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首页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搜索
X
中华礼仪频道首页 婚嫁 丧葬 对联 祝寿 生日 礼仪

中华礼仪常礼举要之尊老礼仪规范

时间:2012/8/7 10:26:00 来源: 中华礼仪网 浏览量: 645

老年人体衰力微,逐渐失去从事职业活动的体能,甚至独立生活的能力,需要社会、家庭供养,以及他人的照料,在某种意义上成了社会的负担。民族学的材料表明,古代某些国家的民

老年人体衰力微,逐渐失去从事职业活动的体能,甚至独立生活的能力,需要社会、家庭供养,以及他人的照料,在某种意义上成了社会的负担。民族学的材料表明,古代某些国家的民族为了减轻经济压力,不惜遗弃老人。也有的民族将临死的老人扔到野外,说是为了避免晦气。而在中国人看来,老人已经完成了对家庭和社会的贡献,他们理应受到人们的尊重和关怀。自古以来,尊老就是我们的基本国策之一。对老年人尊礼有加,让他们颐养天年,是儒家思想的重要体现,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一、养老与治国之道

儒家倡导仁爱,所以要求人们孝敬父母。儒家的仁爱不是狭隘的私亲之爱,而是具有普世性 的人类之爱,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把天下人的父母当作自己的父母来爱,这是实现大同世 界的重要步骤之一。

在儒家看来,历史上的圣贤之君,都能善待老人,所以能得人心。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 者失天下。《孟子》上说,商朝末期,孤竹国的世子伯夷为了远离纣王的暴政,移居到北海之滨 。后来听说周文王以道德立国,正在迅速兴起,就说:“为什么不到文王那里去呢!听说他善待 老人。”姜太公曾经是纣王的臣下,因为纣王无道,所以避居在东海之滨,听说周文王正在兴起 ,就说:“为什么不到文王那里去呢!听说他善待老人。”伯夷和姜太公,是天下最有声望的老 者,他们归了文王,就等于天下的父亲都归往了文王。天下的父亲都归了文王,他们的儿子还会到哪里去呢? 可见,孟子把文王尊重老人看做是征服天下人心的重要原因之一。

儒家叙述的上古历史,都是把尊老作为基本国策的,相传虞、夏、商、周四朝都有养老之礼。《礼记》说,养老的礼仪,有虞氏用燕礼,夏后氏用飨礼,殷人用食礼,周人则参酌而兼用之。年满五十岁的在本乡举行养老礼,满六十岁的在国都举行养老礼,满七十岁的在大学举行养老礼,从天子到诸侯,都是如此。

尊敬老人的风气,一定要从天子做起,这样才能带动天下的万民。《大学》说:“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这里的“上”是指天子;“老老”,前一个“老”是动词,后一个“老”是名词。“老老”就是用敬重老人的方法来礼遇老人。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天子能做到“老老”,民间就能普遍“兴孝”。《礼记》还说:“年之贵乎天下,久矣,次乎事亲也。”年齿贵于天下,仅次于父母双亲。《礼记》又说:“先王之所以治天下者五:贵有德,贵贵,贵老,敬长,慈幼。此五者,先王之所以定天下也。”这里提到的五条治国方针中,就有贵老和敬长两条。《礼记》进一步解释说:“贵老,为其近于亲也。敬长,为其近于兄也。”意思是说,老人和自己的亲人差不多,比自己年长的人和自己的兄长差不多,所以,对他们要贵之、敬之。

《礼记》中有一篇《王制》,是儒家构拟的上古时代圣贤之君的典制。《王制》说,天子要定期巡狩天下四方,了解民情,“东巡狩至于岱宗,问百年者就见之”,到达岱宗(泰山)巡狩时,要询问当地有没有百岁老人的情况,而且不是招他们前来叩见,而是要“就见之“,就是天子亲自登门看望。类似的记载也见于《礼记》:“天子巡狩,诸侯待于境,天子先见百年者。”天子外出巡狩,诸侯要在边境等候,而天子到达国境之后,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看望当地的百岁老人,而不是诸侯。

