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首页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搜索
X
民族民俗频道首页 56民族 民俗风情 民间故事 神话传说 民俗禁忌 民俗趣谈 民俗时尚 民间音乐舞蹈 民间艺人 民俗史话 民俗收藏 民俗论坛

待客礼婚礼洗礼割礼等维族风俗

时间:2013/7/9 9:59:00 来源: 未知 作者: 张姬云 浏览量: 539

“维吾尔”是维吾尔族的自称,意为“团结”或“联合”。
 
 


  “维吾尔”是维吾尔族的自称,意为“团结”或“联合”。维吾尔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以南的喀什[图库]、和田一带和阿克苏[图库]、库尔勒[图库]地区,其余散居在天山以北的伊犁等地,少量居住在湖南桃源、常德等地。 

  待客礼    
  维吾尔族是一个十分热情而又好客的民族,每当客人来他们家里作客时,都会受到热情的款待。 

  客人来到后,主人在门口热情迎接,热情让座和互相问候。 

  款待客人的第一个程序是请客人喝茶。在喝茶时,要端出馕、方块糖、冰糖、葡萄干、杏干、瓜果及自己制作 
的各种小点心和饼干。 

  待客的茶是新烧的,有条件的还用大碗奶茶招待,他们还喜欢把馕掰碎放在碗里,让客人吃好喝好。 

  喝过茶后,还要做饭招待。用什么样的饭来招待客人,是根据不同的客人来定。如果远道而来的客人,常做"玉 古勒"(银丝擀面)来招待,这饭有面有汤,吃了利于解除疲劳;如果是自己的朋友来做客,常常根据朋友们的口味来做各种饭食招待。除此之外,常作包子抓饭、油炸包子、拉条子或炒菜来招待。一般招待客人很少用一种饭菜,而是三、四种以上,让客人既吃到干的,也能吃得稀的,品尝到各种风味,让客人满 意。 

  吃过饭后,进行最后一道程序,那就是用烧茶或用水果。真是服务周到,显示出维吾尔族人热情好客的性格。 

  婚礼

  维吾尔族婚俗,包括订婚、结婚两个阶段,订婚时男方母亲在媒人"艾勒其"陪同下带衣料、砖茶和 
方块糖拜访女方家长,赠送礼品。关系正式确定后,男方父母根据女方要求送去彩礼,商量吉日,举行结婚仪式。 

  结婚这天早晨,在女家举行一种"尼卡"的宗教仪式,参加的人有新郎、新娘和伴郎、伴娘以及双方家 长,在阿訇连问三次新郎新娘是否愿意结为夫妻,在得到肯定答复之后,新郎新娘一定要当众吃掉放在咸水碗里的两块小泡馕,以表示白头到老永远相爱。下午新郎在亲友们的簇拥下到新娘家迎亲。进大门时要给礼品才能放行。女方家给迎新的宾客赠手帕等礼物。 

  新娘离家出门时,迎亲乐队吹起唢呐打起手鼓唱起歌,载歌载舞,以示欢庆,出了大门,乐队在前面开道,新郎新娘乘车紧随其后。进了男方家门,男方揭开女方面纱,表示新生活开始。当晚男女双方各自在家设宴待客,举行"麦西来甫"晚会,欢歌曼舞,通宵达旦。婚后三天"回门"。这天男女双方要设宴款待双方的直系亲属和四邻友好。 


  洗礼

  婚后女方生育,头胎必须回娘家生产。小孩出生7天后,请阿訇命名。满40天举行“毕须克托依” 
(谢绝男性参加),请来女客人和小孩,正式举行把小孩放进摇床的仪式。这天男方家人请女宾携带礼物,慰问娘家人,并把产妇接回婆家。维吾尔族小孩出生后,届时,大请宾客,举行“麦西来甫”;女孩小时要扎耳朵眼。 
   
  割礼

  维吾尔族源于伊斯兰教的生活礼俗。 维吾尔人称割礼为“逊奈提”或“海提那”。将割礼仪式称 
为“逊奈提托仪”或“海提那托仪”。割礼原为阿拉伯半岛古代居民的习俗。后被伊斯兰教沿袭,随着伊斯兰教的传入,被维吾尔等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接受,并逐渐成为维吾尔等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接受,并逐渐成为维吾尔族的一种习俗。

  维吾尔族进行割礼的时间一般是在单月,孩子的岁数也要求是单数,如5岁或7岁。为了伤口愈合得快,多在春秋季节进行。 

  维吾尔族把割礼看作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要举行割礼仪式。割礼仪式非常隆重,这天人们在屋顶上敲起纳拉鼓,吹起唢呐,象过节一样热闹,亲朋好友,乡邻带着礼物前来祝贺。在进行割礼前,男孩的父母要给他准备新衣服、新被褥、新枕头等。 

