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礼仪之美——揖拜礼仪规范
时间:2012/8/7 9:31:00 来源: 中华礼仪网 浏览量: 953
任何民族的礼仪中,都有用肢体动作来表达敬意的礼节。内心对他人的敬重,不容易被人所了解,为了沟通彼此的情感,需要一定的形式表达,而肢体动作是语言之外最常用的礼仪形式。
一、执手
西方人最普通的礼节是握手,中国古代有没有握手的礼节?严格说来是没有。但是,有一种跟它比较相近的礼节,古人称之为“奉手”,就是双手握住对方的一只手。还有一种更为相似的礼节,叫做“执手”。
《礼记》说,长辈跟小孩表示亲切,摸他的手的时候,小孩应该两只手去握长辈的手,以表示尊敬和亲密。这是不同辈分之间的礼节。今天,我们政府的领导在逢年过节去看望老科学家、着名学者时候,为了表示特别的敬意,往往也是用双手握持对方。单手相握,一般是双方地位相同,例如毛泽东与尼克松,会见时彼此都伸出一只手,这是表示双方地位平等。许多年轻人不明白这个道理。如今大学的毕业典礼上,校长给学生颁发学位证书,非常辛苦,与穿着学位服的学生握手后,要拨学位帽上的流苏,然后授给证书,最后与之合影。有的学校学生人数多,校长站着几个小时,最后连流苏都拨不动了。作为一校之长,一般都是学科权威,学术声望很高,应该受到全校学生的尊敬。但是,许多学生上台的时候,都是伸出一只手与校长相握,把自己放在跟校长平起平坐、彼此彼此的地位,这是非常不妥当的。这样一个非常简单的动作,反映了这些学生的教养不足。或者说是学校教育的欠缺。无论从辈分上、学问上,还是从情感上,学生都应该用双手去握校长的手,以此表达对校长、对学校的感激之情。
“执手”,最早见于《诗经·邶风·击鼓》,诗人说,丈夫要去打仗了,妻子“执子之手”,握着丈夫的手,发誓要“与子携老”,你在前方作战,我在后方守望,终生不渝。先秦两汉,执手不是一种正式的礼仪,而是一种自然而然地表达情感的动作,所以在生活当中并不多见。
到了魏晋南北朝的时候,执手的记载多了起来。据《南史》记载,武林内史刘悛在任上做得非常好,颇得民心。明帝驾崩,他前往都城奔丧,“吏人送者数千万人”成千上万的人排着队去送他。“悛人人执手,系以涕泣,百姓感之,赠送甚厚”。他与送行者一一执手,垂涕而泣,依依不舍,百姓都非常感动。
东晋的时候,执手礼成为北方丧礼中不可或缺的礼节。家中遭逢丧事。亲朋好友都要来慰问、吊唁。在这种场合下,主人要与来客一一执手,表示感谢。今天的追悼会,依然保留了这种形式。遗体安放在告别大厅的中间,遗属站在遗体的一侧,吊唁者向遗体行礼后,瞻仰遗容,然后向遗属表示慰问,遗属则一定要与之执手,表示感谢。这实际上是古代习俗的一个遗存。
在辽代,执手礼成为非常重要的礼节。据《辽史》记载,但凡将帅有战功,皇帝就会亲自“执手慰劳”。如果将帅远在军旅之中,皇帝也会派遣使者前往军中,代行执手之礼,以示优遇。
最近,在电视上看到在南方某省举行的国际排球邀请赛的闭幕式,当地官员和企业家为获胜的运动员颁奖。他们在向获胜者献花和挂奖牌的时候,样子非常随便,右手从礼仪小姐捧持的盘子里取花,然后直接单手放在人家手上,连头都不抬,好像是在递送一个无关紧要的物件。给获奖者挂奖牌也是如此,草草了事,毫无敬意。如今我们给人家递小小的名片,都知道要用双手。以东道主的身份给人家发奖牌,反而是单手,令人匪夷所思。
二、作揖
古代用得最多的形体礼节是“作揖”。揖是平辈之间的礼节;包括“对揖”和“遍揖”。“对揖”是主客双方的礼仪,彼此平等,相对而揖。“遍揖”,是一种变通的作揖方法,有时一人面对许多客人,而场合又比较特殊(比如丧礼),无法一一与之作揖,于是可以面对客人,朝左中右三个方向各一揖,表示向所有客人都作了揖。时下的大型文艺晚会,场面盛大,台上的主持人或者演员没办法跟下面的人一一握手,就采用“遍揖”的方式。
