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首页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搜索
X
中华礼仪频道首页 婚嫁 丧葬 对联 祝寿 生日 礼仪

中华礼仪常礼举要之射礼礼仪规范

时间:2012/8/7 10:54:00 来源: 中华礼仪网 浏览量: 434

我国的弓箭史源远流长,相传黄帝发明弓箭,夏代有羿射十日的传说。春秋时期,诸侯纷争,弓箭愈益成为战争中不可或缺的角色。意味深长的是,正是在这崇尚武力的时代,儒家却将

我国的弓箭史源远流长,相传黄帝发明弓箭,夏代有羿射十日的传说。春秋时期,诸侯纷争,弓箭愈益成为战争中不可或缺的角色。意味深长的是,正是在这崇尚武力的时代,儒家却将弓箭变成礼乐教化之具,引导社会走向平和。这就是射礼。

一、乡射礼梗概

乡射礼是每年春秋各州为教民礼让、敦化民俗而举行的活动,地点是在州的学校“序”。行 乡射礼之前,先行乡饮酒礼。主持乡射礼的是宾,而不是地方行政长官。宾是尚未获得官爵、但 德行卓着的处士,由宾来担任射礼的主角,是为了提倡尊贤的风气。人选一经确定,州长要亲自 登门约请。行礼之日,州长还要在序门之外迎宾。

在堂的地上画两个空心的“十”字,这是比射时射位的记号。箭靶称为“侯”,设在堂正南 方三十丈远的地方,侯的左前方有一曲圆形的皮制小屏,是报靶者的藏身之处,称为“乏”。一 切准备完毕后,宾宣布射礼开始。

乡射礼的核心活动是三番射。“番”是次、轮的意思,三番射就是两对射手之间的三轮比射 。司射从州学中挑选六名德才兼备的学生,将射艺相近者两两配合为一组,一共三组,分别称为 上耦、次耦、下耦,是所谓“三耦”,每耦有上射、下射各一名。每番比射,射手各发射四支箭。

第一番射 第一番射侧重于射的教练。司射在堂上作射仪的示范:提示步式、目光、弓矢的 执法等要领,然后开弓,将四支箭全部射完。于是,上耦的两位射手上堂,按照司射的要求在射 位站好,目光盯住靶心,等司马和司射发令后开始射击,射出一箭后,再从腰间抽出一支箭搭在 弦上,然后由下射射。如此轮流更替,直到将各自的四支箭射完。报靶者扬声向堂上报告射中的 结果。第一番射是习射,所以不管射中与否,都不计成绩。

第二番射 第二番射是正式比赛,要分出胜负。除三耦之外,主人、宾、大夫和众宾也参与 进来了,并且与他人一一配合为耦。首先由三耦比射。上耦的两位射手相互拱手行礼后上堂,象 第一番射时那样轮流开弓射箭。如果射中箭靶,负责计算成绩的有司,就抽出一支筭筹丢在地上 。上射的筭筹丢在右边,下射的筭筹丢在左边。如此这般,三耦全部射毕。

接着是由宾与主人配合成的耦、大夫与士配合成的耦、众宾之耦先后上堂比射。比射的程序 以及计算中靶次数的方法,与先前一样。射毕,有司统计左右射的筭筹数量,先数右面那一堆筭 筹,以两根筭筹为一“纯”,右手一纯一纯地数到左手上;取满十纯则作一堆,纵向放在盛筹器 的西侧;再取满十纯时,就另作一堆放置。剩下的筹,如果是双数,就按“纯”为单位,横向放 在十纯一堆的西侧;如果是单数,则要把零单的筹竖向放在“纯”的西侧,使总数一目了然。然 后数左获的筭筹。释筹者拿着胜方净胜的筭筹向宾报告比赛结果。如果是右获一方胜,就说:“ 右方胜了左方。”如果是左获一方胜,就“左方胜了右方”。净胜数如果是双数,要以“纯”为 单位报告;如果有单数,则在纯数之后再报单数。如果左、右获筭筹的数量相等,就从双方的筭 筹中各取出一支报告宾,说:“左、右方筭筹的数量相等。”

于是,胜方射手脱去左袖,戴上扳指,套上护臂,手执拉紧弦的弓,表示能射。负方射手穿 上左衣袖,脱下扳指和护臂,将弓弦松开,表示失败。各耦射手先后上堂,负方射手站着将罚酒 喝完,再向胜方射手拱手行礼。第二番射至此完成。

