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首页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搜索
X
民族民俗频道首页 56民族 民俗风情 民间故事 神话传说 民俗禁忌 民俗趣谈 民俗时尚 民间音乐舞蹈 民间艺人 民俗史话 民俗收藏 民俗论坛

达斡尔族的生产生活方式

时间:2013/9/22 11:52:00 来源: 中国民族网 作者: 胡翠莲 浏览量: 535

达斡尔族是中国北方农牧文化较为发达的少数民族之一。农牧并举,渔猎兼营,手工业、采集业、商业、林业和交通运输业等多种经济成分同生共存,这是达斡尔族经济结构的基本特点



      达斡尔族是中国北方农牧文化较为发达的少数民族之一。农牧并举,渔猎兼营,手工业、采集业、商业、林业和交通运输业等多种经济成分同生共存,这是达斡尔族经济结构的基本特点,也是达斡尔族生产风俗的主要特征。

  

达斡尔族居住的地区渔猎资源极为丰饶,向有“棒打獐子瓢舀鱼,野鸡飞进饭锅里”的说法。在清代,东北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都有貂皮之贡。贡纳貂皮,作为赋税,以表臣服之义。狩猎除经济职能以外,还具有了政治方面的意义。于是,狩猎便延续下来。达斡尔人的狩猎,具有一定的季节性。春夏之际的两三个月,主要是打鹿,目的是获取鹿茸等珍贵药材。秋天主要是打狍子,解决肉食和皮张等生活用品。冬天主要打紫貂、松鼠等细毛兽,所获皮张大多用于出售。冬末春初,猎取鹿胎。直到新中国成立后,随着野生动物资源的减少和国家保护野生动物资源政策的实施,狩猎才最终从达斡尔族的经济生活中退出。

  

发达的渔猎生活孕育了丰富的渔猎工艺。达斡尔族捕鱼工具种类齐全,数量较多,有“阿勒额”(渔网)、“斯额热”(鱼叉)、“哈迪”(鱼亮子)、“奥连库”(鱼篓)、“达若勒”(鱼罩)、“板罾子”(鱼哨)、鱼囤以及运人、载物的船只等。仅就网具而言,既有适应大规模渔业生产而使用的拉网,也有适合于个人单独捕鱼时用的挂网、旋网和袖网,基本上可以满足达斡尔人在不同季节,按不同规模从事渔业生产的需要。达斡尔人的捕鱼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如网捕、叉鱼、钩鱼和挡亮子等,其中最擅长的是凿冰取鱼。在冰天雪地的寒冬时节,人们在结冰的江面上搭起简易的茅草屋,然后凿若干个冰眼,用鱼叉、渔网、鱼钩等工具捕鱼。孟定恭在《布特哈志略》中记载:“穿作冰眼兮上冬网,持备钩锸兮捕鱼尾;兄弟舅姑兮赴市售货维生计。”动人的歌谣不仅形象地再现了清代达斡尔人凿冰取鱼时的盛况,而且也反映出渔业生产在达斡尔族对外交换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采集是渔猎经济的重要补充。在达斡尔族居住区,可供采集的野菜、野果和菌蘑类植物种类丰富,如柳蒿芽、黄花菜、白蘑、木耳、小根蒜、稠李子、山里红等等。春夏时节,妇女们成群结队地来到野外,采集各种各样可以食用的野菜,作为佐餐食品。秋冬之时,人们到树林里采集野果。

  

对于达斡尔族来说,牧业具有与渔猎同等的重要性。达斡尔族在黑龙江北岸居住时,其牧业生产十分兴盛,很多人家都饲养着几十头甚至几百头牲畜。南迁以后,嫩江流域广阔的草原为达斡尔族发展畜牧业经济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各家各户普遍饲养牲畜,并把牲畜集中放牧到氏族公共的牧场上。达斡尔人饲养的牲畜,以牛马等大牲畜为主。马用于驾车和狩猎时运人载物,牛用于农耕、拉车和生产乳食品。20世纪前半叶,由于天灾和战乱的影响,达斡尔族的牧业生产大幅度下降,饲养的牲畜逐年减少,甚至出现了许多无畜户。

  

同周边的渔猎民族相比,达斡尔族是一个较早地过上农耕和定居生活的民族。辽朝灭亡以后,达斡尔人的先民迁徙到黑龙江以北的广大地区,从事农业和牧业。在达斡尔人定居村落的四周,是种满大麦、燕麦、糜子、荞麦和豌豆的田地。在达斡尔人的菜园里,种植着大豆、蒜、香瓜、西瓜和黄瓜。同时,他们还种植苹果、梨和胡桃。耕田的主要畜力是牛。在沙俄未入侵之前,达斡尔地区呈现一片田园风光。南迁嫩江流域之后,达斡尔人的农业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农作物品种增多,玉米、小麦、高粱、谷子等相继传入,改善了达斡尔族农业的种植结构。

  

