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首页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搜索
X
中华礼仪频道首页 婚嫁 丧葬 对联 祝寿 生日 礼仪

中华礼仪常礼举要之孝亲礼仪规范

时间:2012/8/7 10:17:00 来源: 中华礼仪网 浏览量: 653

任何人都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人的生命来自父母,在生命的成长过程中,每时每刻都得到父母的呵护,沐浴着双亲的恩泽。血浓于水,子女与父母之间的情感是其它任何关系都不

任何人都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人的生命来自父母,在生命的成长过程中,每时每刻都得到父母的呵护,沐浴着双亲的恩泽。血浓于水,子女与父母之间的情感是其它任何关系都不能比拟的。孝是人类最自然的情感,子女长大成人之后,理应用“孝行”来表达感恩之心。

一、孝是中华传统美德

孝的观念在我国源远流长,甲骨文中已经有“孝”字,象子女扶持老者之形,表示孩子照料 年老体衰的父母之意。

作为人类最核心的美德,孝被人们反复歌诵。周人在受到王室奖励、赏赐之后,往往要制作 青铜器,放在宗庙之中,并且在铭文中记载事情的始末。在青铜器铭文中,每每有“用孝用享” 一类的词语,可见作器者把获得奖赏看做是孝敬祖先的行为。下面来看《诗经》和其它文献中提 到的一些例子。

《小雅·楚茨》记述贵族的祭祀场景,屡屡提到“孝孙”和“孝祀”。当时的为政者都以“ 孝子”自居,以有孝行为荣。《小雅·六月》记述尹吉甫奉周宣王之命,北伐猃狁的史事。诗中有“张仲孝友”一句,张仲是人名,是参加庆贺尹吉甫得胜的宴会的客人之一,有“孝友”的美德,所以诗人赞颂之。对于天子来说,孝行是作为天下表率的美德,尤其重要。这在《诗经》中可以说是屡见不鲜。

《大雅·既醉》篇,是记述成王祭祀宗庙之后、与助祭的群臣饮酒的场面,诗人赞美君子有孝子,说:“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孝子的诚敬源源不竭,并且把这种德行推广到天下,长有善道。

《大雅·卷阿》说的是召康公对成王的告诫,诗人说“有冯有翼,有孝有德”,意思是说,天子有孝行,群臣有德性,这就是治理国家可以冯凭和辅翼的道。“岂弟君子,四方为则。”有这样优秀的君子,四方民众就会以他们为法则而加以仿效。

《大雅·雍》是成王禘祭文王的乐歌,诗人说到:“假哉皇考,绥予孝子。”诗中的“假”是“嘉”的借字,是美的意思。皇考指文王。“绥”是安定、保佑。此处的“孝子”是指成王。诗句的大意是说,美好的文王啊,一定会保佑孝子的基业。

周代的君王,以对先祖的虔诚之心,在宗庙祭祀,《小雅·天保》赞美君王能礼贤臣下、臣下也归美于君王,如此就可以基业永固,犹如天保神佑。诗人说:“吉蠲为饎,是用孝享;禴祠烝尝。”诗中的“吉”是善、好。“蠲”是洁净。“饎”是酒食。“享”是奉享、奉献。“禴祠烝尝”是四季祭祀的名称。诗句的大意是说,用好而洁净的食物做成祭祀的酒食,用来敬献给祖先,春天举行祠祭、夏天举行禴祭、秋天举行尝祭、冬天举行烝祭。

《大雅·下武》赞美武王能继承文王的遗志而成就之,诗人说:“永言孝思,孝思维则。”诗句的大意是说,永久流传的孝啊,这孝是子孙仿效的法则。

《大雅·文王有声》赞美武王能弘扬文王之声,完成文王未竟的事业。诗中说“遹追来孝”,是说追思王季勤孝的美德。王季是文王的父亲。王季的父亲是太王,就是《诗经》里称颂的“古公亶父”。周人曾经一度生活在戎狄之间,古公亶父带领周人迁徙到岐山,摆脱了戎狄之俗,营造宫室,建立了文明国家的制度,四方百姓多来归附,《史记》说他“积德行义,国人皆戴之”,因此,周人认为他们的王业,是从太王开始的。太王死后,王季奋发有为,《史记》说他“修古公遗道,笃于行义,诸侯顺之”。王季的勤孝,就是能努力地继承父亲的遗愿。

