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首页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搜索
X
中华礼仪频道首页 婚嫁 丧葬 对联 祝寿 生日 礼仪

中华礼仪之美——步趨礼仪规范

时间:2012/8/7 9:27:00 来源: 中华礼仪网 浏览量: 1564

在正式的礼仪场合,一举一动都有规范。这规范很复杂,最主要的有两个:一是怎么行走,在礼仪当中,彼此要互动,这里面有规定。二是怎么坐,彼此坐着说话,里面也有规矩。如果

在正式的礼仪场合,一举一动都有规范。这规范很复杂,最主要的有两个:一是怎么行走,在礼仪当中,彼此要互动,这里面有规定。二是怎么坐,彼此坐着说话,里面也有规矩。如果不懂,就会贻笑大方。

一、行与走

今天有一个通用的个词叫“行走”,这两个字在古代的意思是不同的。《释名》说:“两 脚进曰行。”“行”是一个比较笼统的说法,凡是两只脚在地上迈动、前进,都可以叫“行” ,相当于今人说的“走”。但是,如果细加区分,“行”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走得比较 慢;另一种走得比较快。所以,《释名》说:“徐行曰步”,把慢慢地行走叫做“步”,相当 于今人讲的“散步”,比较放松、节奏比较慢。毛泽东诗词里的“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 步”,信步、漫游,都是古人说的徐行,或者就叫做步。另一种是小步快行,《释名》说:“ 疾行曰趋”,古人称之为“趋”,相当于今人说的小跑,由于走得比较快,所以步子较小。

今人说的“跑”,古人叫做“走”,《释名》说:“疾趋曰走。”“走”比“趋”的速度 还要快。右图是青铜器铭文上的“走”字,这是一个会意字。字的上部是一个摆动着双臂的人 ,这种姿势只有在跑的时候才会出现。字的下部的是一个“止”字,是脚趾的“趾”的本字, 表示这个人不是在跳舞,而是在朝前跑。但是,古人说的“走”,还不是今人说的“赛跑”的 那种跑,它不过是比“趋”更快的一种小跑。“赛跑”的那种跑,古代叫做“奔”。右面是青 铜器上的“奔”字,字的上半部跟“走”一样,都像人甩动双臂之形。不同的是,“奔”字的 下面画了三只脚,夸张地表示跑得非常快。

二、趋

在礼仪场合下,“奔”通常不用,用得比较多的是“趋”。趋有徐趋和疾趋两种。《论语》 说公堂时“没阶趋进”,意思是在堂徐趋,下堂后疾趋。《礼记》说:“帷薄之外不趋,堂上 不趋,执玉不趋。”帷薄指士大夫的家。此时尚未见尊长,尚不需趋。堂上地方狭窄,不便疾 趋, 因有尊长在堂,所以要徐趋,但下堂到了庭院,还是要疾趋。如果手持玉器,为了防止 摔倒,也不能疾趋。在日常生活里,如果有人慢慢腾腾地、大摇大摆地在别人面前走过,是无 视对方存在的表现。此外,师长有事叫唤晚辈,被叫唤者不紧不慢地过来,也是漫不经心的表 现,都是非常失礼的。

孔子非常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包括一些非常细小的地方。《论语》说,孔子遇到三种人 ,自己的举止就会发生变化:一种是“齐衰者”,就是穿着丧服的人,家里发生了丧事,哀伤 无比;一种叫“冕衣裳者”,就是穿着朝廷服装的人,是代表政府出来执行公务的人;还有一种是“瞽者”,就是盲人,是生理上的弱者,是需要社会扶助的人。孔子见到这三种人“必作”,“作”是起身。孔子原本坐着,见到这三种人过来,他马上就会站起来,以表示对不幸者 、弱者的同情,或者是对公务的敬意。这是孔子内心世界的表露。如果依然故我,端坐不动,就显得麻木不仁了。相反,如果孔子要从这三种人前面走过,也一定会“趋”。如果旁若无人、散步一般地走过去,就是没有教养了。

礼是要表达内心情感的。师长或者朋友叫唤,一定是有事需要帮助、询问,或者是有所教导,如果对此很在意、很上心,就一定会“趋”,快步前往,因为行为是受内心支配的。《礼记》说:“遭先生于道,趋而进。先生与之言则对,不与之言则趋而退。”在路上遇到老师,应该主动地快步到老师跟前上前打招唿,看老师是否有所指教,这是尊师的表现。“先生与之言,则对”,如果先生问话就回答;“不与之言,则趋而退”,先生说没什么事,就可以退下,但是,不能慢腾慢腾地退下,应该“趋而退”,加快步子。这种速度的变化,是内心尊师的自然流露。如果慢条斯理地走上前去,又晃晃悠悠地退下,那就近乎傲慢了。