二、在朝序爵,在野序齿

古人重视社会秩序,人员进出的先后、席次的尊卑等都有一定之规。古人集会的场合,大别之有两类,一类是“在朝”,就是在朝廷或者政府机构;另一类是“在野”,就是在民间。这两种场合性质不同,建立秩序的原则也不同,简单地说,就是“在朝序爵,在野序齿”。

民众之间,彼此没有隶属关系,建立秩序的原则就是“序齿”,就是按照年齿的长幼为序。《王制》说,各乡要组织民众“习乡上齿”,“乡”是指乡饮酒礼;“上”同“尚”,是崇尚的意思。“习乡上齿”,就是让民众学习乡饮酒礼中以年齿为尊的仪节。乡饮酒礼是乡人的聚饮,席次的安排依长幼之序,所以有“正齿位”的仪节,年齿越长者位越尊,依次向下递降。《礼记》说:“居乡以齿,而老穷不遗,强不犯弱,众不暴寡。”乡居要“以齿”为序,即是是老穷寡弱,也不能摒弃。这样做,是为了把尊长敬老的风气推广到每一个角落。直到今天,我国民间宴请都还保留着让年龄最长者坐在最尊的席位。如果有两位年龄相仿,则一定要问清楚彼此的出生年月,不敢贸然去坐尊位,以免因为失礼而贻笑大方。

朝廷是国家行政机构,有上下级之间的隶属关系,因此一定要“序爵”,就是按照爵位的高低建立秩序。如果有些官员爵位相同,那么席次的安排则要根据“朝廷同爵则尚齿”的原则为序。由此可见,古代尊老的风气是非常普遍的。

三、优礼老人的措施

老人身体逐年衰弱,需要受到不同的照顾。《王制》说,人到了五十岁,人的机能就开始衰老;到了六十岁,没有肉就觉得吃不饱;到了七十岁,不穿丝帛身上就不暖和;到了八十岁,不靠别人的体温就睡不暖和;到了九十岁,即使靠了他人的体温也不觉得暖和了。为此,根据不同的年龄段,要给予相应的优礼:在饮食方面,五十岁的人要“异粻”,“粻”是粮食。五十岁开始衰老,粮食不能再与少壮之人相同了,要为他提供比较容易消化的食物。六十岁转向老境,可以“宿肉”,隔一宿吃一次肉,就是两天吃一次肉。七十岁的人,要“贰膳”,除了吃肉之外,还要再加一道美膳。八十岁的人,要“常珍”,就是经常吃珍奇饮食。九十岁的人饮食无时,可以“饮食不离寝”,居室内备有各种膳食,以备不时之需;此外还要“膳饮从于游”,不管他到哪里,美善之膳、水浆之饮,都为他随身准备着。

在朝廷的待遇方面,古代大夫七十岁要“致事”,就是将自己执掌的事务致还于国君,告老还乡,相当于今天的“退休”。人到了七十岁,耳不聪、目不明,所以应该让位于年轻的贤者。此时国君一定会感谢他一生为国家事务而辛劳。如果国君觉得他德行很高,身体也还可以,就再挽留他工作数年,但是一定要赐给“几”和“杖”,以便他坐累了可以凭依,出行时可以有所扶持。如果满了八十岁,就可以不上朝,国君有事请教,要亲自到他的居室去。对满了九十岁的老人,如果天子有所请教,不但要亲自到他的居室去,而且要带去珍膳食品。在承担社会责任等方面,五十岁就可以不服力役,六十岁不服兵役,七十岁不再参与应酬宾客的活动,八十岁连一般的丧礼都可以不参加。

四、历代的尊老举措

对老人的尊敬,除了平时的优礼之外,帝王往往还有意发挥他们的影响力,或者给以特殊的恩赐,下面来看一些例证。

汉高祖二年二月下诏,凡是年龄在五十以上的民众,如果在道德上有修行,能够带领大家向善的,可以让他担任“三老”的职务,每乡一人。再从乡三老中选择一人担任县一级的“三老”,与县令丞尉“以事相教”,实际上是提供咨询。担任三老者可以享受免除徭役等待遇,此外,每年十月还赐给酒肉。

