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首页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搜索
X
民族民俗频道首页 56民族 民俗风情 民间故事 神话传说 民俗禁忌 民俗趣谈 民俗时尚 民间音乐舞蹈 民间艺人 民俗史话 民俗收藏 民俗论坛

塔塔尔族的社会活动及交往习俗

时间:2013/9/17 12:52:00 来源: 中国民族网 浏览量: 469

塔塔尔族文化教育事业发展较早,知识分子人数较多,19世纪末20世纪初,塔塔尔族的宗教人士就在伊宁、塔城等地开办了以宗教教育为主的经文学校,课程内容除古兰经、伊斯兰教史、

塔塔尔族文化教育事业发展较早,知识分子人数较多,19世纪末20世纪初,塔塔尔族的宗教人士就在伊宁、塔城等地开办了以宗教教育为主的经文学校,课程内容除古兰经、伊斯兰教史、伊斯兰教规等之外,还有一些算术、语文等文化课程。1941年创立的伊宁塔塔尔学校是我国最早建立的少数民族新型学校之一。在当时,它对改革旧的宗教教育,传播科学知识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塔塔尔族在发展本民族的教育事业的同时,为创办新疆的教育事业做了很多工作。新疆最初的一批现代化学校,其中就有许多塔塔尔人参与举办,有许多塔塔尔族知识分子在新疆各地的维吾尔族学校中任教,培养了大批人才。1934年,塔塔尔族文化促进会在迪化成立,伊宁、塔城等地也成立了分支机构。促进会不仅开办了许多塔塔尔族学校,而且还开展扫盲运动,提高新疆各族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许多塔塔尔族知识分子致力于办学、任教,有的还深入到农村和牧区。他们不仅在塔塔尔族人民中,也在维吾尔、回、哈萨克、锡伯、乌孜别克等民族人民中有着一定的影响。

  

按照塔塔尔族的传统习惯,儿子在结婚后一般与父母分居,只有少数仍与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因此,传统的塔塔尔族的传统家庭是以一对夫妻和其子女生活在一起的核心家庭基础为主,伴有一些两代夫妻一起生活的混合家庭。三四代人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大家庭在塔塔尔族很少见。父母对子女有抚养、教育的义务,子女婚后赡养父母,养老送终,对长者十分尊敬。

  

塔塔尔族人实行一夫一妻制。在传统的塔塔尔族家庭中,丈夫是一家之主、一家之长。家庭大权都掌握在他手中,家中一切大事都由他做主和安排,经济收支也主要由他支配。妻子和妇女在家庭中则处于无权或少权的地位。在家庭经济生活中,男子主要从事放牧和商业等生产活动,女子主要在家里从事挤奶、捣酥油、打羊毛、织毡子等生产劳动和家务劳动。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妇女经济和社会地位的提高,已逐渐发生了变化,妇女已经活动自由参与各种社会、经济活动,从而在社会和家庭中获得了独立的经济地位,取得了与男子平等的权利和地位。

  

塔塔尔人的婚姻有一套程序。过去,塔塔尔人一般实行族内婚,但现在,随着民族交往的增多,与信仰伊斯兰教的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民族的通婚越来越多。塔塔尔族结婚一般要经过说亲、订亲、婚礼等几个阶段。塔塔尔族婚礼一般是在新娘家举行。结婚前几天,男方要把为新娘制作全部服装、炊具、陈设、婚礼时食用的食品和为新娘父母准备的礼物送到新娘家去。女方准备床上用品以及窗帘等物品。男方家和女方家各请一个“金哥”(女性),结婚期间主要由“金哥”来伺候料理新郎和新娘的生活起居。婚礼当天要请阿訇念“尼卡”,并分别询问双方是否愿意结为夫妻,之后请新婚夫妇共饮一杯糖水,象征甜甜蜜蜜,白头到老。中午亲戚朋友带着礼物纷纷到女方家祝贺。晚上身着新婚服的新郎在伴郎及亲朋好友的陪同下,拉着手风琴,唱着“几尔”(欢乐的塔塔尔流行歌曲,曲子固定,歌词即兴编唱),一路歌声琴声不断,以增添欢乐气氛。迎新队伍到女方家后被拦住,迎新队伍需环绕院一圈,新郎在院前唱歌吟诗,并送上携带的钱财后,才准许进门,人们为新婚夫妇祝福。这天女方家宰羊煮肉,准备丰盛的筵席来接待来宾,青年人唱歌跳舞进行庆贺。

  

按照传统习惯,新郎和新娘婚后先要在女方家住一段时间,一般为一两个月,长的住一年左右,有的甚至要到第一个孩子出世后,再把妻子娶回家。没有儿子的人家,女婿可以留下,与岳父母共同生活,并有继承岳父母财产的权利。现在塔塔尔人结婚,虽然新郎要提前到女方家中去,但结婚那天就把新娘接回男方家。

