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首页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搜索
X
民族民俗频道首页 56民族 民俗风情 民间故事 神话传说 民俗禁忌 民俗趣谈 民俗时尚 民间音乐舞蹈 民间艺人 民俗史话 民俗收藏 民俗论坛

普米族的社会活动及社交形式

时间:2013/9/18 15:25:00 来源: 中国民族网 浏览量: 392

普米族非常重视对儿童的教育。对幼儿的教育包括劳动教育、习惯法教育和品德教育等。重视儿童教育是每个普米家庭和整个村社的优良传统。而为少年举行成年礼仪是一次重要的社会
普米族非常重视对儿童的教育。对幼儿的教育包括劳动教育、习惯法教育和品德教育等。重视儿童教育是每个普米家庭和整个村社的优良传统。而为少年举行成年礼仪是一次重要的社会教育。儿童年满13岁举行成年仪式,时间在除夕之夜,届时将入社的儿童按性别团聚在一起,通宵欢乐。待雄鸡报晓,立即返家,参加传统的成年仪式。如是男孩,由舅父带他到火塘左前方,双脚踩在粮袋和猪膘上,右手握尖刀,左手拿银元,象征勇敢和财富。巫师祭祀毕,舅父为其换上短衣长裤,系腰带。如是女孩,则由母亲带到火塘的右前方,脚踩猪膘和粮食,左右手分别握麻线、耳环等饰物,母亲为其换上麻布上衣和白褶裙。换装后要向灶神、长辈叩头,亲友赠与牛、羊、饰物,表示祝福。成年礼结束后的少男、少女成为家庭正式成员,有权参与社交,有的开始参加主要的生产劳动。   普米族的葬礼很隆重,传统葬俗是火葬,有的也行土葬。宁蒗地区全部实行火葬,兰坪靠近白族的地区以土葬为主,维西县则两种葬俗都有。按照传统习俗,在人病危时要通知近亲探视。人死,要鸣枪放炮,通知村内各家,村内人闻丧后,携带饭团、猪膘等物品,前去吊唁。人死以后,要洗尸,并将尸体捆成屈肢坐式。捆尸缘由,是将死者恢复成原来出生的状态,便于再生成人。火葬的时间由巫师决定,每个村寨都有一个火葬场。   出殡前夜,将尸体移入一彩绘的方形棺木内,停放于正房火塘边,举行“给羊子”念经送魂仪式。“给羊子”是普米族葬仪中最隆重的仪式,普米语称“史布融比”或“冗肯”,意为“送亡灵到祖源地方”。相传人死之后,亡灵需用白绵羊引路才能返回祖源地,故有此举。“给羊子”仪式由巫师主持,祭祀时向羊耳内撒酒和炒面,如羊摇头,则意味死者欢喜,全家吉利。随即由孝男孝女跪地轮流请羊喝酒,亲属向羊磕头辞行。接着由专人杀羊取心,供上羊心后,巫师唱颂《指路经》,给亡灵指引归宗路线,让亡灵沿祖宗迁徙路线返回祖先的发祥地。参加“给羊子”仪式的人员可达数百,人们集体便宴,称为吃排酒。其间,老人们要唱开天辟地以来的一切古歌,其中一首叫《柞树的故事》,内容讲羊子的起因。还要唱《做人规矩歌》,对青少年进行教育。   出殡时,由四人将棺木抬至火葬场,用斧头劈开棺木,尸体落入架好的柴垛上,送葬的亲友即可返回,家属跪地痛哭,与死者诀别。巫师念火葬经,以慰亡灵升天。次日由死者子女到火葬场捡13块骨头,存入小口凸肚的骨灰罐中,不盖口,底部留一小空,意为死者灵魂出入的通道。同一氏族的骨灰罐集中在一个坟山,俗称罐罐山。骨灰罐是按辈分次序排列的,长辈在上,晚辈在下,男左女右。   普米族有自己的节日。主要是大过年、大十五节、绕岩洞、转山会、尝新节等,有些地方也过清明节、端午节等节日。大过年是普米族最隆重的节日,一般过三天至半月。在宁蒗,以腊月初七为岁首,而兰坪和维西则在正月过春节。兰坪一带有杀年猪宴亲的习俗,不论来客多少,总要馈赠每人一份火烤肘肉和一碗骨头汤,以示“亲如骨肉”、“情同手足”之意。腊月三十晚上,由男家长主祭“门神”,敬“锅庄”,然后全家老小围拢火塘吃团圆年饭。大年初一清晨,各家以供品祭锅庄,祭龙潭。所念祷词,提及同氏族内各家族祖先亡灵和自家三代列祖以及各路名山大川的名字,表示迎新年祈丰收。宁蒗普米族在除夕之夜,先要放火炮三响、吹海螺,在锅庄上供猪头。次日,上屋顶祭房头,取新水。