在达斡尔族的经济中,林业、商品贸易、手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等各具特色。为了满足制造生产工具、生活用具以及修房盖屋的需要,达斡尔人时常进山伐木。在冬春时节,由七八个或十来个身强力壮的人组成伐木组(阿纳格),合伙上山伐木并运到江边,捆扎成木排,等到江河通航、水流平稳时,再将木排运回。清朝初年,修建瑷珲、墨尔根(今嫩江镇)、卜奎(今齐齐哈尔)三个木城所需的木材,主要靠达斡尔人提供。达斡尔人生产的木材除供自身消费以外,还大量地运到齐齐哈尔、富拉尔基、龙江等城镇出售。达斡尔人从事商品贸易活动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清代,一些达斡尔人与鄂伦春族、鄂温克族猎民结成“谙答”(朋友、合伙)关系,用枪支弹药、粮食、布匹、烟酒和盐等生产生活用品换取狩猎产品,然后转手渔利。到了清末至民国时期,随着中东铁路的修建和内地移民的增多,达斡尔族农林牧渔猎手工等产品的商品化率均有了明显的提高。

  

在新中国成立前,达斡尔族的传统经济仍然处于自给自足阶段,绝大多数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都靠手工制作。达斡尔族高超的手工制作技艺,集中体现在他们制作的各种交通工具上。达斡尔族的交通运输很有特色,是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社会发展和对外文化交流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达斡尔族的传统交通运输工具,可以分为陆路交通工具和水路工具民俗两大类,陆路交通工具有马或者牛拉的勒勒车、爬犁、滑雪板等;水路交通工具有独木舟、桦皮船、木排和木船。其中,最具特色也最能体现达斡尔族手工技艺的就是勒勒车。

  

勒勒车,又名大轮车、磊磊车、大轱辘车,其使用历史可以上溯到以“车居民”之名而著称于世的斯基泰人,其后历经众多草原游牧民族的兴衰嬗变却承传不衰。这与北方草原复杂的地理环境和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是分不开的,是北方游牧民族适应生存环境的一种创造。勤劳智慧的达斡尔族人民继承了古代游牧民族的制车技艺,并不断地加以改进,使之更加结构合理,轻便耐用,美观大方。这种车具有高轮木制、简便实用的特点。轮高1.6米,辕长约3米,车体、车轴和轮子都是采用黑桦木、柞木为材料制成的。其自身重量在200公斤左右,载重量可达500公斤以上。这种车结构简单,制作容易,取材方便,行走轻快,非常适用于山区荒原和沼泽河溪地区的道路交通。运送生产资料和生活用品,达斡尔人主要靠勒勒车。出门远行、探亲访友,达斡尔人也常常以勒勒车代步。勒勒车一般用牛驾辕,一个童子常御三五辆,一个成人可以赶一长串勒勒车,最多时达二三十辆,犹如一条长龙,适于穿山越岭,其场面蔚然壮观。

  

达斡尔族的勒勒车,从结构式样上大致可以划分为四种类型:普通车、苇厢车、篷车、长辕车。不带厢、篷的普通车,叫“杭盖特日格”,主要用于运送货物。苇厢车,达斡尔人称之为“卡日奇木勒特日格”,它在普通车厢的基础上加上了遮风挡雪的苇厢,主要是作为代步工具而使用。在过去,人们走亲访友以及为出嫁姑娘送亲时通常坐苇厢车。在苇厢的上面用柳条支起半圆型的棚架,然后加盖遮挡阳光和雨雪的苇席子或桦树皮,即成篷车。篷车,达斡尔人称之为“木拉日特日格”。这种车是在苇厢车的基础上改进而成的,风雅别致,乡村姑娘出嫁大多乘坐篷车。长辕车的车辕长达五米,比普通车的车辕长两米,这种独特的设计构造是为放木排的人们在山里运送长原木而准备的。

  

达斡尔人制造的勒勒车在周边民族中享有极高的声誉,被广大的汉族群众誉为“草上飞”,被蒙古族牧民誉为“达斡尔车”,历来被人们所称道。勒勒车既是达斡尔族手工业的主要产品之一,又是达斡尔族重要的交通运输工具。在当时经济不发达、交通工具落后的年代里,一些达斡尔人赶着勒勒车往来于城乡之间,使交通运输业成为达斡尔族生产民俗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清末民初以后,汽车、火车、轮船已经在达斡尔族地区出现,然而为数不多。传统的交通运输工具在民间仍然在发挥着它应有的作用。

  