汉文帝元年三月下诏说,老者非帛不煖,非肉不饱,为此,凡是年龄在八十岁以上者,赐米每人每月一石,肉二十斤,酒五斗。凡是九十岁以上者,加赐帛每人一匹,絮三斤。

汉武帝元狩元年夏四月下诏说,政府为了嘉奖孝弟、力田之人,同时表示哀怜匮于衣食的老眊孤独鳏寡者,派遣谒者巡行天下,赐帛:县三老、孝者每人五匹;乡三老、弟者、力田每人三匹。九十岁以上以及鳏寡孤独者,每人帛二匹,絮三斤;八十岁以上者,每人米三石。

贞观三年四月戊戌,唐太宗赐孝义之家粟五斛,八十岁以上者二石,九十岁以上者三石,百岁者另赐绢二疋。

贞观六年五月,唐太宗宴请长安父老。九月,太宗到庆善宫,赐予故老帛。十一年正月,在玄武门宴请长安父老,赐予谷帛。三月在洛阳宫干元殿宴请父老,赐予粟帛。

明洪武十九年下诏,凡是年满八十、九十岁,邻里称其善者,将其自然状况及其表现具状上奏。凡是贫无产业、年龄在八十岁以上者,每月给米五斗,肉五斤,酒三斗。九十岁以上者,每年另加帛一匹,絮五斤。至于田产,但仅能自赡者,所给酒肉絮帛,也按照这一标准办理。

清干隆年间,曾经两次举行“千叟宴”,以示尊老。干隆四十九年十二月甲辰下诏,凡是官民年龄在九十岁以上者,均可参加明年举行的千叟宴,并且许其子孙一人往返扶掖。大臣年逾七十岁者,如果身体欠佳,步履稍艰,也准许其子孙一人往返扶掖。次年春正月辛亥朔,是干隆在位五十年,正月丙辰,举行千叟宴礼,在干清宫宴清亲王以下三千人,并且按照等差进行赏赐。这是第一次千叟宴。干隆六十年冬十月,干隆拟退位,由嘉庆皇帝接位。为了庆祝,决定明年正月初吉,再次举行千叟宴。嘉庆元年正月,在宁寿宫举行千叟宴,干隆以太上皇的身份莅临盛会。凡是九十岁以上者,均被安排在皇帝附近,并赐以卮酒。

类似的举动相当之多,限于篇幅,不能一一列举。

五、让尊老的传统发扬光大

从以上介绍可知,尊老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自古以来,我们的尊老就不是一句口号,而 是有具体的制度,以及各种额外的优礼,这在全世界都是不多见的。

近几十年来,我们的这一优良传统不断受到破坏,对体衰多病的老年人的困难视而不见,公 共汽车上青年人不愿给老人让座的现象,大家都已经见怪不怪,遑论其它。老年人没有得道应有 的重视。许多单位对退休老职工的关怀,不过是在重阳节那天带他们出去玩一天,或者在过年时 发一些慰问金,其它时间则很少过问。在国民道德水准的如此滑坡的同时,由于长年推行计划生 育的政策,一对夫妇要供养四个老人的现象正在凸现,我国老年人口的比例逐年上升,即将成为 老龄化社会。如何改善老年人的境遇,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问题。

有人主张学习西方,把老人都送到养老院去,不要再让子女背这个包袱。这是不现实的,也 是不应该的。因为我国经济还处在发展之中,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之内,国家很难建造数量如此 庞大的老年公寓。此外,即使政府能够解决老年公寓的问题,将所有老年人都安排在公寓中,那 也不符合我国的传统,因为老年人并非只要求物质生活,他们还需要儿女亲情,喜欢过三代同堂 的团聚生活。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政府和全社会的努力。我们认为,了解我们自古以来的尊 老传统,认识这一传统的人文内涵,借鉴其中某些合理的做法,对于提升大众的素质,营造关爱 老年人的社会氛围,都会有益处。

(责任编辑:李晋良)
用户评论

联系电话:0351-7170066

宗教信仰频道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