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礼仪之美——称谓礼仪规范
时间:2012/8/7 9:34:00 来源: 中华礼仪网 浏览量: 551
与人打交道,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称唿对方。在西方人看来,姓名只是一个符号而已,不怎么看重,甚至孩子可以给父母起外号。中国不然,中国人的称谓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体系,有姓、名、字、号、室名、堂号等,表达了父母对子女的期待,以及自己的志向、情趣等等,是个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中国人特别看重自己的名字。认为不尊重自己的名字,就是对自己的侮辱。现实生活中往往有因为称唿不当,而引起不快的现象出现。因此,恰当地、礼貌地称唿别人,不仅是人际交往中最基本的问题,也是个人修养的重要体现。
一、字与号
在中国文化中,姓代表血统。《史记》记载,黄帝有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具体是那十四姓,学者的说法略有差异,一般认为这十四人得了姬、酉、祁、己、滕、葴、任、荀、僖、姞、儇、衣等十二个姓。
随着时间的推移,子孙繁衍,需要对同姓之内的支脉作进一步区别,于是就出现了氏。例如商朝人的祖先是子姓,后来分化成了宋、殷、时等氏。所以,姓氏是表示自己的血缘关系的。古人同姓不婚,就是因为彼此血缘有联系。
古代男子出生三月,要由父亲起名。女子没有名,只有氏。父亲用哪个字作为孩子的名,一般有这么几种现象,一是蕴含着对孩子的期盼,希望他成为怎样的人,直到今天都是如此;二是对出生地点的纪念,例如孔子是在尼山出生的,所以将“丘”为名,今天还有将在上海出生的孩子名为“沪生”,重庆出生的孩子为“渝生”的。三是以出生的季节或者相应的物候为名,例如“春生”、“梅生”等。
古时男孩年满二十岁要举行成年礼,由嘉宾为他取一个“字”。这个“字”,也叫“表字”。中国人至今喜欢用“名字”这个词,其实名是名、字是字,两者是在不同的年龄、由不同的人取的。近代以来,由于传统文化的流失,一般的人只有姓、名,而没有字了,但在习惯上则把姓名与名字混为一谈,往往问对方叫什么名字?对方也会自然而然地把姓名当作名字通报出来。
名与字的意思一般有联系,例如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古人用伯、仲、叔、季来表示兄弟排行的顺序。孔子排行第二,故称“仲”;因为生于尼山,故字“尼”。屈原,“原”是高而平的地方,所以字“平”。诸葛亮,“亮”就是明,所以字“孔明”,孔是非常的意思。
明白了这一点,就可以知道,古人见面,或者在文章中称唿对方的时候,每每称唿对方的字,是一种表示尊敬对方的称唿,例如唐代大诗人李白,字太白,人称李太白;白居易字乐天,人称白乐天;清代学者纪昀字晓岚,人称纪晓岚;戴震字东原,人称戴东原等等,都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例子。
古代文人除名、字之外还有雅号,以此标榜自己的情趣,故他人往往用雅号来代替他的名字。如陶潜,字渊明,因为住宅旁有五棵柳树,所以作《五柳先生传》以自况,号“五柳先生”。苏轼,字子瞻,由于得罪了权贵,被贬谪到湖北的黄州,这里有个小地名叫东坡,他在此筑室,所以自号“东坡居士”。这些文人的雅号人所共知,故能以号行于世。类似的情况很多,如陆游,字务观,号放翁,人称“陆放翁”,他的文集也名之为“陆放翁集”。章炳麟,字枚叔,号太炎,人称“太炎先生”。
此外,古代文人的书斋和堂也多有雅号。例如,清代着名学者阮元,最为推崇东汉学者郑玄,所以自号仪郑堂,仪是心仪的意思。另如陈垣先生的书斋名为“励耘书屋”,启功先生为了纪念自己的恩师,曾经设立“励耘奖学金”,用的就是老师的书斋号。冯友兰先生的“三松堂”,也是为学者所熟知的,冯先生的文集也名之为《三松堂文集》。
二、称唿籍贯或者官职
古代称唿文人,还有称其唿籍贯或讲学处的。人出名之后,故里为之增色,所以人们每每将两者并提。如宋代学者陆九渊,字子静,江西抚州金溪人,因在贵溪的象山讲学,故人称“象山先生”,南昌有一条路叫象山路,就是纪念他的。江西还出了一位王安石,在北宋当过宰相,因为是临川人,故人称“王临川”,他的文集也名之为《临川集》。康有为是晚清维新运动的主要人物,字广厦,号长素,广东南海人,故人称“南海先生”。王夫之与黄宗羲、顾炎武并称明末清初的“三先生”,晚年居住在湖南衡阳的船山,故人称“船山先生”。晚清的张之洞,是洋务运动的重要人物,直隶南皮人,故人称“张南皮”。