家中如有年满13岁的男女儿童,则要举行隆重的“穿裤子”和“穿裙子”仪式。春节期间,普米族同一氏族的人邀约集体上山放牧,共同聚餐,各家带去丰盛的菜肴。青年男女要举行赛马、打靶、赛跑、摔跤等多种娱乐活动。   大十五节是宁蒗普米人过的一个节日。时间在腊月十四日,届时,人们穿着鲜艳的新装,上山露营,举行篝火晚会。次日绕“嘛呢堆”祈祷求福,青年男女尽情的唱歌、跳舞,谈情说爱。   宁蒗永宁地区的普米族,端午节要举行“绕岩洞”活动,并到洞中烧香驱邪,祈求多子多孙。中元节时去参加“转狮子山会”,去祭祀“干木”女神。这种节日既是宗教性的节日,也是青年男女进行社交和娱乐的节日。在大小春节收获的时节,要过“尝新节”,家家户户都酿酒做新米饭,有时还把第一餐新米饭中的饭团先给狗吃,以示对狗的尊敬。   氏族组织是普米族传统的社会组织方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氏族为单位组织宗教活动;二是在丧葬活动中,把现存的氏族组织与祖先发源地紧密联系起来,将死者的亡灵送回本氏族祖先的发源地。每个村寨都由几个氏族组成,各氏族有共同的山神、树神和龙潭神,要举行共同的祭祀活动。氏族内有共同的墓地、山林、荒地以及牧场,供本氏族成员使用。在氏族观念支配下,社会中的重大活动均要全体成员集体参与。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和平协商民主改革,氏族的公共财产已划归集体所有,氏族所有制随之消失,但仍保留了氏族公共墓地。   普米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凡遇婚、丧、节日,都举行“对歌”比赛,歌词包括劳动生产、婚、丧、宗教等方面的题材,如《祭山神歌》、《挽歌》、《迎客歌》、《四季歌》、《迎亲歌》、《赶马歌》、《放羊歌》、《纺线歌》等等。形式多为叙事歌,另有短调,以男女青年爱情生活为主,通过对唱,表达双方爱慕的心意。平时也喜爱唱纳西族、白族和汉族的山歌。歌曲演唱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演唱时都有特定的环境、形式和内容,伴奏的乐器有笛子、葫芦笙、四弦琴、口琴、口弦、唢呐等。   民间舞蹈种类繁多,内容十分丰富。既有自娱性与交际性的舞蹈,如《搓磋》、《葫芦笙舞》;又有模拟性和礼仪性的舞蹈,如《仆瓦磋》;还有崇拜英雄、自然、祖先神灵的祭祀舞和丧葬舞,如《醒鹰磋》、《寨细磋》等。舞蹈以反映耕作、狩猎、纺织等生产劳动的生活为多,用葫芦笙、笛子等伴奏。舞步刚健明快,并配以优美生动的曲调。跳锅庄是普米族传统的舞蹈形式,一般是傍晚时在院内或场坝上举行。跳舞时,总要在中间燃起一堆火,与室内的锅庄相似,所以叫跳锅庄。此外,常见的舞蹈还有“初歹”(即“打跳”)、“初及”、“帕手拉”、“洗麻舞”等,多为集体舞蹈。跳舞时无论男女老少都加入舞蹈行列,欢聚一堂,往往跳至深夜不知疲倦。   普米族创造了许多想象丰富、优美绚丽的民间文学作品,其中神话传说数量较多,时代也较古老。如《洪水朝天》、《开天辟地》、《捉马鹿的故事》、《戛达米》等,是关于开天辟地、人类起源、民族迁徙的神话传说。其神话传说的特点是,洪水洗劫后,人类不是靠兄妹成婚来繁衍绵延,就是以人仙匹配的形式来实现。《给羊子的来历》、《狗救主人的故事》、《打猎的来历》等,是解释普米族某些重要习俗起源的故事。如《给羊子的来历》对普米族丧葬文化中最隆重的“给羊子”仪式的来历进行了解说:传说兄弟(又说是甥舅或父子)二人去远地取经,入夜行至荒山野岭,幼者躲入日展夜合的柞树叶中过夜,长者自持有宝剑护身,结果被斑鸠大的蚊虱蚕食。幼者为使长者安息,想尽各种办法,最后以羊献祭才达到目的。   普米族的民间诗歌以体裁广阔、曲调多样、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广泛的群众基础而远近闻名,是名副其实的诗与歌的统一。