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首页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搜索
X
中华礼仪频道首页 婚嫁 丧葬 对联 祝寿 生日 礼仪

中华礼仪常礼举要之祭礼礼仪规范

时间:2012/8/7 10:09:00 来源: 中华礼仪网 浏览量: 750

古代士民对于祖先的祭祀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从葬礼结束到三年之丧完毕,在此期间举行的虞祭、小祥、大祥、禫等特殊的祭祀;另一种是除丧之后长年举行的祭祀,包括四时之祭、墓

古代士民对于祖先的祭祀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从葬礼结束到三年之丧完毕,在此期间举行的虞祭、小祥、大祥、禫等特殊的祭祀;另一种是除丧之后长年举行的祭祀,包括四时之祭、墓祭、岁祭常规的祭祀等。本节主要介绍前一种祭祀。

一、虞祭

丧礼结束的当天中午,要在殡宫进行虞祭。虞祭是为了安定死者精气,以免其彷徨飘泊。如果说丧礼是“送形而往”,将死者的形体送到墓地安葬,那么虞祭就是“迎魂而返”,将死者的精气迎回殡宫,进行祭祀。

古代只要是成年后死亡的,祭祀时就一定要有尸。尸就是代表死者接受祭祀的人。孝子不能漫无目标地祭祀,因此要找一个人来代表死者,使生者的心意有所归属。尸有性别的要求。如果受祭者是男性,则尸必须是男性;如果受祭者是女性,则尸也必须是女性。此外,尸必须死者的孙辈担任,儿子不得担任。如果尸是没有自我约束能力的小孩,祭祀时就让他父亲抱着,所以《礼记》有“君子抱孙不抱子”的说法。女性之尸一定要找异姓之女(不同于夫家的姓)担任。

虞祭主要有阴厌、飨尸、阳厌等三个仪节。阴厌比较简单,不举肺嵴,没有肵俎和玄酒,最后也不必报告礼成,用祭品飨神而已。不同身份的人虞祭,所用主牲的规格也不同,士、大夫是用“特牲”,就是一头猪。由于祭品设在室内终年不见阳光的西北隅,故名。

对尸的祭祀称为“飨尸”。尸进入庙门就座后,先要进行食前的 祭和振祭。 祭是将祭品插入酱或者盐中,然后取出来祭祀,祭毕不吃它。振祭是将祭品插入酱或盐中,取出来时要振摇一下,将过多的盐粒之类洒落,然后再祭祀,祭毕要尝一口。

飨尸的主体部分是“九饭”。上古吃饭用手抓,抓一手称为一饭。一饭不是一口吞下,而是分三次咽下。每饭之后要喝大羹,就着调料吃菜肴。虞祭中尸的九饭分作三次,每次三饭。然后是向尸献酒,丧主初献、主妇亚献、来宾之长三献。三献之礼完毕,为尸饯行,也像先前那样行三献之礼。最后,尸出室下堂。

接着将祭品改设到室的西南角,这里阳光尚能照到,故名“阳厌”。祭品的外面用席围隔。虞祭结束后,来宾出大门,丧主拜送。

二、虞、祥、禫

虞祭的次数与所需要的时间有等差,士三虞、四天;大夫五虞、八天;诸侯七虞、十二天;天子九虞、十六天。古人用干支记日,凡是天干为甲、丙、戊、庚、壬者为刚日,天干为乙、丁、己、辛、癸者为柔日。古人安葬遗体用柔日,第一次虞祭在葬日的中午,所以必定是柔日。再虞之祭,隔一日举行,所以还是柔日。三虞之祭,在再虞的次日举行,所以是刚日。

三虞之祭的次日天明,举行卒哭之祭。大敛以后,丧家男女每天只要在朝、夕两个时间时到殡宫号哭就可以了,不必整天哭声不断。其它时间,只要哀痛袭来,都可以到殡宫痛哭,称为无时之哭。三虞之祭时,死者逝去已经百日左右,哀痛之心有所减杀,可以停止无时之哭,所以有“卒哭”的仪节。此后,丧家每天只有朝夕哭。

从卒哭之祭到三年除丧,中间还要经过小祥、大祥、禫等几个重要仪节。

小祥是周年之祭,在第十三个月举行;大祥是两周年之祭,在第二十五个月举行;禫,是三年之丧中的最后一个祭名。禫祭的时间,与大祥之祭相隔一个月,在第二十七个月举行。禫祭之后正式除丧。

小祥之祭时,要将桑主弃埋,改用栗主,就是栗木做的神主。小祥之祭也在祖庙举行,祭前将栗主移送到祖庙,祭毕再送回殡宫。

小祥是周年之祭,孝子的哀痛又有所减杀,于是开始用练冠代替原来的衰冠,所以小祥又名“练”所谓练冠,就是用大功布加灰练之而成的布做的冠,练冠的性质介于凶服和吉服之间,标志着丧服由凶转吉的变化。