作为中国人传统的拜礼,目前大陆地区正在慢慢地恢复起来,现在的太极拳表演。一开始就是向主席台和观众作揖,表演结束也是如此,连拳带揖,都富有民族特色,很受欢迎。作揖的礼节,在“非典”期间尤其受欢迎。当时,连外国人都觉得,西方的那种拥抱礼有很大的缺陷,不卫生。所以见面以后害怕拥抱。碍于礼貌,必须与对方握手,但握完以后,马上就去洗手。那时,网上有很多人唿吁恢复中国的作揖礼,既文雅,又安全。现在传染病这么多,非典刚过去,禽流感又来了,今后说不定还会出现新的、更难预防的病毒。与其到那个时候再来提倡作揖礼,还不如现在就恢复它,既可以弘扬我们的传统礼仪,也可以省掉很多麻烦。
三、鞠躬
鞠躬也是一种肢体语言,就是把腰弯下来,向对方表示敬意。受“文革”极左思潮的影响,许多人莫名其妙地认为,礼是封建社会、资产阶级的虚伪的面纱,人际交往不需要那一套东西,必须砸烂。人与人之间要讲斗争。
甚至认为鞠躬就是卑躬屈膝。其实,鞠躬是中国人表达敬意的传统礼节,历代相沿不绝。诸葛亮的《出师表》里就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话,表示毕生恭恭敬敬,竭尽全力。鲁迅诗里也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句子,俯首就是把头俯下去,也就是鞠躬。对千夫所指的坏人要横眉冷对;可是对老百姓则要把身段放下来,甘为他们的孺子牛。如果能把人民群众也当成千夫指,那么,鞠躬的礼节确实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你连对大众鞠躬都觉得丢脸,你怎么肯为大众的福祉而“尽瘁”呢?
着名书法家启功先生去世以后,报纸上刊登了许多回忆文章。北师大外语系的一位老师回忆说,“文革”后期,他经常到启先生家里聊天,那时启先生的处境不太好,住的房子非常狭窄。每次他起身告辞的时候,启先生一定要送客,而且总是抢先站到门外,对他深深鞠躬。启先生身上有着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所以在那样的年代,依然不改本色。
令人欣慰的是,近年鞠躬礼正在恢复。“非典”后期,国务委员吴仪代表政府到世界卫生组织去报告中国人民抗击“非典”的情况,她走上主席台,向各国代表深深地鞠了三个躬,用这种中国人最传统的方式,感谢各国政府对中国人民抗击“非典”所给予的宝贵支持,结果赢得了全场暴风雨般的掌声。
200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八一”前夕,胡锦涛总书记到山西看望老八路。从电视里看到,胡主席坐在中间,老八路们坐在他的两侧。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之前,首先向他左边的老八路深深鞠躬,然后向他右边的老八路深深鞠躬,以此向他们表达崇高的敬意。
四、跪拜
在中国人所有的礼节中,跪拜礼的礼数最重。
右图是商周青铜器上面的铭文,是古人坐姿的象形字。不难看出,古代的坐,是双膝着地, 把屁股落在脚后跟上,相当于今天的跪,这种坐姿流传到韩国和日本后,一直保存到今天。
古人席地而坐,如果要对别人表示尊敬,就先把双手放在地上,然后把头低下去,碰到地 面,这叫“叩首”,后来叫磕头。古人说“改日到府上叩见”,不是虚言,见面的时候真要叩 首的。在古代,叩首可说是非常普遍的礼节。较叩首更加郑重的是稽首,就是叩首后额头在地 上略作停顿,稽是停顿的意思。古代最重的礼叫“再拜稽首”,下跪拱手,手先下地,然后头 至地,略作停顿;连作两次,臣拜见国君行此礼。
今天,由于我们不再席地而坐,而是坐椅子、沙发了,地面比较脏,行跪拜礼不方便。此 外,人们受到西方文化影响,认为跪拜礼是屈辱的,所以这个礼平时很少见到了。但是,在一 些特殊场合,跪拜礼依然在用。邓小平去世的那一年,灵车开往八宝山公墓,长安街两边有自 发为他送行的民众。有的举着“再送小平同志一程”的标语。我们从电视中看到,有一个人长 跪在地。这个人肯定不是小平的亲属,可能是在改革开放以后,由于邓小平的政策好,他个人 或者他的家庭的恶运发生了逆转。如今,这位对他有再造之恩的人永远地逝去了,他只能用这 个中国人最高的礼节,来表达他对邓小平的真挚感情。