第三番射 第三番射的过程与二番射基本相同,只是比射时有音乐伴奏。乐工演奏《诗经· 召南》中的《驺虞》,乐曲的节拍,演奏得均匀如一。司射在堂下宣布:“不按鼓的节奏射箭的 ,不得计数!”三番射与二番射的程序相同,先由三耦比射,然后是宾、主人、大夫和众宾顺序 比射。凡是应着鼓的节拍而射中靶心者,有司就抽出一支筭筹扔到地上,最后将比赛的结果禀告 宾:胜方赢若干筹,或者是双方射平。三耦、宾、主人、大夫、众宾顺序上堂,负方射手喝罚酒 。三番射至此结束。

旅酬 旅酬是射礼的余兴节目,程序与乡饮酒礼的旅酬基本相同,从身份高的人开始,依次 向下进酬酒,先由宾酬主人,大夫酬众宾之长,直到将在堂上就坐的所有宾客都进过酬酒。最后 二位受酬者站在西阶上,依尊卑之序向堂下的各位众宾酬酒,直到全部轮遍。其间,堂上堂下的 音乐或间或合,歌奏不已,尽欢而止。

宾起身告辞,走到西阶时,乐工奏《陔》的乐曲。宾出大门,众宾也都随之出门,主人在门 外以再拜之礼相送。次日,宾到主人家拜谢,随后,主人到宾家拜谢。

二、礼乐之射

上古社会素朴无华,射事属于男子。男孩出生之初,父母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用弓箭射天 地和四方,希冀他将来成为一名志在天地四方的男子汉。

高超的射艺,原本是勇力与技巧相结合的技艺。《左传》成公十六年记载,潘党与养由基将 七副盔甲叠在一起,居然能一箭射穿。古代的箭靶一般用兽皮制作,故简称“皮”。以较量射中 、射穿为目的的比赛,称为“主皮之射”。孔子对这种将人们的注意力引向力量的比赛很不以为 然,认为违背了“古之道”,《论语》说:“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认为能否射 中“皮”,仅取决于射手的体能。

养由基能百步穿杨,孟子说,“其至,尔力也;其中,非尔力也”,能射出百步之远,是勇 力过人的表现;而能射穿百步之外的杨树叶,就不仅仅是勇力所能达到的了,还必须有技巧。

乡射礼所注重的,是射手的德行和修养,《射义》说这是一种“饰之以礼乐”、寓教于射的 活动,与军事训练有本质区别。

《射义》说,要想射中目标,必须“内志正,外体直”。儒家礼乐思想的主旨,是强调用乐 来引导心志的中正、用礼来规范形体的正直。儒家巧妙地抓住了射与礼乐的结合点,在保留比射 的形式的同时,重塑了射礼的灵魂。射手的一步一式都必须体现礼乐之道,“进退周还必中礼” 。四肢发达、勇力无比而不知礼义者,在射礼中将无所措手足。

乡射礼的第一番射,不计成绩,只要求容体合于礼。第二番射属于正式比射,射中箭靶才能 计算成绩。第三番射,射手不仅要容体合于礼,而且要按照乐节发射,射姿与乐节相配合。乡射 礼注重的是“和”与“容”。汉儒马融将“和”解释为“志体和”,就是心志与体态相和。“和 容”射礼的最高境界,是射手深层修养的外现。

三、反省之射

儒家将往昔的田猎之射,提升为富有哲理的普遍之道,内涵十分丰富,其主题之一,就是把 射礼作为正心修身、反躬自省的一种方式。

《射义》说:“射之为言者绎也,或曰舍也。绎者,各绎己之志也。故心平体正,持弓矢审 固;持弓矢审固,则射中矣。”意思是说,所谓射,是寻绎的意思。射者身份各不相同,但都应 在射礼的过程中寻绎自己的志向。只有心气平和,体态正直,紧握弓箭,瞄准目标,才有可能射 中。《射义》还提出,无论是做父亲的、做儿子的,还是做人君、人臣的,都要把箭靶作为自己的道德标准来射。尽管同用一个箭靶,但各人所要命中的道德目标却各不相同。射鹄的过程,就是反复内省、存养、进取的过程。因此,孔子说:“发而不失正鹄者,其唯贤者乎!”

