家属从即日起要进行悼念活动,念消夜经(第四日)第五日还要干尔买里,子女或兄弟要上坟为亡人念经(也叫走坟,一般连续走坟40天),此后每逢第7日、14日、21日、30日、40日、100日、1周年还要上坟并请阿訇念经、赞圣、干尔买力招待客人,以悼念亡人。
回族丧葬过程大致按以上程序进行。但因其所属教派、籍贯的不同,在有些具体做法上亦有所不同。属于大坊(格迪目教派和虎夫耶门宦)的回族群众在亡人埋葬过程中还要宰下土羊,用以招待前来送葬的人;而属于小坊(哲赫忍耶门宦)的回族群众则无这一习俗,其主张亡人家中3天不动烟火,送葬者和亲属的饭食由亲属或邻里解决。在第5天时请送葬者来亡人家里干尔买里吃饭。在亡人气绝后,属于大坊和小坊的回族要为亡人带孝,孝以白布制成。亡人的儿孙带孝帽,女儿和妻子、妹妹带纱布方巾式的孝帽。在站者那则之前,亡者的亲友还要为亡者转乃帅斯,即赎亡人生前所欠的宗教功课。属于小坊和大坊的回族大多以《古兰经》来转。在洗亡人时,大坊教众还要为亡者念《古兰经》托哈章。回族葬礼因所属教派不同而产生差异的细节,过去往往引起争端,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回族内部的团结,并为历代反动统治者所利用。解放后,随着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贯彻落实,回族群众大都能够遵循各行其事、互不干涉的原则。遇有争议的问题,则互相协商,尊重亡者的遗愿和家属的意愿办理丧事,增强相互间的团结。
(责任编辑:李晋良)学会这些词,一开口就是文化人
寻找历史真相的学科,金石与金石学
包裹在端午节里的千古文化
《红楼梦》:林黛玉睡觉为何裹紧被子?史湘云睡觉为何那么豪放?
《红楼梦》里谁最快乐?
联系电话:0351-7170066
宗教信仰频道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