2004年,江苏有一所小学发生火灾,有一位老师奋不顾身地跑到教室里面,把孩子一个一 个地救了出来,最后这老师牺牲了。她的事迹在媒体报道以后,引起社会各界强烈的反响。出 殡之日,成千上万的群众为她送行。当灵柩抬出来的时候,那几个被救出来的孩子全部跪下了, 他们用我们最传统的方式向老师表达最后的敬意。
最近有媒体报道,成都人对结婚仪式做了很多改革。现当代的婚礼,既不能像完全回到上 古时代,又必须要体现我们民族的传统精神,这就需要斟酌损益,法古开新。其中一个仪节的 改革很有新意。结婚之日,双方的父母平排坐在上面,然后新郎、新娘交替着给父母磕头,并 且敬茶。给自己的父母磕头,是要感谢他们对自己的养育之恩。给对方的父母磕头,新郎要感 谢岳父岳母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自己,并要他们放心,自己一定会善待新娘。新娘给公公婆婆 磕头,表示已经成了婆家的人,改口叫爸爸、妈妈了。因此,这茶称为“改口茶”。婚礼是人 生道路上很重要的点,需要对父母行礼感恩。
五、式
还有一种礼叫“式”,大家读古文可能有所了解,先秦时期的马车前面有一根横杆,称作 “轼”,供乘车人手扶,以保持身体平衡。由于古时路况不好,而且乘车方式都是立乘,也就 是站在车上,一旦车辆加快速度或过于颠簸,很容易摔出车外。除保持身体平衡功能之外,轼 还可以供乘车者跷足远瞻,宋代文学家苏轼取字子瞻正用此义。因轼又有“式”礼。当乘车者 驾车返乡,或途中遇到尊者、贤者,都要凭轼垂首,点头示意,表示因车行迅疾,不便行礼, 以此表达尊敬之意。《史记》中记载,魏文侯虽然贵为一国之君,但每次经过贤士段干木的居 所时,都要行式礼,以示尊贤之心。在当时传为美谈,结果魏国招揽了大批贤才俊士,成为强 国。反观今日,很多人把车当作身份、财富、权势的象征,有炫耀之意,无敬人之心,横冲直撞,鸣笛不已,除了暴露自己的浅薄无知之外,只会使人厌恶。
六、答拜
古人彼此相见,何人先拜,何人后拜,以及如何答拜,都有规定。《礼记》说得非常详细,大夫和士去见国君,如果国君有所慰劳,则大夫、士要后退避让,然后行再拜稽首之礼。国君如果亲自迎接大夫、士,并且行拜礼,则大夫、士要后退避让,也不敢回礼答拜。大夫与士相见,彼此地位不等,如果主人要表示对客人的敬意,可以先拜客人;相反,如果客人要表示对主人的敬意,可以先拜主人。除了吊丧和士见国君这两种情况,凡是受了对方拜礼,都必须答拜。大夫去见其它国家的国君,该国国君要拜谢大夫屈辱前来。士去见其它国家的大夫,则该大夫也要拜谢士屈辱前来。本国的人初次相见,主人要拜谢客人屈辱前来。国君对于本国的士,不必答拜;如果是其它国家的士就应该答拜。大夫对于自己的家臣,不管其地位多低,都要答拜。如果双方地位相等,答拜之礼,应该相同。如果先拜者地位低,主人可以用较轻的礼答拜。
古代女子也行跪拜礼。如果对方是男子,女子要先拜,男子答拜后,女子再一拜,称为“侠拜”。《仪礼·士冠礼》记载,三加之礼结束后,作为冠者的儿子到东壁与母亲见面,儿子行拜礼后,母亲要侠拜。在其它场合也是如此。侠拜的礼节,直到宋代还有些地方在沿用,宋人江修复《江邻几杂志》引司马光说:“侠拜,今陕州府村野妇人皆如此,男子一拜,妇人两拜,城外则不然。”今天的韩国农村还可以见到侠拜的仪节,当是古礼的孓遗。
(责任编辑:李晋良)学会这些词,一开口就是文化人
寻找历史真相的学科,金石与金石学
包裹在端午节里的千古文化
《红楼梦》:林黛玉睡觉为何裹紧被子?史湘云睡觉为何那么豪放?
《红楼梦》里谁最快乐?
联系电话:0351-7170066
宗教信仰频道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