虞祭之后,每祭一次,几乎都要使丧服的某一项变为轻服,如为父服斩衰,初丧之服是三升布,冠是六升布;卒哭之后,丧服改用六升布、冠用七升布。为母服齐衰,初丧用四升布,卒哭受服后,改用七升布,冠用八升布。此外,卒哭之后,男子要“去麻服葛”,就是把腰绖换成葛绖,这也是受服的内容之一。

小祥以后戴练冠,中衣也可以变成练衣,领口可以镶浅红色的边,但是,男子还不能除去腰间的葛绖。古代有“男子重首,妇人重带”之说,男子的丧服,以首绖最重要;女子则以腰绖为最重要。所以,脱丧从最重要的地方开始,但要逐步进行。

大祥是两周年的祭名,是丧主的除服之祭。大祥之后,服饰基本恢复正常,可以戴缟(白色的生绢)冠,冠边镶以白绫。《礼记》说,孔子在大祥之后五天开始弹琴,而不成声调,大祥逾月之后的十天吹笙,声调才和谐。禫祭是大祥后的除服之祭,从此正式脱丧,衣饰也不再有任何禁忌。禫是澹澹然平安的意思,丧家的哀痛之念至此逐渐平复。

为母亲、妻子所服的期年之丧丧期虽然只有一年,但因恩情深厚,感情真挚,也往往包含小祥、大祥和禫的仪节,小祥之祭在第十一个月,大祥之祭在第十三个月,禫祭在第十五个月。

丧家必须面对现实,不能无限期地沉浸在悲痛之中。《礼记》说“丧不过三年”,正是对丧礼的一种制断。丧礼中安排卒哭、小祥、大祥、禫等各种仪节的目的,就是不断通过新的祭祀,渐次变换丧服,逐步从悲伤中解脱出来,回归到正常的生活中。

三、居丧守则

在不同的居丧阶段,人的悲伤程度也不同,对守丧者的起居也有相应的要求。除了上面已经 提到的之外,至少还有如下几种。

首先是居处。为父母服丧,要居住在倚庐(倚墙搭建的草棚)中,室内不作任何涂饰,晚上 睡在苫草上,用土块当枕头,首绖和腰绖也不脱去。服齐衰之丧,居住在垩室(土坯垒砌的草屋 ),晚上睡在四周扎边的蒲席上。服大功之丧的,可以睡在席子上。服小功、缌麻之丧的,可以 睡在床上。此外,居父母之丧,卒哭之后,可以将倚庐近地的一边用柱子撑高,使棚内空间增大 。草苫可以换成齐衰之丧的那种。小祥之后可以搬到垩室去住,可以睡席子。大祥之后,可以回 自己的寝室住。禫祭之后,就可以恢复正常生活,睡在床上了。

其次是饮食。父母之丧,最初的三天,孝子因哀伤过度,不吃不喝,这在情理之中。但三天以后,就必须让他喝粥。《礼记》说:卒哭之后,可以吃糙米饭和喝水,但不能吃蔬菜和水果,小祥以后才能吃蔬菜和水果,大祥以后才能吃肉,并且可以有醯、酱等调味品。禫祭之后可以饮醴酒。此外,父亲尚健在,为母、为妻服期年之丧,终丧不可以吃肉、饮酒。

如果是国丧,世子、大夫、庶子、众士都三天不吃饭。三天后,世子、大夫、庶子可以吃粥,一般是早、晚各熬一把米,不限次数,饿了就可以吃。众士可以吃糙米饭、喝水,不限次数。

第三是言谈。热孝在身,孝子应该沉默寡言,随着丧期的延长,才慢慢发生变化,《礼记》说“父母之丧,非丧事不言”;居丧者应该不谈丧事之外的事情;当宾客有所询问时,服斩衰之丧者只能表示是或者不是,而不作具体回答;服齐衰之丧者可以具体回答,但不可以主动发问;服大功之丧者可以主动发问,但不得发表议论;服缌麻、小功之丧者可以发表议论,但不能有显得快乐的表情。

第四是行为。《礼记》说,小祥后主人虽然改服练冠练服,但哀痛尚深,所以,不与众人一起站立、走路,也不到别人家吊丧、哭泣。在服丧期间,小功以上的亲属,除了虞、附、小祥、大祥,不可以沐浴。服齐衰之丧者,不可以主动要求请见他人,若有人请求见面,要到落葬之后才可以去见。小功以下的亲属,落葬之后可以求见他人。此外,服三年之丧者,即使过了练祭,也不到别人家吊丧。服期年之丧者,在练祭之后,就可以外出吊丧。

对于国君而言,落葬之后,天子的政令才可以通行于国中;卒哭之后才可以为王事奔走。对于大夫、士而言,落葬之后,国君的政令就可以进入自己的家;如果遇到战争,还应该参加。小祥之后,国君可以谋国政,大夫、士可以谋家事。禫祭之后,一切恢复正常。

此外,在服丧期间游戏作乐、外出宴饮、嫁娶生子、匿丧求官等,都会被视为悖逆人性的禽兽之行,受到舆论的谴责,甚至受到法律的制裁。《唐律疏议》规定:为父母、丈夫服丧期间,凡是自身嫁娶者、杂嬉作乐者、提前除丧者,要被判处三年徒刑;怀孕者,判处一年徒刑;参加吉宴者,杖刑一年。

