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首页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搜索
X
历史典籍频道首页 史典书目 史海拾遗 研究发现 阅读提示 知识问答 野史传说

五千顽碉我为王——牛驼寨庙碉(下)

时间:2013/11/8 12:11:00 来源: 三晋道 浏览量: 2362

虽然解放军的炮兵已经非常强大,但是,因为阎军碉堡数量过多,而且有些碉堡异常坚固或是地形比较特殊,有相当数量的碉堡仍然需要人工爆破。战前通过对榆次等地阎军遗留碉堡的
虽然解放军的炮兵已经非常强大,但是,因为阎军碉堡数量过多,而且有些碉堡异常坚固或是地形比较特殊,有相当数量的碉堡仍然需要人工爆破。战前通过对榆次等地阎军遗留碉堡的实物演习,70公斤硝铵炸药即可炸开致命缺口。在实战中,前线官兵总结出“火力掩护、单兵爆破、小组突击”的攻坚战术,攻取北营西北梅花碉的战斗,就是这一攻坚战术的典型范例。1948年10月9日上午10时,主攻部队将爆破和攻击任务分解,先以3门迫击炮、4挺重机枪将堡外敌人压入堡内,接着,每挺机枪再加两支步枪封锁一个射口,当梅花碉上的10个射口被全部封锁之后,便由爆破手单人爆破,将梅花碉炸坍,突击队员冲锋,仅45分钟即解决战斗,参战官兵无一伤亡。再例如10月10日的武宿飞机场战斗中,主攻部队连续6次单兵爆破,20分钟即把阎军营部驻地大庙和一座梅花碉炸毁,阎军正副营长被俘,固守武宿的26个主碉和周边小碉全部投降。因为解放军无论在人数上还是装备上都已占据优势,能够有效压制阎军火力,所以爆破成功率相当高,并且出现大量零伤亡的战例。但是,流血仍然不可避免,攻打双塔寺东南的12号碉时,就连续牺牲了11名前赴后继的爆破手,直到第12名勇士义无反顾地冲上去后才将其成功爆破。

解放军向双塔寺要塞发起进攻

  那么,牛驼寨的“碉王”又是如何攻破的呢?

      10月中旬,在取得太原战役初期作战的胜利之后,徐向前司令员总结历史经验与现实条件,放弃了以城东南为主攻方向的计划,知难而上,决定首先攻占东山,牛驼寨、淖马、山头、小窑头四大要塞成为攻击重点。

      承担牛驼寨作战任务的是第7纵队,也就是解放军统一番号之后的第一野战军第7军。在太原前线的解放军各部队中,第7纵队无疑是较为特殊的一支,它隶属于西北野战军,却由华北军区第1兵团指挥;别的纵队通常只有3个旅,它的战斗序列里却有5个旅,分别是独10旅、独12旅、独3旅、独7旅和警备2旅,而这5个旅,又分别隶属于四支不同的部队。

      当如此艰苦的作战任务分配给一支成立刚刚3个多月的纵队时,不少人曾感到疑惑,但是,事实最终证明了这一决定的正确性,牛驼寨之战的决胜因素,不是天时,也不是地利,而是人,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牛驼寨,后来成为太原战役的“凡尔登绞肉机”,第7纵队以5个旅的车轮大战,在尸山血海之中赢得了最后胜利。

      10月17日夜,第7纵队独7旅在地下党员的带领下,行军20余里,从秘密小道楔入牛驼寨发动突袭,击溃驻守的保安25团和民卫军,在次日拂晓前攻占了大部分阵地。庙碉也在此刻显露出了它的桀骜与强悍,解放军对它的第一次进攻就伤亡了700余人。从第二天清晨开始,阎军在炮火和飞机的掩护下连续组织反扑,一天冲锋14次之多。就在这一天,毒气弥漫于牛驼寨上空,新华社、中央社随即相互指责对方违反国际公约使用毒气弹。21日,阎军最精锐的第30军和以日本人为骨干的第10总队再次发起猛攻,连续反扑7次,4架飞机轮番扫射轰炸,集中炮火轰击3个多小时,阵地上落弹10000余发,山体为之变形,除了钢筋水泥堡垒外,所有地面工事全部被摧毁,焦土厚达两尺,遍地弹片碎屑,持行爆破任务的战士在匍伏前进的过程中,锋利的弹片划破棉衣在战士们身上留下了道道鲜血淋漓的伤口,一些陷入浮土的战士直到阵亡仍端枪挺立,死不瞑目。经过你死我活的残酷撕杀,双方都伤亡惨重,当天下午,解放军放弃牛驼寨。

      据被俘的阎军第10总队司令部直辖排少校排长兼情报参谋逢见谷正夫供述,就在双方激战正酣之际,直辖排搜集到了7纵独10旅的情报,这个旅补充的静乐、忻县、五台等县民兵缺乏战斗经验,战斗力不强,于是,阎军向独10旅发起突袭,给独10旅造成重大人员伤亡,100余人被俘。