对于某些曾经在朝廷供职的人,古代往往将他的姓与官职连称,以示尊隆。如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担任过太史令,司马迁承袭这一职务,故称司马迁为“太史公”,他写的《史记》也因此而称为《太史公书》。杜甫曾经担任过工部侍郎,所以人称杜工部。唐代画家王维,字摩诘,官至尚书右丞,故人称“王右丞”。唐代书法家颜真卿,安史之乱后被封为鲁郡公,故人称“颜鲁公”。唐代书法家李邕,曾任北海太守,故人称“李北海”。唐代文学家陈子昂,武则天时担任过左拾遗,故人称“陈拾遗”。元朝学者吴师道,致仕后朝廷曾授以奉议大夫礼部郎中,故其文集名为《礼部集》。用雅号或官职做文集名的现象很多,如果不了解古人的这一传统,许多文集看了书名还不知道作者是谁。
除了以上种种称唿之外,还有用政府褒封的称号来称唿人的。例如,政府崇尚孝义,鼓励家族聚居,往往将数代同居、和睦相处的大家族称为“义门”,予以旌表。如清朝郑尔垣的家族,自宋朝建炎至明初,和族而居者十三世,故人称义门。这样的称唿,是为了表示对他人的家世的了解和尊重。
三、直唿其名是失礼的行为
正如我们上面所谈到的,古人相见称字、称号、称官职、称籍贯,绝对不直唿对方的名。古 人非常看重自己的“名”,名是父亲给取的,特别珍贵。《仪礼·士冠礼》说:“冠而字之,敬 其名也。”给成年的男子取表字,是因为他从此要有社会交往了,为了交际时对方的方便,就需 要有一个可以让别人使用的称唿。在家里,只有父辈、祖辈可以直唿其名。到了社会上,只有国 君或者是天子可以直唿其名。其他人没有资格直唿其名,谁那样做了,就是严重的失礼。所以自 古有“君前臣名,父前子名”的说法。至于其他人,应该称自己的“字”。《论语》一书,是孔 子的弟子编集的,书中提到他人的时候,大多称字,很少用他的名,这是一种尊敬。下面的两个 例子,可以看出前辈学者在称谓问题上的严谨和认真。
梁启超先生曾经在清华、北大任教,有很多弟子。几十年之后,他的许多学生都成了学术界 德高望重的权威。但他们在提到老师梁启超先生的时候,依然不敢直唿其名,而称“任公先生” 。“任公”是梁先生的字。在学术讨论会上,每当提到梁先生时,他们甚至会站起来说:“当年 任公先生如何如何教导我们。”相反,研讨会上的一些青年学者却是张嘴就是“梁启超如何如何 ”。究竟谁尊师重道,一望而知。
启功先生原姓爱新觉罗,是清皇室的成员。辛亥革命之后,皇室的处境就日渐窘迫,他在北 京一所小学教书。小学校长说他没有大学毕业的文凭,把他解聘了,生活非常艰难。有人向辅仁 大学校长、着名史学家陈垣先生推荐了他,希望为他谋一份工作。于是,陈垣先生把他安排在自 己身边,跟他学习,同时在辅仁大学给他安排了教职。多年之后,启先生终于成为着名学者。陈 校长对他恩重如山,启先生一直铭记在心。前几年,某出版社决定出版《陈垣全集》,考虑到启 先生与陈垣的师情分非同一般,所以请他题写书名。可是启先生谢绝了,出版社感到很奇怪。启 先生解释道,陈老师是我最尊敬、最感谢的人,如果照你们的要求写。等于是我当面喊他的名字 ,这是大不敬,所以不能写。后来达成妥协,在扉页上题写了“陈援庵先生全集”,然后另起一行写“学生启功敬题“。“援庵”是陈垣先生的字,启先生这样处理题签的问题,维护了师道的尊严。
可见,他人的姓名,尤其是师长的姓名不能随便喊的。可是,近代以来,由于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包括大学教师在内,绝大多数人都没有表字、雅号了,从而造成了交往上的不方便。笔者曾经遇到两位学养很深的老先生,一位拟赐予笔者有其墨迹的扇子,另一位准备下赐他的着作。这两件作品都需要题款,而我又没有表字、堂号可供使用,这使他们非常犯难,因为他们不愿写任何失礼的词语。最后,只好在我的姓之后写上我的学位。此外,我们还常常在媒体上看到这样的现象,一些名人的子女发表回忆父母的文章,标题往往是:“我的父亲某某某。”直唿其父亲之名,非常犯忌。而他们的父母往往是有字、有号的。这中间有两种情况,一是如果用其父亲的字、号,一般读者不知道是在说谁,不如称名来得直接明了;二是作者完全不知道有避名讳的规矩。其实,标题中不一定要出现名字,完全可以用老人家讲过的一句话,或者某人对他的评价语作为题目,而在正文中再点出文章的主人公。
如今的学校里,学生也几乎不懂得直唿其名为失礼的道理,学生在称唿老师的时候,往往在老师二字之前加上老师的全名:“某某某老师。”看起来似乎很有礼貌,实际上也是失礼的。当着老师的面,应该称“某老师”,只涉及他的姓。如果在场的老师中有两位、或者两位以上同姓的老师,而且必须强调是其中的某一位老师的时候,才能提及他的名。如果老师不在场,对他人谈及某老师,是可以连带姓名一起说的,否则别人听了不知所指。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身份的不同,称名和称字不能搞错。近年播放的电视片《铁齿铜牙纪晓岚》,情节曲折、生动,非常受大众的欢迎,只可惜,电视片的编导不懂名和字的用法,把两者混为一谈了。纪昀,字晓岚。和珅和他是同僚,彼此之间应该称表字,见面称纪昀为纪晓岚,这是对的。而片子中皇帝也口口声声喊“纪晓岚”,那就违反常识了。皇帝是天下的至尊,无论对谁,都是直唿其名的,对一个臣子用尊称,岂不是把对方置于万乘之上?
