仫佬族的生产生活方式
时间:2013/9/22 11:25:00 来源: 中国民族网 浏览量: 482
仫佬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既受到汉族和其他民族的影响,也保留本民族的特点。
仫佬族农业生产经过长期发展,至新中国建立前已达到一定水平。耕作技术、作物种类和生产工具基本上与附近的汉、壮族相同。农具有铁犁、铁耙、锄头、镰刀等。畜力以黄牛、水牛为主,也使用马匹。水田较多,约占耕地的60%。水稻收割后,部分土地种植麦类、油菜和蔬菜;部分冬闲休耕。山区以玉米为主,过去都是培垄种植,一年一季,双株稀植,间种豆类、花生、棉花、瓜类等。普遍使用农家肥。农田灌溉主要靠拦河筑坝和开渠引灌山溪泉水,但由于存在着地主、富农对溪河的分段霸占,各自拦河引水,限制了水源的合理使用,下游干旱往往无法抢救。个别山区,连人畜饮水都有困难。虫兽灾也比较严重。作物单位面积产量,依地区条件、耕作技术粗细和作物种类的不同而异,一般水稻亩产二、三百斤,玉米百余斤,红薯六百至一千斤。麦类、油类等作物因经营粗放,产量较低。
过去,生产以一家一户为单位进行。男女劳动分工不甚严格,一般说来,犁田、耕地、挑粪、打谷等由男子承担,妇女从事插秧、扯秧、割谷、种地和家务劳动。仫佬族地区由于田地较少,土特产资源比较丰富,因而采集药材、饲养家畜和兼营打铁、制缸瓦、纺织等副业生产有一定的发展。
仫佬族地区的手工业,大都没有脱离农业生产。打铁工具虽比较简单,但能加工制作各种农具、生活用品。缸瓦业所制造的“沙罐”,轻巧耐用,是仫佬族地区的特产。罗城较大的东门与四把圩场,早在清代中叶以前即已形成。有些仫佬族人兼营商业,农闲时,不少农民也从事小商贩的活动。
仫佬族的住房、服饰、饮食、习俗都有自己的特点,但因长期与汉、壮族交错杂居,互相影响,有些方面已基本上与附近的汉、壮族相同。
仫佬族聚族而居,同一宗族的人往往居住在同一村寨内。只是在一些圩镇和大的村子里,才存在与别的民族和别的姓氏杂居的情况。住房一般是泥墙瓦顶、三间并列的平房,茅屋较少。砖瓦楼房只属于地主、富农。屋宅建筑形式大都一个格式,一户住宅七个门,大门、中门、后门和四个房门。堂屋中间墙壁置“香火”。左侧门边挖地砌地炉,地炉烧煤,是仫佬人家特有的取暖、烧火的生活设备,挖地炉烧火已有悠久的历史。明代嘉靖年间的田汝成在其所著《炎徼纪闻》中就对仫佬人家的地炉有所记述。牲畜圈栏一般与住房分开,因而室内比较整洁。
仫佬族主食大米、玉米和薯类,以前除少数地主、富农外,广大仫佬族人民每天都是两稀一干,甚至三餐都是稀粥。喜爱酸辣,家家腌有酸荞头、酸豆角、酸芋蓬、酸刀豆、酸蒜头等作为佐食之用。蔬菜种类主要有白菜、空心菜、苋菜、豆角、南瓜、芥菜和萝卜等。肉类主要猪肉、鸡肉、鸭肉和鱼肉,忌吃猫、蛇肉。在过去,罗姓、姚姓不吃狗肉,传说这和罗姓祖先陷入火灾得狗救助有关。姚姓不吃动物内脏,传说这和姚姓祖先有关。东汉姚期出兵,因煮猪心不熟,战士不得饱餐,当日不得出兵,从此姚姓不吃动物的内脏。
仫佬族的衣服,一般尚深青色。过去大都是自纺、自织、自染、自缝。据记载,在清代,妇女还有穿桶裙的习惯。地主豪绅穿有风领的衣服,这是一般农民所不许穿用的。近代都已改装,与当地汉、壮族的衣服没有多大差别。男子穿的都是对襟上衣、长裤,年老的穿琵琶襟上衣;一般穿草鞋,跣足的不多。过去姑娘梳辫,出嫁后结髻,现在多已剪发。饰物有银质的耳环、手镯、戒指等。
仫佬族地区过去盛行父母包办的早婚,少数是自己通过“走坡”恋爱结婚的。婚后有“不落夫家”的习俗。结婚后女子不住在男方家,而是回到父母家,帮助生产劳动,服侍长辈,农忙和节日才回夫家住几天,等到怀孕生孩子后才长住夫家。仫佬族早就与壮、汉族通婚。结婚礼仪繁,费用大。一般来说,从订婚到完婚,要经过择婿、聘媒、合命、下定、过礼、迎娶等仪式。男方要送给女方猪肉、酒米、银元、耳环、手镯、衣物等礼物,约相当于1500斤到2000斤稻谷的价值。富家纳妾的较多,而贫苦农民则往往娶不起妻子。有些人家祖父结婚欠下的债,到孙子辈尚未还清。女方家给男方家陪送的嫁妆耗资也相当大。
仫佬族家中老人去世,都要向亲戚报丧。如是年轻媳妇死去,则须得外家到场看过方能入殓。老死者入殓前,孝子要到河边取水为死者沐浴,俗称取水为买水,即取水前在河边焚香,表示答谢水神。沐浴完毕,要为死者穿上几层新衣。然后将死者抬到地上的草席上,表示“人死属土”。子孙们夹点肉和饭放在死者口中衔住,用毫银压上,然后抬入棺材中仰放,头向棺材窄的一方,脚向棺材宽的一方,意为“脚踏莲花”。一般都请“师公”为死者打斋超度。一般打道场一夜,也有打三夜以上的,视家庭财力而定。安葬墓穴要请风水先生测定,即所谓择“佳城吉地”。出殡要择“吉日良辰”。仫佬族多行一次葬,如果逢上家中不幸,就会举行二次葬,拾回遗骨,洗净,放入坛中再行安葬。
仫佬族人带孝时间很长。父母亡故,孝子戴孝三年。家中堂屋置灵牌,早晚奉茶供饭,以表孝敬。三年后,于农历七月十五烧灵牌,称为“脱孝”。对非正常死亡的人,要举行特殊的仪式。如凶死,则要举行火炼仪式。烧起火堆,法师举起作为死者替身的一个草人,口念经咒从火上走过,家属随后。俗信行过这种仪式之后,死者灵魂经过了火炼,驱除了邪魔,就可以“归宗”,与阴间的祖先在一起,而不会成为亡魂危及家人,家人就可避免同类的不幸。如果妻子先亡故,出殡时丈夫要左手拿刀,右手拿一双筷子,将筷子砍断,表示砍断“夫妻关系”,日后亡魂不得纠缠。这些葬俗,表现出了仫佬族与其他许多民族相同或相似的信仰和观念,这是各民族文化交流的结果。
(责任编辑:胡翠莲)学会这些词,一开口就是文化人
寻找历史真相的学科,金石与金石学
包裹在端午节里的千古文化
《红楼梦》:林黛玉睡觉为何裹紧被子?史湘云睡觉为何那么豪放?
《红楼梦》里谁最快乐?
联系电话:0351-7170066
宗教信仰频道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