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首页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搜索
X
历史典籍频道首页 史典书目 史海拾遗 研究发现 阅读提示 知识问答 野史传说

唐代以前的类书

时间:2013/9/29 10:35:00 来源: 中华典籍与传统文化网 浏览量: 490

类书的历史非常悠久。 钮树玉在《匪石先生文集》中说:类书之端,造于《淮南子》。古者著书,各道其自得耳,无有哀集群言,纳于部类者。秦之吕不韦,始聚能文之士,著为《吕览
      类书的历史非常悠久。
 
      钮树玉在《匪石先生文集》中说:“类书之端,造于《淮南子》。古者著书,各道其自得耳,无有哀集群言,纳于部类者。秦之吕不韦,始聚能文之士,著为《吕览》;而其言则自成一家,且多他书所未载,非徒涉猎也。至《淮南》一书,乃博采群说,分诸部类,大旨宗老、庄而非儒、墨。虽泛滥庞杂,醇疵互见,而大气浩汗,故能融会无迹,则探索之力亦深矣。”“博采群说,分诸部类”,这和类书的编写方法是完全相近的,至于“融会无迹”,则又和类书照录原文、标明出处有很大的区别,所以《淮南子》不能算是真正的,仅仅只是类书的发端而已。
 
      三国的时候,魏国缪袭、王象等就在魏文帝曹丕的支持下编撰了我国古代第一部类书——《皇览》。《三国志·魏志·文帝纪》:“帝好文学,以著述为务,自所勒成,垂百篇。又使诸儒撰集经传,随类相从,凡千余篇,号日《皇览》。”另外《魏志·杨俊传》注也说,《皇览》一书“合四十余部,部有数十篇,合八百余万字”。 可见其内容是很丰富的,可惜此书于唐代便已散失,今天无法考见其面目。
 
      三国出现类书,是因为汉魏之际文风华靡,盛行排偶,动辄征引故事,非常需要可资查阅词语典故的工具书。黄侃《文心雕龙札记》云:“汉魏以下,文士撰述,必本旧言,始则资于训诂,继则引录成言(汉代之文,几无一篇不采录成语者,观二汉书可见),终则综辑故事。”类书就是在这种学术空气中产生的,它为文人著书立说提供了方便。而且,汉魏之际,抄书成风,从帝王将相到普通百姓无不抄书,类书正是汇抄群书的产物。汉魏之际重视藏书,藏书的丰富也为抄撰类书提供了资料保证。最后,这一时期,图书分类已有了较高水平。史游《急救篇》把汉字分为姓氏、衣服、饮食、器物、文学等类;刘向《七略》开了我国古代书目分类的先河,是我国图书分类史上的第一个里程碑。汉魏图书的分类经验为类书分类奠定了学术基础,而类书之分类为学者检索资料提供了方便。
 
      晋代类书无考。据《隋书·经籍志》著录,南北朝类书有8种,1680卷。加上齐《史林》30篇和《四部要略》1000卷、梁《法宝联璧》300卷和《学苑》100卷,共计12种3000余卷。其中以徐勉编《华林便略》影响较大。南北朝类书增多与当时隶事之业发达有关。把众多隶事资料汇编在一起就是类书,类书正是隶事的重要成果。另外,从目录学的角度看,类书的原始名称叫“类事”,类事就是把同类事物汇集在一起,和“隶事”是一个意思,这也反映了类书与隶事的渊源关系。
 
      隋代类书有虞绰等《长洲玉镜》、杜公瞻《编珠》、虞世南《北堂书钞》等。其中,《北堂书钞》是现存最早的一部类书,原本173卷,分80部1801类,每类先以大字摘抄群书字句,后以双行小字注出书名或列出原文。现存《北堂书钞》已非原本。
 
      唐代类书数量,《旧唐书·经籍志》著录有13种、3687卷,《新唐书·艺文志》续补32种,1338卷,二者相加,共计45种,5025卷。其中,比较著名的有欧阳询等《艺文类聚》、高士廉等《文思博要》、许敬宗等《瑶山玉彩》、张昌宗《三教珠英》、徐坚《初学记》、白居易《白氏六帖》等。
 
      《艺文类聚》100卷,分46部,740余类,征引群书1431种。欧阳询在《艺文类聚》序中称,《流别》、《文选》,专取其文,是为总集;《皇览》、《遍略》,直书其事,是为类书。自《艺文类聚》始,遂合事和文为一编,其体例是“事居其前,文列于后”,这是类书编制体例上的一大变革。故《四库提要》称“是书比类相从,事居于前,文列于后,俾览者易为功,作者资其用,于诸类书中,体例最善”。另外,《艺文类聚》引文比较完整,成为后世辑佚的宝库。当然,此书内容也有缺点,如山部五岳只有华山、嵩山和衡山;帝王部三国不录蜀汉,北朝只有北齐等。
 
 
      艺文类聚
 
      唐颜真卿撰《韵海镜源》,分韵而隶事,这是唐代类书编写体例上的又一创新,在巨型类书门类至多至繁的情况下,提供读者按字检索之便。
 
      《初学记》30卷,分23部,313类,类下先叙事,次“事对”,后“赋”、“诗”等,《初学记》是唐玄宗为辅导太子学习而编的。其编例集中了《北堂书钞》、《艺文类聚》等类书的优点,包括叙事、事对、文选三个部分。叙事即汇抄有关事件,事对即将有关事件浓缩为对偶词语,两两相对,以便选用;文选即汇抄有关诗、赋、赞、铭等。
 
      白居易《白氏六帖》亦名《白氏经史事类六帖》,为“诸生”共同编成,非白氏一人所为;《六帖》的编撰方法是先以瓶分类搜集资料,然后“倒取”瓶内资料,“钞录”成书。宋人孔传又作《后六帖》30卷,为《白氏六帖》的续编,后人将二者合在一起,称为《白孔六帖》。
 
 
 
      就整体而言,唐五代类书较南宋以降类书为优,《白氏六帖》优于孔氏《后六帖》。
 
(责任编辑:史林娜)
用户评论

联系电话:0351-7170066

宗教信仰频道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