  

在塔塔尔族中,孩子的出世被视为是件大喜事,小孩出生后也有各种礼仪,亲戚朋友都要来祝贺、送礼。孩子出生后3天要命名,过去名字多取自伊斯兰教经典,现在父母多为子女选名的范围比较广。全名包括本人的名字,后面再加上自己父亲的名字,然后再加上自己部落的名字。 孩子出生后7天要举行“摇篮礼”,外祖母要给孩子送摇篮、衣服和食物。孩子出生40天后举行 “40分水礼”,即由40个地方(包括邻居家)取水给孩子洗澡,寓意沐浴四方之水,祝愿孩子健康成长。

  

塔塔尔族实行土葬,葬礼都按伊斯兰教的规定进行。人死后必须立即埋葬,至多不能超过一天。如人死异乡,便就地埋葬。当人死后,要请阿訇念经,用温水净身,缠上白布,还要在尸体上放一把刀或者是一块石头。亲人默哀服孝,男子在帽上覆黑纱,女子头戴白纱巾,妻子儿女要戴孝3-7天。服孝期间不做饭,由邻居送饭吃。出殡时,要作“吉那孜乃孜尔”,即将尸体放在“吉那孜”(清真寺公用抬尸木架)上之后举行的一次“乃孜尔”(替死者的祝福)。如果死者是男性,就在“吉那孜”上放一块白布,如果是女性,则放一条头巾。抬“吉那孜”出门时,先出脚后出头,出门之后转变方向,运至墓地。下葬时,死者头北脚南面向西方放入墓穴,由阿訇领着送葬的人祈祷,然后每个送葬的人都抓一把土在手中,口诵古兰经,由一个人把每个人手中的土集中起来,放在死者的胸上,随即埋葬。坟堆做成圆形,前后立石碑。死后的第三天、第七天、第四十天和一周年,家属要为死者作“乃孜尔”,请阿訇诵经,并在举行第一次“乃孜尔”时,将死者的衣物分给阿訇等人。

  

塔塔尔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肉孜节”、“古尔邦节”和“撒班节”。“肉孜”为波斯语,意为“斋戒”。伊斯兰教法规定成年的穆斯林在每年斋月都应封斋一个月, 肉孜节在伊斯兰教历每年十月一日举行,主要是庆祝斋月期满。节前,家家户户打扫卫生,粉刷墙壁,炸馓子、油饼,制作糕点、果酱等食品。节日早晨,成年男性去清真寺做节日礼拜,礼拜结束后,人们去墓悼念亡故的亲人,然后开始热闹的节日活动。 “古尔邦”是阿拉伯语,意为“献牲”、“献祭”,是根据古代阿拉伯地区的宗教传说演变而来的。伊斯兰教法规定,教历每年十二月上旬为教徒履行宗教功课前往麦加朝觐的日期,在最后一天(即十二月十日)以宰杀牛羊庆祝。与肉孜节不同的是,古尔邦节要预先准备好作为“献牲”的牲畜。男人们从清真寺做完聚礼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宰牛羊,据说节日聚礼之后的早晨是献牲祭祀、取悦安拉的最佳时机。节日期间,几乎家家要煮肉待客,互相拜节。撒班节,是塔塔尔族特有的传统节日。“撒班”是塔塔尔族犁地的一种农具,据塔塔尔族传说,由于撒班的产生,促进了塔塔尔族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塔塔尔人为了纪念这种新式犁的发明,每年6月20日至25日农忙期间举族欢庆,久而久之这种庆祝活动演变为塔塔尔族的传统节日。撒班节的庆祝活动多在风景优美的地方进行,节日那天,举行摔跤、赛跑、穿麻袋赛跑、叼匙竞走、跳远、爬滑、赛马等各种娱乐活动,演出文艺节目等。

  

塔塔尔族人民的传统娱乐活动丰富多彩,当他们在风景优美的地方欢度“撒班节”时,除了唱歌、跳舞之外,还举行赛马、摔跤、拔河等娱乐活动。此外,还要举行富有民族特色、别具情趣的“赛跳跑”和“爬竿”比赛。“赛跳跑”举行时,参加者口衔一匙,匙内放蛋,裁判口令一下即迅速向前跑,先到达终点而蛋又不掉下来者为优胜。有的还要在腿上绑一个装沙的小口袋。“爬竿”举行时,先要在赛场上竖若干木杆,杆上涂抹肥皂,使其润滑。比赛开始后,参加者竞相往上爬,先到达顶者为优胜。人们尽情欢笑娱乐,共度佳节。

   (责任编辑:胡翠莲)
用户评论

联系电话:0351-7170066

宗教信仰频道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