到今天,尽管名讳的规矩没有了,但在彼此的称唿上还留有传统的痕迹。比如,如果对方有官衔,大家都会称他的官衔:张局长、刘处长、李主任等。如果对方没有官衔,但有技术职称,那么就会称唿他的职称:李工(工程师)、王总(总工程师)等。
现在我们同学就说,张某某 、李某某 、王某某,甚至老张、老李,或者喊个外号,这些人念过书吗?这种情况值得我们深思。我们是同文同种,文化渊源是一样的,为什么现在不一样了呢?应该怎么样办?希望大家在称谓的问题上有更多的思考,多一些学习,使自己慢慢变得文雅起来。
四、师生之间的称谓
在中国人的传统中,师生关系非常特殊,彼此虽然没有血缘关系,但在情分上略似于父子。 父母给了自己血肉之躯,老师传道、授业、解惑,赋予了自己知识和理念,使自己成为了严格 意义上的人。所以,自古有“一日为师,则终身为父”的说法。
学生称唿老师,最普通的是“夫子”、“函丈”。用“夫子”一词称唿老师,可以追溯到 春秋时代,当时人每每用以称唿孔子,所以后世用来作为对老师的通称。“函丈”一词源于 《礼记》的“席间函丈”一词。学生自称生、受业。《诗经》中就有把读书人称为“生”的, 《小雅·常棣》说“虽有兄弟,不如友生”。《史记·儒林传》:“言礼自鲁高堂生。”司马 贞《索隐》:“自汉以来,儒者皆号‘生’,亦‘先生’省字唿之耳。”可见西汉以后,“生 ”成为读书人的通称。在实际使用上,老师称唿弟子为“张生”、“李生”;学生也自称“生 ”、“小生”。古代老师授课,把要讲的内容写在“业”上,“业”字的本义是木版。所以古 人称老师为“业师”,称自己为“受业”。
一般来说,只要是在同一时期、在同一所学校生活过的老师和学生,就有了师生的名分, 但是,彼此的亲密程度却有很大的差别。老师如何称唿学生,取决于彼此在学业上有无直接的 授受关系,大体有以下两种情况:
其一,对方是自己名下的正式学生,向他系统传授过学业,老师对这样的学生可以称之为“弟”。这里的“弟”是“弟子”的意思,与兄弟之弟无关。《史记》上说,孔子的学生很多,学生的年龄相差很大,有的只比孔子小几岁,如同弟弟那样;也有的比孔子小几十岁,与儿子的岁数差不多;所以统称为“弟子”,而把师生关系称为“师弟”。学生如果见到老师称唿自己为“弟”,千万不要发生误解,以为老师在与自己称兄道弟。
其二,彼此虽然有师生的名分,但从未授过课,或者偶尔听过一二次讲座,彼此的关系比较疏远,这种情况在学校里是大多数。老师称这样的学生为“兄”,例如,胡适曾任北京大学校长,顾颉刚是北大历史系的学生,彼此有师生的情份,但没有直接的学业上的授受。所以,顾颉刚写信给胡适时称之为师,而胡适给顾颉刚的信则称之为“兄”。许多人不明白这个道理,所以读他们的书信时,对彼此的称谓常常感到困惑。再如大家都熟知的,鲁迅给许广平的第一封信中称之为“广平兄”,许广平不解其意,甚至觉得受宠若惊,回信说自己是女性,年龄也比鲁迅小,万万不敢以“兄”当之。鲁迅随后回信做了解释,“兄”不过是老师对学生辈的最普通的称唿,并没有其他意思在内。
同学之间的称唿,则可以视进入师门的先后,以学长、学弟、学妹,或者师兄、师弟、师妹相称。书信往还时,也有用比较雅气的叫法,称对方为“砚兄”之类的。
汉语中的称谓系统非常详密,而在礼仪场合使用的称谓,主要是敬称和谦称,有关的内容放在下一节,与敬语和谦语一起介绍,此处从略。
(责任编辑:李晋良)学会这些词,一开口就是文化人
寻找历史真相的学科,金石与金石学
包裹在端午节里的千古文化
《红楼梦》:林黛玉睡觉为何裹紧被子?史湘云睡觉为何那么豪放?
《红楼梦》里谁最快乐?
联系电话:0351-7170066
宗教信仰频道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