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县木塔修缮方案因其特俗地位而难决定
时间:2013/9/26 9:43:00 来源: 三晋道 浏览量: 509
8月上旬,一则消息在各媒体文化版刊出:今年9月,山西省文物局将把应县木塔的修缮方案上报国家文物局审批。这是目前为止应县木塔的最新修缮方案,也是自1989年以来终于能够进展到上报国家文物局这一高度的修缮方案。此前24年中,对这座绝世珍塔的修复意见,始终在5种方案间争论徘徊。
有专家称,如果这个方案被批准,应县木塔将开始终于进入修缮的具体操作阶段。
媒体的扎堆报道传达着外界的关注。而在山西人心中,对这座珍塔的惦念,其实从来没有停止,也不曾淡化。
四套修缮方案均遭否定
一座经过千年风雨的古塔,不可能没有伤痕。
有资料显示,目前塔内存在柱身及柱头开裂、柱脚劈裂等300余处残损。山西一位年已八旬的古建专家曾痛呼:“你们该去看看木塔伤成什么样了!”从1989年起,木塔的安危开始进入高层关注视野,国家文物局批准成立了“山西省应县木塔维修工程领导组”,开始筹备木塔大修工程。先后有7位院士(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30余位专家学者共同关注它的安危与修缮。国内许多知名机构都参与了修缮研究。应县木塔维修的意向性方案主要出现了4种。
“落架大修”:中国传统的木建筑本像积木一样,是由木构部件一个一个搭起来的,应县木塔由柱和梁用榫卯叠加在一起,是可以组装、拆卸的结构,可以拆下来修。
“大支撑”:建造一个新的结构去支撑木塔,相当于给木塔做一个架子,用架子来帮助年代久远、支撑能力薄弱的木塔,使它不再受力。
“抬升”:将木塔保存尚为完好的三层到五层吊起来,将损坏最严重的第二层进行“落架”维修,待第二层修好之后,再将三到五层放下来。
“现状加固”:在不改变木塔整体结构的前提下,纠正木塔残损最严重的部位。
此前,应县方面也曾多次聘请多位专家进行研究论证,不少专家倾向于采用“抬升”方案,原山西省古建筑研究所所长柴泽俊就是其中一位。他认为,这种方法稳妥、透明,能让全世界看到我们是怎样修复这个复杂的木结构楼阁的。
而国家文物局再次邀请专家对应县木塔进行的专项讨论结果,则是反复慎重论证之后对上述4种方案的否定。“它们无法完全保证尽最大可能保留木塔的完整性和原真性。”同时,也有专家认为,木塔目前的主要结构如梁、柱及它们之间的连接方式,状态都还良好,没有外界说的有很大的风险。
最终的决定是“继续观察,暂时不修”。
这时已是2006年。
“现状修缮”方案仍遭质疑
2011年,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开始了对应县木塔的监测与测绘。在研究院方面看来,木塔整体和局部都发生了倾斜、扭转和变形,以二层明层局部倾斜程度尤甚,并且在继续发展。由于木塔周边常年主导风向是西南风,因此木塔主要是塔身的一二层明显向东北方向倾斜。据此,他们提出了“现状修缮”方案,认为这样能够最大程度地保护历史。应县木塔扭曲已是既定事实,把它重新装一次,就成了新的形态、新的样子。斜也是一种形态,代表一种历史文化,这种扭曲的状态也应该被看成是应县木塔历史状态的一部分。
将在今年9月份呈报国家文物局审批的方案,正是这个“现状修缮”方案,即在保持木塔现状的情况下对其进行加固。
但这个方案也被持另外观点的专家质疑,他们认为,现状修缮难以保证扭曲的木塔不再加剧扭曲,所谓保存原状,其实是保存残状。木塔不是拿某根钢丝能固定住的,现在要把倾斜度往回扭一扭,木质结构是扭不动的,否则就会有损坏。
此外,应县木塔文物管理所也有专家持不同意见。与木塔朝夕相处的他们认为,木塔扭曲变形主要是“骨病”严重,一层构件残损严重,二层面临坍塌的危险。
在一轮又一轮的争论中,时光不止步,木塔负重依然。2012年11月,应县木塔终于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修缮方案的迟迟不能拍板,或许也有对能否成功“申遗”的顾虑。因为在申遗认定标准中,“原真性”非常重要,残损建筑申遗必须出示修缮方案。如果因修缮而致缺陷,或将导致申遗遇阻。但这只是其次。正因为木塔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文化遗产,所以维修起来才要慎之又慎。古建筑修缮工程涉及非常专业的技术,若非院士级别的专家,寻常专家都难以对此深入评价。
谁能负起这个责呢?在应县吧里,当地人带着无奈和心疼这样调侃:“咱的宝贝,其实是个烫手山芋,谁愿接、谁敢接、谁能接呀?!”
(责任编辑:赵娜)学会这些词,一开口就是文化人
寻找历史真相的学科,金石与金石学
包裹在端午节里的千古文化
《红楼梦》:林黛玉睡觉为何裹紧被子?史湘云睡觉为何那么豪放?
《红楼梦》里谁最快乐?
联系电话:0351-7170066
宗教信仰频道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