在通常情况下,趋表示敬意,但也不是任何情况下都要“趋”,要视具体情况而定。《礼记》上讲有三种情况不要趋。一是上堂之前不要趋。还在庭院里走,离要见的人还比较远,这时不必趋。二是离要见的人太近也不要趋。由于彼此的距离很近,如果再趋,或许会撞到对方,所以不能趋。三是还没到人家门口不要趋。因为手上有礼物或者其它物件,离要见的人也很遥远,所以也不要趋。

近年,笔者在香港大学参加一个国际学术研讨会。闭幕式上,主办方请金庸先生给与会代表赠书。接受赠书的代表比较多,而金庸先生不顾年迈,坚持站着向大家赠书,他的谦虚与诚敬,令人感动。但是,由于代表的素养不同,在此场合的表现也迥然有别。会场比较大,领书的代表坐得很分散。有的代表被点到名以后,立即起身,快步走到台前,因为不愿意让金老在台上久候。但也有人被点到名之后,缓缓起身,慢步上前,倨傲不敬的心态,暴露无遗。类似的情况,人人都会遇到,自己内心是否还有敬意?不可不思索。

三、翔

除了步、趋、走、奔之外,古人在庄重场合的还有一种行走姿势叫“翔”。《礼记》说:“行而张拱曰翔。”古人的衣袖宽大,长度与宽度几乎相等,大体呈正方形,所以古人叫“端衣”。衣袖很大,如果对方赠给小礼物,可以放在袖子里。古代穿着这种正式的衣服上朝的时候,要展现一种仪容美。双手作合抱之状,两肘外展,拱手于胸前,所以衣袖是垂着的,徐徐朝前走的时候,两袖迎风飘动,好像鸟在飞翔的样子,故名。《礼记》说,上朝的官员“济济翔翔”,不仅人满满的,而且每个人都摆出一种翔的姿式。

翔的姿式,在有些场合是不允许的。《礼记》说:“父母有疾,冠者不栉,行不翔。”父母亲在病中,每天呻吟、吃药,痛苦不堪。子女时时为父母的健康担忧。如果晚辈此时还“翔行”,成天摆出这种很愉快、很漂亮的姿式,就说明内心不以父母为忧。再有,“室中不翔”,因为室内地方窄小,不是可以翔的地方。此外,“入临不翔”,临是参加丧礼,那种场合也是不可以做出“翔”的姿势来的。

四、步法

在礼仪场合中,有时对于步子的走法也有要求,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手中执持了重要的器物,如玉器之类,特别贵重,而且容易破碎,所以必须特别小心,《礼记》说是要“行不举足,车轮曳踵”,两脚如车轮一样不离开地,慢慢往前,非常稳重;步子非常之小,以致旁人看不到鞋底,这是古代表示特别敬意的一种方式。

邓小平同志的遗体送往八宝山公墓火化的那一天,我们从电视中看到,六位解放军战士抬着灵柩从人民大会堂出来,他们的步子都非常之小,尤其是在转弯的时候,更是谨小慎微。他们的步子,应当就是古代“行不举足,车轮曳踵”的再现。

还有一种情况是走台阶上堂。古代的堂都建在高大的台基上,《礼记》说:“天子之堂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古人上台阶的步法有三种:

第一种叫“连步”,《礼记》说,主人迎接宾客进门,来到堂前,主人先登上堂,客人跟着上堂,登堂的方式是,“拾级聚足,连步以上。”意思是说,前足走上一级台阶,后足跟着踏上这一级台阶, 两足齐平,所以说是“聚足”。如此,一级一级走到堂上。“连步”是古代最常见的登阶方式。如今,韩国人祭祀孔子,与祭者上堂,还是采用这种方式。

第二种叫“历阶”,或者写作“栗阶”,就是登阶的过程中不“聚足”,如果前足踩上第一级台阶,则后足踩上第二级台阶。我们今天上台阶,一般都是如此。古人只有在有要事的时候才历阶而上。《礼记》上说,晋国的大夫荀盈死了,晋平公毫无哀痛之心,照样与大臣饮酒作乐,杜蒉听到钟声,“历阶而升”,上堂指责晋平公。这是因为心情急切,所以顾不上聚足而上,两足交替登阶升堂。

第三种叫“越阶”,就是前足与后足相越而上,如果前足踩上了第一级台阶,后足跨上了第三级台阶,只有在特别紧急的情况下才会如此登阶。

(责任编辑:李晋良)
用户评论

联系电话:0351-7170066

宗教信仰频道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