上述规定必须严格遵守,任何超越阶段的行为,都会受到指责。《礼记》中记载了许多违礼的事情,告诫后人切不可重犯。例如,大祥之祭后,可以穿白色、但没有鞋鼻的鞋子,冠和缨带都用白色的生绢做成,冠的镶边也用白绢。而孔门弟子有若却拿丝带做冠缨,鞋子上也用丝做装饰,这本是禫祭之后才可以有的穿着,丹有若却提前穿戴,所以受到批评。

有道的君子,绝对不会急于脱丧。即使已经到了脱丧的时间,也依然忧思在心。《礼记》说,鲁国大夫孟献子在禫祭之后,家中的乐器虽然悬挂而不奏,也不让侍寝的妇人入室,依然沉浸在思亲之情中。孔子赞叹说:“献子真是超人一等啊!”

儒家认为,三年之丧漫长而复杂,能否处处守而不失,正是观察人是否具有仁爱之心、通理之智、强健之志的最好时机。

四、祭礼的意义

人死不能复生,这个道理古人不会不明白。为什么还要祭祀呢?《论语》记载,孟懿子向孔 子请教,什么是孝?孔子回答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子女对于父母 的爱心是没有尽头的,父母在世的时候,要按照礼的要求伺候他们;父母死了以后,要按照礼的 要求埋葬他们,并且一直祭祀他们。子女对父母的思念终身不变,不会因为他们去世了,就欺他 们无知,而改变以往的孝行。祭祀是子孙表达对父祖思念之情和克尽孝道的一种传统形式。

古代家家都有供奉先祖牌位的场所,称为“家庙”。每逢季节转换,子女总是要用新的果蔬 和时鲜供在父母的灵前,请他们先享用。岁末,举家欢庆新年,此时也会请父母的在天之灵回家 ,接受子女的祭飨。家里有婚丧喜庆,甚至国家发生重大事件,一定要到家庙祭告,因为先祖的 精神永远与我们同在。陆游诗说:“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生动地描述了生者与 死者的、绵绵不绝的沟通。

亲人埋葬的墓所,是子孙心中的圣地,每逢清明,子女要到父母的墓上祭拜、清除杂草。祖 先长眠的地方,是子孙的根脉,是永远不能忘却的地方。许多海外游子,最真诚的愿望之一,就 是自己死后,能够叶落归根,埋骨桑梓,与先祖葬在一起。

2005年5月1日,连战先生带领家人专程到西安清凉寺拜祭祖母。这是他阔别六十年期间,始 终魂牵梦萦的地方。连战先生用中国人最传统的礼节,在坟前三叩首,向祖母的神灵致敬。由于 祖母只会说闽南话,所以连战先生在墓前用闽南话向九泉之下的祖母致辞,连战先生一定相信, 祖母的精神还在,并且能够听到他的祝词。连战先生一行告别墓园时,两次回头,依依不舍之情 ,溢于言表。

同年5月9日,宋楚瑜先生率领家人到湖南湘潭祭祖。这里安葬着宋先生的曾祖、祖父和祖母 。父亲对他的家教:“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宋先生不敢须臾 忘怀。在远离家乡的56年中,他们每年只能在家设坛遥祭。如今终于能亲自到祖坟前祭祀,分外 激动。全家人白衣黑裤,一律素装,并在坟前三跪九叩,宋先生还用湘潭话诵读祭文,热泪涟涟,场面非常感人。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如果一个人死了而不被人记住,就是真正的死了。父母先祖养育了我们,他们永远活在我们的心理。祭奠先祖,就是让子孙时时想到他们的最主要的形式之一。我国宋代以来形成了一个传统,每个百姓都要祭祀四代先祖。作为最低的要求,每个人都要能说出自家的祖籍,迁徙的大致过程,要能说出高祖、曾祖、祖父、父亲四代的名讳。近几十年中,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的祭祖传统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能够说出四代先祖名讳的人恐怕已经很少了。我们建议,每年清明,家长应该给孩子讲讲故去的祖先的故事。

自己的祖先或许是普通的农民、工人,也可能是杰出的英雄,但他们身上无疑都有值得我们继承的优良品德。为了让孩子永远记住他们,不妨发动家人写一些回忆亲人生平事迹的文章,做一个网页,或者自己印制成册,作为永久纪念。激励家人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在自己的事业上做出成绩来,为祖先争光,而不要做辱没祖先的事,这是对先祖恩情最好的回报。

中华民族的祭祀传统,早就超越了血缘的界限,凡是对民族做出重要贡献、造福万代的英雄,都受到后人的敬仰和祭祀。例如黄帝和炎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每年都有许许多多海外华人回国,与当地民众一起致祭。孙中山先生是近代革命的先驱,至今受到万民的敬仰和拜祭。此外,许多民族英雄,同样受到民众的爱戴,向他们致敬,是民众自我教育、净化灵魂的最好方式之一,应该提倡。

(责任编辑:李晋良)
用户评论

联系电话:0351-7170066

宗教信仰频道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