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千年终“重现”世人面前
时间:2013/9/26 9:41:00 来源: 三晋道 浏览量: 504
8月上旬,一则消息在各媒体文化版刊出:今年9月,山西省文物局将把应县木塔的修缮方案上报国家文物局审批。这是目前为止应县木塔的最新修缮方案,也是自1989年以来终于能够进展到上报国家文物局这一高度的修缮方案。此前24年中,对这座绝世珍塔的修复意见,始终在5种方案间争论徘徊。
有专家称,如果这个方案被批准,应县木塔将开始终于进入修缮的具体操作阶段。
媒体的扎堆报道传达着外界的关注。而在山西人心中,对这座珍塔的惦念,其实从来没有停止,也不曾淡化。
历经千载,震撼当世
尽管应县木塔的珍贵已被无数次阐述过,但一提到它,仍不能不先回顾它的珍贵。
这座静静伫立于应县县城西北一角的巍峨木塔,以无可超越的建筑水准,历经千载而震撼当世。
它比意大利比萨斜塔年长118岁,比法国埃菲尔铁塔早生833年。312根千年不朽的木柱托起67.13米高、7430吨重的塔身,无一钉一铁的木件榫卯架构成奇绝的斗拱飞檐。六次大地震不倒、数十回雷击不动、二百余流弹不毁、千番洪水朔风不摧。世界三大奇塔之首。中国最古老最高大最完整的纯木结构……
如此珍贵的建筑瑰宝,隐在晋北一隅默默千年。它进入世界视野,是1933年之后的事。这一年,在美国获得建筑学硕士学位归国并在东北大学创办了建筑系的梁思成,开始了遍布大半个中国的古建考察。山西是他的考察计划目的地之一,但此前他并不知道应县木塔。
某日他看到一位日本学者关于中国的考古报告,提到大同南50英里的应县有一座11世纪建成的木塔,这让他兴奋不已,寝食不安。当时的中国,建筑方面的历史资料基本是一片空白,而当时从北京到应县交通很不便利,梁思成在焦急中异想天开,给“山西应县最高等照相馆”写了封信,希望照相馆主人帮助他拍一张应县木塔的照片,并把要这张照片的意图交代了一番,郑重声明会如数支付全部费用。不久,他果然得到了一张来自应县某照相馆寄来的木塔照片。
1933年9月17日,在考察了大同古建后,梁思成和夫人林徽因及两位同事来到了应县。见到木塔时已是当夜8点钟。“这是在盐碱地上一个贫穷的城镇,城圈里只有几百家土房子和几十棵树。但它自夸拥有中国至今仅存的木塔……这塔就像一个黑色的巨人,俯视着城市……这塔真是独一无二的伟大作品。不见此塔,不知木构的可能性到了什么程度。我佩服极了,佩服建造这塔的时代,和那时代里不知名的大建筑师,不知名的匠人。”梁思成后来这样写道。
梁思成一行在应县住了天,把木塔从里到外、从上到下,做了极为精细的考察。测量了50多种不同的斗拱,画出了木塔的断面图,绘制了楼梯、栏杆、隔扇的图样,用仪器测量了各檐的高度和塔刹。他们从顶层南天门爬到塔外,攀上塔顶,四面空旷如悬,铃铛大响。塔尖有10米高,联系塔尖的是8根已不知有几百年之久的铁索。
突然一个惊雷在头顶炸响,震得梁思成险些摔下。许多古建因雷击而焚毁,应县木塔却安然无恙。因为塔顶立一铁刹,中间有铁轴一根,插入梁架内,这正是一枚避雷针,而四周八条铁链,正是引雷的引下线。
10年之后,梁思成写成中国第一部建筑史。这部著作中收有应县木塔的断面图、立面图及准确高度。又20年之后,曾师从梁思成的建筑学家陈明达再赴应县,全面考察木塔,撰成建筑学专著《应县木塔》,这是目前有关应县木塔的第一部、也最完整的学术专著。
(责任编辑:赵娜)学会这些词,一开口就是文化人
寻找历史真相的学科,金石与金石学
包裹在端午节里的千古文化
《红楼梦》:林黛玉睡觉为何裹紧被子?史湘云睡觉为何那么豪放?
《红楼梦》里谁最快乐?
联系电话:0351-7170066
宗教信仰频道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