儒家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第一位的。人生不会一帆风顺,如何面对失败,培养起百折不回的毅力,从失败走向成功,可以从射礼中得到体悟。《射义》说:“射求正诸己,己正然后发,发而不中,则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射箭的成败,关键在于能否调整好自己的体态和心志。发而不中,根本原因在于自身,不要怨天尤人,尤其不要埋怨射中者,而是要“反而求诸己”,反躬自问。

四、君子之射

人在社会中生存,就必然会与他人之间出现竞争,如果没有健康的竞争心态,就很容易引发恶斗、影响社会安定。如何处理这类问题,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

孔子认为,人只要注重提升精神境界,自然就会淡泊名利,平心静气地对待竞争。他说:“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论语·八佾》)意思是说,君子以修身进德为本,所以不妄与别人争高低。如果一定要说有所争,那就是比射了。比射要分胜负,输了要当众饮罚酒,所以君子在比赛中要力争胜利,但在比赛时,却是处处与对手揖让而升,降阶同饮,这就是君子之争。

所谓“揖让而升”,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指与合耦的射手上堂比射时的一连串礼节。例如,第一番射开始时,上耦的两位射手拱手谦让后,从庭西并排往东走,上射在左侧,下射在右侧;走到正对着西阶的地方,两人拱手谦让,然后北行;到西阶下,彼此再次拱手谦让。于是,上射先登阶,走到第三级台阶上时,下射才走上第一级台阶,两人之间要空一级台阶。上射走到堂上后,要略向左侧站立,以便为下射让出登堂的地方,并在此等待;下射登堂后,上射面朝东向他拱首行礼,然后并排向东走去。当两人都走到正对着射位符号的地方时,面朝北行拱手礼,然后北行;走到射位符号前时,再次面朝北行拱手礼。司射在合耦时,充分考虑到了他们的水平,每一耦的上射与下射,水平都比较接近,竞争必然比较激烈,二者之间必有胜负。但是,射礼要求射手每一个仪节都彼此敬让,每一番射都是如此。以此来培养竞争者的修养。

二是指耦与耦相遇时的礼节。比赛的胜负,是以三耦的上射为一组、下射为另一组来计算的,因此,除了自己的一耦中有对手外,其它两耦中也有自己的对手。在射礼中,耦与耦相遇,也有详密的礼仪,以示尊敬。例如,上耦射毕,并排下堂,上射在左侧。此时,中耦已开始上堂,在西阶前与上耦交错,对方都在各自的左侧,此时彼此拱手致意。再如,在取箭的途中,上耦取箭完毕离开时,与正在走往箭架的中耦相遇,对方都在各自的左侧,此时双方拱手致意。又如,饮罚酒时,负方射手下堂时,在西阶之前与接着上堂饮酒的下一耦射手交错而过,对方都在各自的左侧,此时彼此拱手行礼。可见,尽管射礼是一种计算胜负的礼仪,竞争激烈,但颇有些“友谊第一”的意思。

儒家的这一思想,在东亚文化圈中有着重要影响,就我们今日所见,日本、朝鲜的相扑、跆拳道等传统竞赛项目,在比赛之前,双方都要作揖或者鞠躬等,互致敬意,比赛结束时也是如此,正是古代射礼君子之争的遗风。

五、射手的品格

孔子与弟子在矍相之地的园圃中举行射礼,观众层层密密,如同围墙一样。孔子派子路手执弓矢,邀请围观者入内参加射礼,说:“除了败军之将,对国家灭亡负有责任的大夫,以及为了贪财而做别人干儿子的人不得入场,其余的人都可以入内。”于是,大约有一半的人惭愧地自动离去了。比赛结束,行将旅酬,孔子又让公罔裘和序点两人,举着酒觯对大家说话。公罔裘说:“从少年到壮年都有孝悌之行,到了六七十岁依然好礼,不从流俗,修身以尽天年,请这样的人到宾位就座。”于是又走了一半人。接着,序点说:“好学不倦,好礼不变,到了八九十岁甚至一百岁依然言行合于道,请这样的人到宾位就座。”刚才留下的人听了这话几乎走光了。

可见,孔子赋予了射礼太多的内涵,只有有德行者,才配参加射礼;那些在国难当头贪生怕死,或者为了贪图财产而舍弃家庭的人,没有资格与乡人序齿,参与射礼。射礼中的宾,更是作为道德形象要求人们取法的,只有德行超群者,才有资格担任。这对于提倡正气,形成公众舆论,警世导民,具有重要意义。

(责任编辑:李晋良)
用户评论

联系电话:0351-7170066

宗教信仰频道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