  有些地区在举行割礼仪式 前一天,受割礼的孩子上漂亮的新衣服,在村里同龄小孩的陪同下,骑着马走亲串友,痛痛快快地玩一天,并通知他们参加割礼仪式。亲朋好友要送衣服、衣料、腰巾等礼物给男孩,并给骑来的马头上挂满了各种颜色的布条。 

  过去,在许多地区施行割礼时,专门施行割礼术的长者把锋利的“吾斯吐尔”(折叠式小钢刀)藏在袖内,不让受割礼的男孩发现。开始,长者对男孩进行蒙哄,把男孩裤子脱光,用手摩挲男孩的生殖器的包皮,佯装若无其事地给小孩讲故事,或是用其他方法分散他的注意力,男孩不备,敏捷迅速地用板夹住其生殖器的包皮并割掉。 

  手术前后仅用1分多钟,等男孩感觉痛疼准备哭喊时,忙把剥好皮的鸡蛋时男孩的嘴里,堵住孩子的哭声,等孩子吃完鸡蛋,剧痛早已过去了。割礼后,男孩卧床休息几天,受到特殊的照顾。如今农村牧区仍然保持这个习俗。 

  近年来,城市维吾尔人的割礼在传统的基础上有了一些变化。现在大多数家庭请医生给孩子施行割礼术,割礼仪式也通常在割礼以后举行。 

  葬礼

  维吾尔族的丧葬按伊斯兰教教规实行土葬。亡者临终前,家属要请念经人做祈祷,人亡后即向亲友报丧。对前来的亲友各散发一块白布,男系腰带,女顶手巾。亡人的亲属站在门口迎送吊丧。一般是晨亡午葬,晚亡次晨出葬。死者被净身后裹以白布(男三层,女五层)。出殡前亲属与遗体告别,然后奖遗体放入“者纳子”(清真寺公用抬尸的灵床),抬到清真寺,由伊玛目、阿訇诵经诉祷后,送往墓地安葬。送葬时已婚妇女不得前往墓地,只能在家中哭泣。墓穴是深长各2米、宽约1米的直坑,直坑西壁挖一个顶为弓形的偏洞。将尸体头北、面西、足南安放在偏洞中,然后用土块封闭沿口,动土填平直坑,地面填成鱼脊背形坟堆。此时阿訇和会念经的人开始诵经,为死者祈祷。死者安葬后,家属三天内不动炊烟,亲戚邻居给丧家送饭食。亡人有三日、七日、四十日、一周年的忌日。家属要在每个忌日过“乃孜尔”,请阿訇诵经,以表示对亡人的悼念。 

  栽白杨枝   

  在维吾尔丧葬习俗中,还有一个在堆起的坟丘上立刻栽一根有胳膊粗的白杨树枝的习惯。在 来坟头为亡人祈祷和致祝词时,还提来一“巧贡”(一种铜制盛水用具,主要用来烧水)哐一葫芦水浇在 “树”根上,希望它生根成活。事实上树枝成活抽叶、长大成树的极为罕见。人们把这种行为不叫载树,而称“栽哈达”。“哈达”在维吾尔语里特指栽在坟丘上的长木杆。在此以后的岁月里,每年还要不定期地栽一棵新树枝,这被称做“换哈达”。换哈达一般在传统节日的早晨,也就是节日礼拜之后,从清真寺直接去上坟扫墓之时。这也许是在“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心理作用下形成的风谷吧!换哈达是周年祭奠之后,人 们祭奠、悼念和缅怀已亡祖先的一个主要方式。人们把新枝紧挨着原来的枯枝栽下去。正因为是这样,在禾田、喀什等地的坟丘上都有一簇枯木,构成了荒凉、凄惨、悲哀的景观。许多枯木上还系挂着千万条经过风吹、雨打、日晒退色的布条,它们在戈壁上的劲风中不住地狂飞乱舞。有的枯木上悬挂着或用木刻或用布做的三角形“符”,还有牦牛尾巴、塞满麦草的羊皮筒等也在风中抖动着,更增加了悲凉而神秘的气氛。 


  禁忌 

  维吾尔族信奉伊斯兰教,禁食猪肉、动物血和已死的畜禽。吃饭时不能随便拨弄盘中食,不能随便到锅灶前面,不能剩饭,不慎落地的饭屑,要拾起放在餐布上,不能将拾起的饭粒再放进共用的盘中;吃饭或与人交谈时,禁忌擤鼻涕、吐痰等不文明的习惯。在饮食方面,禁吃猪肉、驴肉、狗肉、骡肉,自死的牲畜一律不食;土葬而不火葬。在清真寺和麻扎(墓地)附近禁止喧哗;在衣着方面,忌短小,上衣一般要过膝,裤腿达脚面。最忌户外着短裤。屋内就坐时要跪坐,禁忌双腿直伸,脚朝人。亲友相见要握手互道问候。然后双手摸须,躬身后退一步,右臂抚胸;妇女在问候之后要双手扶膝躬身道别。接受物品或清茶要用双手、忌用单手

 

(责任编辑:张姬云)
用户评论

联系电话:0351-7170066

宗教信仰频道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