      夺回牛驼寨之后,阎锡山在绥靖公署举行庆功酒会,并把从牛驼寨缴获的23挺捷格加廖夫轻机枪做为苏联军援的证据向记者展示,但是,据军史专家解释,抗战时期,苏联向国民政府援助的军火中就是这种样式的机枪,它们可能是后来通过各种途径流入解放军的。

解放军在牛驼寨抢修工事

阎军向记者展示23挺捷格加廖夫轻机枪

美国《LIFE》杂志记者Jack Birns拍摄于1948年11月

阎军向记者展示的其它轻武器、机枪和迫击炮

美国《LIFE》杂志记者Jack Birns拍摄于1948年11月

  五天之后,经过重新组织,解放军以第7纵队附重炮31门卷土重来,然而,独3旅连续两天的强攻均遭失利,10月31日,7纵以独3旅、独12旅再一次发起猛攻,第二天,又以警备2旅接替独3旅投入战斗,经过殊死血战,终于夺取了除庙碉以外的其它9座主碉。此时,庙碉阵地还有阎军精锐1000余人,其中包括第10总队的一批日籍官兵,信奉日莲宗的团长永富博之指挥他的士兵,敲打着腰鼓,诵读着《南无妙法莲华经》负隅顽抗。难以驯服的庙碉,就象一枚深深嵌入牛驼寨的钢钉,它不仅打退了警备2旅的进攻,甚至连续发起5次反扑,战局陷入了僵持状态。

      双方对峙了9天之后,随着淖马、小窑头、山头等要塞相继陷落,庙碉已是三面受敌,成为一座怒海中的孤岛。11月9日,独12旅再一次吹响了冲锋号,解放军的火炮从不同方向发起轮番轰击,一线步兵甚至向炮兵喊出了“毁灭牛驼寨”的口号,一颗颗炮弹裹挟着尖厉的呼啸飞向了牛驼寨,主要阵地上平均每平方米都要落下数发炮弹,远在绥靖公署也能感受到它痛苦的颤抖,天崩地裂般的震动甚至使陡峭的劈坡崩塌,将7纵隐藏在劈坡下的一个连队掩埋,全连仅 6人生还。先后投入2个团兵力的独12旅在付出巨大牺牲之后,仍然未能攻克庙碉,11月11日,7纵以独7旅接替独12旅向庙碉发动了最后的猛攻。排炮不倒,唯有庙碉,一轮又一轮的轰击之后,碉王依就岿然不动,重炮炮弹在它坚硬的躯体上也只能留下浅浅的弹坑甚至只是一个白色印迹,独7旅改弦更张,决定采用爆破战术强攻庙碉。11月12日,在经过5次攻击、9次爆破,耗用2000余斤炸药之后,终于震塌“地下堡”,将庙碉炸开一道缺口,震昏碉内守军,最终夺取了庙碉。

      历时20余天的牛驼寨争夺战是太原战役中最为艰苦惨烈的恶战,其激烈程度在整个解放战争中也是少见的,以至焦土三尺,难以成垒,草木皆摧,树无完株,战士们只能用尸体堆积防御工事,一些参战老兵甚至用“尸体填满了每一条山沟”来形容伤亡的惨重。整个四大要塞争夺战期间,阎军损失22000人,解放军也付出了伤亡16557人的代价。单于安盼断言:打太原牺牲的战士有一半牺牲于庙碉,这一推断虽不准确,但以庙碉为核心的牛驼寨足以被称做太原战役的“凡尔登绞肉机”。

      除了炮火覆盖、炸药爆破之外,破解碉堡阵还有第三种战术,那就是政治瓦解,通过敦促守军投降来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枣园村南1号碉、北营西12号碉和黑驼大方碉就是这一战术的成功运用。50多年后,在青岛军休五所怡养天年的离休干部李雄飞回忆起半个多世纪前发生在东山的特殊战斗,往事依旧历历在目。1948年12月底,李雄飞所在的对敌斗争喊话组进驻东山黑驼村,担负瓦解大方碉阎军的任务。在距离对方不足百米的前沿阵地上,喊话组向阎军分析形势、宣传政策,鼓动他们弃暗投明。在这一过程中,双方官兵时常攀老乡、拉家常,甚至还达成了互不开枪的默契。1949年元旦,李雄飞和一名宣传员携带香烟、饺子走出掩体来到阵地中间,双方官兵第一次有了近在咫尺的交流。到决战前夕,黑驼前线共瓦解大方碉阎军官兵270余人。