孝既是如此重要的美德,那么不孝就是大恶。武王克商之后,分封了许多诸侯,其中成王的叔叔康叔被封到卫,临行之前,周公对他做的一番训诫,记录在《尚书·康诰》中。周公说到“元恶大憝,矧惟不孝不友”,认为不孝父母、不友兄弟,就是“元恶”,是恶之元首,是罪之尤大者。

说到这里就可以明白,中国人自古认为“百善孝为先”,绝对不是未经深思熟虑、随口说说的虚言,而是我们民族道德观的重要表述。

二、孝与治国之道

在儒家思想中,孝具有普世性,《礼记》引曾子说:“夫孝,置之而塞乎天地,溥之而横乎四海,施诸后世而无朝夕,推而放诸东海而准,推而放诸西海而准,推而放诸南海而准,推而放诸北海而准。”是放诸四海而皆准的美德。

儒家将孝的价值进一步提升,使之上升到“道”的境界。孔子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孝经》)《论语》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把孝看做是道德之本,教育的起点。

儒家把是否有孝行,视为是否具备领导者资质的标准之一。《尚书·尧典》说,尧年老的时候,向下属征询可以接班的人选,四岳推荐舜,理由是舜的家庭环境很特殊:“瞽子,父顽,母嚚,象傲。”意思是说,舜是瞽者的儿子,继母非常顽固,继母带来的弟弟象也很傲慢。可是,舜依然小心伺奉,“克谐以孝”,用他的真诚的孝心来促成家庭的和谐,说明舜的人品非常敦厚,有超乎寻常的处事能力。由于舜有大孝的美德,尧最终让舜来接班,可见孝在当时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之高。所以孔子说“舜其大孝也与”(《中庸》)!《孟子》说:“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

周公逝世后,成王命令君陈接替周公的职务,要求他执行周公制订的法典。在《尚书·君陈》中,成王对君陈说:“惟尔令德孝恭。惟孝,友于兄弟,克施有政。”意思是说,你只要具备“孝”和“恭”的美德,因为只有孝敬父母、友于兄弟的人,才能成功地施行政令。由此可见,成王也把孝行列为考察臣下素质的重要内容。

身居领导地位的官员,如果没有孝行,影响更为恶劣,必须严加惩处。《礼记》说,凡是在宗庙中有不孝行为的,国君要“绌以爵”,就是要消减他的爵位。

世界要和谐,就一定要培养所有民众的爱心。而爱心的培养,莫过于从孝敬自己的父母开始。只要这一点确立了,就可以推及于天下人的父母。因此,儒家把孝作为治国之道来推行。《礼记》说:“立爱自亲始,教民睦也。”又把“ 父慈,子孝,兄良,弟弟,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等十条,看做是“人义”,就是每个人都应该做到的。为此,对于大众要“教之以孝弟睦友慈爱,明父子之义,长幼之序”。

三、孝行的要求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上时有不孝父母的人,《孟子》把不孝的行为归纳为五种情况:“惰其 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 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纵)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 五不孝也。”因为懒惰、赌博、酗酒、贪财、偏爱妻子而不能抚养父母,甚至因为纵情声色、好 勇斗狠而殃及父母,都是儒家反对的不孝的行为。

子女对于父母的孝心,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表现,体现了不同的层次。曾子说过,把膳食做得 香喷喷的,先端给父母享用,“非孝也,养也”,这不属于真正的“孝”,而只能算是“养”。 《论语》也谈到“养”的问题,子游向孔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 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意思是说,眼下人们所谓的孝,不过是在生活上供养老人 。可是如今养狗、养马的人都有。如果没有对父母的敬意,怎么能区别这两者呢?养父母,并不 难做到,用心去爱、去敬父母,这是不容易做到的。

那么,怎样才是孝行中的“敬”呢?至少可以归纳为如下的几种:

首先,随时听从父母的召唤。《礼记》说:“夫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所游必有常。 ”要离开父母外出,一定要事先把去向告诉父母。返回家中,则要先与父母见面,让他们放心。 出外玩耍,要有固定的场所,以便父母有事时寻找。《礼记》又说:“父命唿,唯而不诺,手执 业则投之,食在口则吐之,走而不趋。”“唯”和“诺”都是应答他人叫唤的声音,两者的区别 是,前者比较短促,回应的速度比较快,而后者是拉长了腔调的应答,回应的速度也比较慢。很 显然,前者的回应比较积极,后者比较怠惰。因此,孝顺的孩子对于父母的召唤,一定是“唯而 不诺”。不但如此,如果手上正拿着“业”,就是写着老师传授的学问的木版,一定要先放下; 如果正在吃东西,要先把食物吐出来;赶快到父母那里去,也许有急事,怠慢不得。如果内心没 有敬意,就不会有这样的表现。

其次,关心父母的起居和健康。《礼记》说:“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凊,昏定而晨省。 ”如果父母身体不适,孝顺的孩子一定非常焦虑,表现在行为上,就是《礼记》说的“父母有疾 ,冠者不栉,行不翔”,因为忧愁而无心修饰自己的容貌,走路也没有了舒展翔行的姿势。

第三,对父母要和颜悦色。《礼记》说:“ 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凡是深深敬爱父母的人,脸上必然会有和气、愉色、婉容。 而不会有厌烦之心,恼怒之色。

第四,不让父母为自己的行为担忧。儿女是父母的心头之肉,无论走到哪里,总是牵动着父母的心。做儿女的应该体谅父母,尽可能不让他们操心。《论语》说,有一位叫孟武伯的向孔子请教,怎样做才算是孝。孔子回答说:“父母唯其疾之忧。”意思是说,父母只为他的疾病担忧,也就是说,除了生病,没有可以让父母担忧的事。这只有深爱自己父母的孩子才懂得的道理。

仅仅做到以上几点还不是高层次的孝。高层次的孝,不仅要照顾好父母的生活,不让父母无谓的操心,还要为父母增光,不辱没父母的名声。《礼记》说:“善则称亲,过则称己。”有了善行就归功于父母,有了错误则要归咎于自己。《礼记》还说:“不辱其身,不羞其亲,可谓孝矣。”曾子是着名的孝子,他把孝行从家庭推衍到居处、事君、为官、交友、作战等所有方面:“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阵无勇, 非孝也。五者不遂,灾及于亲,敢不敬乎?”凡是做得不好,有辱于父母名声的,都属于不孝。换言之,只有真正的孝子,才懂得要做一个有益于国家和民族的人。这就使孝有了积极的社会意义。“君子之所谓孝也者,国人称愿,然曰:‘幸哉有子!’”君子眼中的孝,是要让乡亲们都说你好,并且赞叹说:“这家人有这样的孩子,真是有幸啊!”

四、终身之爱

孩子对于父母的挚爱之心,是终身不变的。孔子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 以礼。”(《论语》)这里的终身不变,不是指父母去世,而是说到自己去世,所以曾子说:“ 孝子之身终,终身也者,非终父母之身,终其身也。”(《礼记》)

那么,怎样培养子女的这种情感呢?儒家认为必须通过设立宗庙、定期祭祀的方式。没有一 定的形式,思想就无从寄托。我们今天,由于有一块墓地的存在,而那里埋藏着亲人的尸骨,而 全社会都有清明祭祖的制度,所以我们每到清明就会想到要去扫墓。如果没有墓地,没有扫墓的 习俗,我们很快就会淡忘自己的先祖。所以《礼记》说:“修宗庙,敬祀事,教民追孝也。”修 了宗庙,恭恭敬敬地祭祀,是为了表达永远孝敬父母的心情。

子女对于父母的敬爱之心,并不因为他们去世后冥然无知便有所衰减,《礼记》谈到孝子在 亲人刚刚去世时,披头散发,三天水浆不入口,哀毁无比,“夫悲哀在中,故形变于外也。痛疾 在心,故口不甘味,身不安美也。”第三天,亲人的尸体入敛了,每逢动尸举柩,子女恻怛、痛 疾,总是“哭踊无数”。将亲人的灵柩送往墓地的时候,“望望然,汲汲然,如有追而弗及也” ,落葬之后回到家里,“皇皇然,若有求而弗得也”。这些都是子女最为真切、挚诚的感情。

子女每逢祭祀,就会想起亲人的音容笑貌,想起他们对自己的养育之恩,因而祭祀就越发恭 敬。《礼记》说,孝子将要祭祀的时候,必定会以庄敬的心情来准备祭服、祭器、祭品,洒扫祭 祀的场所。到了祭祀之日,好像亲人就坐在面前,恰如能听到亲人的唿吸、叹息之声,所以恭恭 敬敬祝飨,不敢有丝毫的怠慢。孔子说:“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正是对这一场面的最生动 的描述。