在清代及清代以前,达斡尔族保持着以皮衣为主的传统服饰文化。男子的服装,具有很强的季节性,人们根据季节和气候的变化更换不同种类的衣服。在漫长而严寒的冬季,男人们穿的皮袍多采用立冬至春节前后的兽皮或牲畜皮制作,因为这时的动物毛皮绒毛密实,毛质结实,皮板厚重,不仅保暖抗寒,而且经久耐穿。春秋两季,男子们穿一种长至膝盖的皮袍,叫“哈日密”。这种皮袍采用春、夏或秋初的狍皮制作。由于缺少布匹,男子们一年四季都穿皮裤。男人们头上戴的帽子种类较多,有冬天戴的皮帽,春秋时戴的毡帽,夏天戴的草帽,见客时戴的礼帽,郑重场合戴的官帽,狩猎时戴的狍头皮帽,等等。脚穿“奇卡米”(用袍皮、鹿皮作的靴子)、“斡洛奇”(布靿布底或皮底的便靴)或靰鞡。妇女穿长袍,不束腰带,不穿短衣,颜色以蓝为主。冬季也穿“奇卡米”;夏天穿白布袜子、花鞋。年节或者喜庆时穿各色绣花的绸缎衣服,外面套的斜襟坎肩叫“奥勒情”,与清朝满族样式基本相同,内吊皮里,外加缎面,美观而保暖。

  

清末以后,达斡尔族的传统狩猎经济日渐萎缩,而当地的陆路交通和商品经济却日渐发达,布匹绸缎得以大批量运入,皮革制品在达斡尔族传统服饰习俗中的主导地位已不复存在。布匹、绸缎、棉毛制品逐渐取代了皮质服装。同时,服装的式样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生变化。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达斡尔族服饰习俗的变化更为明显,其日常穿的衣装鞋帽与当地其他民族大致相同。

  

在达斡尔族的风俗习惯中,饮食文化的古老性、食物种类的多样性、品种的独特性是不同于其他民族的。在农猎并举、渔猎兼容这种经济结构多元化的影响下,达斡尔族的饮食习俗具有明显的多元化特征。

  

达斡尔族喜欢吃“稷子米”,它生长期长,收获早,煮出的饭又松又软。他们经常吃加牛奶的热稷子米饭,加牛奶的荞麦面,荞麦饼,燕麦粥加大豆等。带牛奶和狍肉的燕麦粥和荞麦粥,是老年人最喜欢的食物。另外还有“哈合面”(炒燕麦面粉)和“滚特勒”(较粗的燕麦面),吃时都混合牛奶、黄油、糖。

  

古老的达斡尔族村屯大多坐落在依山傍水或土壤肥沃的地方。房屋院落修建得十分整齐,一幢幢高大的“介”字形草房,给人一种大方雅观的印象。家家户户的院墙都围绕着红柳条编制的带有各种花纹的篱笆。院落十分严谨,马棚和牛舍一般修筑在离院较远的地方,这使院内经常保持清洁。整个村屯北依高山,东西南三面开阔,既能减少北方寒流的侵袭,又能较多地利用阳光,有利于冬季保暖。依山便于狩猎、伐木和砍柴,傍水便于捕鱼、取水和饲养牲畜。达斡尔人对房基址的选择也颇为讲究。房屋通常建在地势较高的地方,既防止了潮湿,又避免了水患。所以,外族人评价说,“有达斡尔人家的地方不怕水灾”。从中也可以看出经济生活和地理气候环境对达斡尔族居住文化的影响。

  

达斡尔族传统房屋建筑的主要形式叫“雅曾格日”,这是一种起脊式的、土木结构的草正房。达斡尔族的草正房以两间的居多,其次是三间的,住五间的较少。达斡尔人讲究住屋与厨房分离布局的习尚。如果是两间房,则以西屋为居室,以东屋为厨房;如果是三间房,通常以中间屋为厨房,东西两间住人。居室内南西北三面盘有相连的火炕,俗称“弯字炕”。环室三面所筑的火炕,有烟道、锅灶和烟囱相连,既是睡眠之所,又是中国北方农村居室必不可少的取暖设施。达斡尔族家庭一般不设火炉,秋冬季节的防寒保暖靠的就是这些火炕。炕面十分暖和,睡上去温暖舒适,有舒筋解乏之效。达斡尔人在厨房北墙处,盘有一个池式火炕,叫“额鲁格”,用来干燥粮食。达斡尔族的草正房舒适讲究,宽敞明亮,坚固耐用,冬暖夏凉,而且以多窗著称。一座两间的草正房,西屋南墙有三扇窗,西墙有两扇窗,东屋房门两侧各有一扇窗,共有七扇窗。如果是三间的草正房,通常有窗十一扇。窗多不仅扩大了采光面积,而且有利于空气的流通,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天棚和四壁上面装饰着鸡、凤、鹌鹑以及狩猎等各种图案、剪纸,有的还直接把那些美丽的雉羽、带花丝的皮毛贴在墙上,作为点缀。

  

新中国成立后,达斡尔族和其他兄弟民族一道成为国家的主人。随着政治地位的提高和各项经济社会事业的空前发展,达斡尔族的居住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其传统的居住习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宽敞明亮的玻璃窗取代了原来的糊纸木窗,皮革、人造革、纤维板结束了达斡尔人以苇席、桦树皮为炕席的历史,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组合柜被纷纷地搬进新居,古老独特的草正房日渐减少,砖瓦房、楼房日趋增多,并已经成为达斡尔族民居的主要建筑形式。

   (责任编辑:胡翠莲)
用户评论

联系电话:0351-7170066

宗教信仰频道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