      追循着前辈的记忆,我们来到了黑驼村,小村的西侧,大方碉依旧雄踞山巅。与其它阎军碉堡不同,大方碉更象是一座晋北长城边随处可见的明代军堡,四四方方的形制,夯土构建的堡墙,墙外是环绕全城的壕沟,单就外形而言,把它称为大方堡似乎更确切一些。大方碉所在的山头地势险要,视野开阔,主碉周边散布着几座砖石结构的副碉,当年还建有直通山下双塔寺要塞的交通沟,正因为如此,它成为东山四大要塞争夺战结束之后,阎军在东山上掌握的为数不多的阵地之一。由于战争破坏程度较小,又人迹罕至,大方碉是现存规模最大、保持原貌最好的阎军要塞之一,这里现在又成为摄影爱好者的另类创作基地和自行车爱好者的骑行乐园。

仰望黑驼大方碉。摄影:并州草民

大方碉外侧的壕沟。摄影:并州草民

大方碉周边的副碉残骸。摄影:并州草民

  结束黑驼之行回到家中,我从“古狗地球”软件上很容易就找到了大方碉的卫星照片,从万米高空俯视,劈坡、壕沟、堡墙、四角的机枪阵地都清晰可见,流畅的线条组合成一个美丽的图形,有如“麦田怪圈”。当我把视窗移向其它位置时又惊奇地发现,在太原周边,这样的“麦田怪圈”竟然还有很多,圆型的、三角形的、四方形的甚至不规则形状的不一而足,虽然因为时间的原因还没有实地勘察,但是,可以初步认定它们应该也是当年阎军的防御工事。

阎军防御工事的卫星照片,第二张就是大方碉的卫星照片

  除了牛驼寨庙碉、黑驼大方碉和五龙沟人字碉,保留至今的阎军碉堡还有很多,目前仍然基本完整的有白龙庙筒碉、享堂新村梅花碉、太钢梅花碉、西山梅花碉、蒙山寨碉堡群、泥屯碉堡群等等,60年来,这些战争遗迹就陪伴在我们身边,留存在童年的记忆中,也定格于照相机的镜头里,摄影爱好者刘化山多年来将目光投向了散落于各处的旧碉堡,他甚至把以碉堡为主题的摄影展览办到了平遥国际摄影节。

俯瞰太原东山碉堡。摄影:王俊杰,转自他在博联社的博客

太原白龙庙街碉堡。摄影:zdwww

太原享堂新村梅花碉。摄影:liuhuijun

从另一个角度看享堂新村梅花碉。摄影:liuhuijun

太原蒙山寨碉堡。摄影:老游

  2008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在太原全面展开,在先期向媒体公布的普查成果中,一批60年前的阎军碉堡赫然在列,它们是向阳镇兰岗母碉、西山支线3号铁路桥碉、阳曲镇西岗村碉堡、马头水乡上水峪村三角碉、二龙山碉堡群。虽然这些碉堡都有不同程度的损毁,但主体结构基本完好,主碉周围还残留着其它军事设施,兰岗子母碉旁建有砖砌暗道;上水峪村三角碉东侧土崖建有士兵休息的窑洞,北侧挖有多条战壕;二龙山碉堡群部分碉堡周围建有壕沟和地下通道。

太原尖草坪西山支线3号铁路桥碉堡

太原向阳镇兰岗母碉

太原二龙山碉堡

太原二龙山碉堡

  第三次文物普查是否还能发现更多的碉堡、这些碉堡是否能够被评定为文物尚不得而知,不过,以庙碉为核心的牛驼寨战斗遗址已经成为太原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牛驼寨烈士陵园、太原解放纪念馆、太原解放纪念碑、徐向前元帅铜像也先后在这里落成。当年为了攻取碉堡城太原,解放军付出了伤亡45000余人的代价,7319名烈士长眠在了包括牛驼寨在内的7大烈士陵园,这其中,有3384人没有留下姓名。60年前,将生命与热血留在太原的,远非7319人,无数的血肉之躯在烈焰与爆炸冲击波中与脚下的这片热土融为了一体,站在曾被鲜血浸润过的牛驼寨,用心呼唤亲爱的兄弟,呼啸声依旧清晰,虽然他们的名字从来不曾被人提起,他们的故事早已被岁月的尘埃掩埋,但是,钢铁的心必将穿过烈焰在火中升起,为历史写下永恒的诗句,生命有绝,希望无尽,就算无名也一样顶天立地!

俯瞰东山牛驼寨太原解放纪念碑。摄影:王俊杰,转自他在博联社的博客

俯瞰东山牛驼寨徐向前元帅铜像。摄影:王俊杰,转自他在博联社的博客

碉楼,摄影:刘化山

 

角碉,摄影:刘化山

塔碉,摄影:刘化山

筒碉,摄影:刘化山

方碉,摄影:刘化山

(责任编辑:李晋良)
用户评论

联系电话:0351-7170066

宗教信仰频道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