子女对于父母的爱心,伴随自己的终生,只有当自己的生命结束了才会停止。《晋书》卷八 十七《王裒传》记载了一位对父母有终身之爱的故事。王裒少年时代就有操尚,以礼立身,他身 材伟岸,高八尺四寸,容貌峻毅,声音清亮,词气雅正,博学多能,是一位才貌双绝的君子。他 的父亲王仪,高亮雅直,曾经担任晋文帝的司马,后来被文帝无故杀害,王裒痛心疾首,为了表 示终身不臣服朝廷,他从此不再面向西而坐。之后在乡间隐居,以教授学生为生,朝廷多次请他 去做官,他都断然拒绝。他在父母的墓侧修了庐舍,在此居住,日日与父母为伴。每天早晚,他 都到幕前拜跪,就像父母还活着一样。由于他经常攀着墓边的柏树悲痛地号哭,树上沾满了涕泪 ,久而久之,这棵柏树居然枯死。

王裒的母亲生前怕听雷声。母亲死后,每逢打雷,王裒就会情不自禁地跑到墓前喊道:“母 亲别怕,裒儿在此!”及读《诗经·小雅》中有一篇《蓼莪》,诗人的父母不幸去世,因时时回 忆父母的养育之恩而哀痛不已。王裒读此诗,每当读到“哀哀父母,生我劬劳”两句时,总是再 三流泪,以致他的学生不敢再在他面前读这首诗。这个故事非常朴实、感人,足以让我们理解什 么是对父母的终身之爱。

五、《孝经》

《孝经》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之一,虽然文字不足两千,但影响非常深远。《孝经》的作者 ,《汉书·艺文志》说是“孔子为曾子陈孝道也”,是孔子为曾子讲述孝道的记录,但一般认为 是曾子所作。全书分为十八章:

第1章,《开宗明义章》,为全书纲领,提出“孝”是治理天下的至德要道,是德之本、教 之所由生者;要求人们“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以下各章均围绕此展 开。

第2~6章,分别为《天子章》、《诸侯章》、《卿大夫章》、《士章》和《庶人章》,论自 天子至庶人的“五等之孝”。认为提倡孝道要从天子开始做起,为万民树立表率。

第7~9章,分别为《三才章》、《孝治章》、《圣治章》,论述圣人的德教渊源于孝。

第10章,《纪孝行章》,记述孝子日常事亲的行为。

第11章,《五行章》论述墨、劓、刖、宫、大辟等五种刑罚的三千条罪名中,莫大于不孝。

第12~13章,《广要道章》、《广至德章》,申论首章“先王有至德要道”之义。

第14章,《广扬名章》,申论首章“君子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之义。

第15章,《谏诤章》,论君父有过失时,孝子当据理谏诤。

第16章,《应感章》,论为君父者,若能顺从谏诤、修身慎行,则可得应感之福。

第17章,《事君章》,论孝子的事君之道。

第18章,《丧亲章》,论孝子守父母之丧时的哀戚之情。

《孝经》要求天子在孝行上为天下人做榜样,影响很大。汉代帝王标榜以“孝”治理天下。 汉高祖以下的所有汉代天子,都在名号之前冠以“孝”字,如汉文帝称孝文帝、汉景帝称孝景帝、汉武帝称孝武帝。这种现象在后世也还时有所见。历代帝王十分重视《孝经》,或者请经师来为自己讲授,或者亲自为臣下讲授。从魏晋时期到清朝,亲自为《孝经》作注释的有九位,他们分别是:晋元帝:《孝经传》;晋武帝:《总明馆孝经讲义》;梁简文帝:《孝经义疏》五卷;晋孝明帝:《孝经义记》;梁武帝:《孝经义疏》十八卷;唐玄宗:《石台孝经注》;清顺治帝:《孝经注》;清雍正帝:《御纂孝经集注》等,这是历史上非常罕见的。其中最着名的是唐玄宗的《石台孝经注》,至今还保留在西安的碑林。

(责任编辑:李晋良)
用户评论

联系电话:0351-7170066

宗教信仰频道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