其诗歌可以分为习俗歌、山歌、苦情歌和欢乐歌几类。其中,习俗歌是在举行有关习俗活动时演唱的诗歌,大多保留了普米族音乐的传统风格,演唱时都有特定的环境、形式和内容,包括史歌、婚歌、丧歌、祭社歌和生活歌等。史歌有《创世歌》、《族源歌》等,曲调带叙述性,多由老人独唱;山歌是在山野放牧、劳动、行路等情景下唱的抒情性歌曲,有独唱和男女对唱等形式。歌词多即兴创作,内容多反映爱情生活、自然风光和劳动生产等。其中情歌的数量最大,如《放牧牛歌》、《马帮歌》等都属此类;苦情歌以独唱为主,或唱劳动的艰辛,或唱父母养育子女的不易,或唱外嫁女子的孤寂,或唱恋人生离的痛苦。词曲感情结合紧凑,唱至动情之处常常催人泪下;欢乐歌是表现欢乐情绪的短小歌曲,内容大多是赞美家乡风光和向往美好生活,如《贡戛岭歌》就是一首对故乡的颂歌。   普米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原始宗教,少数普米族也信仰道教或藏传佛教。“丁巴教”是普米族原始宗教的主要形式。普米族的巫师过去又称“丁巴”,故他们信奉的原始宗教称为“丁巴教”。但后来“丁巴”改称“韩规”或“师毕”,“丁巴教”也改称为“韩规教”。“丁”是指土地,“巴”是指普米土地上的宗教。“丁巴教“信仰的最高神是“巴丁剌木”,意为“普米土地上的母虎神”,她是“白额虎”的化身,是普米族崇拜的母系氏族的始祖。“巴丁剌木女神”是一尊天然的石像,位于木里县屋角区刺孜山腰的岩洞里。普米人认为她是万能的女神,人们成群结队的去朝拜她,祈求保佑人丁平安,万事大吉。“韩规”只能由普米中的某些姓氏担任,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因为他们掌握着神权。“韩规”实行父子相传,每个普米家庭都有固定的“韩规”,每个“韩规”都有自己的信徒。信徒家要从事宗教活动时,只能请自己的“韩规”主持。“韩规”必须熟悉各家信徒的族谱和送魂路线等情况,以担当有关信徒通神的桥梁。   其他的原始宗教信仰主要表现为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多神信仰。主要的宗教活动有祭山神、祭龙潭神、祭灶神、祭祖先。在普米族的观念中,凡自然界发生灾害变化、人畜生死病痛,都认为是神灵主宰所为。因此,凡遇到这类事情,都要请巫师杀牲献祭,诵经祈祷,以便消灾祛难,保佑平安。   祭山神是普米族最隆重的祭祀活动之一。每个村寨、氏族都有一个公共山神,每个家庭有自家的山神树。祭祀分全村寨或全氏族集体的公祭山神仪式和各家各户自行的私祭山神仪式。公祭山神每年举行一次,需用一头牛或羊做牺牲。祭时,全村或全氏族的人员都去参加。仪式的主要内容是由巫师主持诵经、祈祷、敬献祭品,宁蒗等地还要举行“射杀山鬼”的表演仪式,有的地方当晚还要露宿于神林,饮酒欢歌,次日始回。   祭龙潭神也是普米族最隆重的祭祀活动之一。龙潭就是山泉水,祭祀同样分公祭和私祭,除了诵经等仪式外,晚上还要举行集体活动,人们燃起篝火,听老人说唱普米族创世纪古歌,饮酒吃肉,跳舞唱歌,成为宗教与民间娱乐合一的一项活动。   祭灶神则是普米家庭日常进行的一项祭祀祖先神灵仪式。代表祖先神灵的是正屋中央的“擎天柱”和火塘中的铁三角架,加之与火塘后方供奉的“藏巴拉”神共同作为祭祀对象。每日用餐之前,要将少许食物置于火塘的三脚架上,并洒几滴茶水,表示敬献祖先。凡遇节庆、婚娶、小孩命名等家庭生活大事,都要向藏巴拉、三脚架及火塘祭祀行礼。   普米族的宗教经典主要有指引灵魂归宗的指路经、治病驱邪的招魂歌、祭三脚歌、祭藏巴拉歌、祭山神歌、祭龙神歌等等,多数经典以歌唱为载体,在仪式活动中口头传承下来。   (责任编辑:胡翠莲)
用户评论

联系电话:0351-7170066

宗教信仰频道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