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首页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搜索
X
文学典籍频道首页 诗歌词曲 文章骈赋 章回小说 文海拾遗 研究发现 阅读提示

赋的历史发展 三

时间:2013/6/28 10:33:00 来源: 文化的天空http://blog.sina 浏览量: 774

三 人们往往根据汉大赋所表现的内容而把它称为宫廷文学,并以此断言这种文学形式已经丧失了生命力和存在价值。汉大赋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是相当广阔的,并不只限于宫廷之一隅。汉大


  人们往往根据汉大赋所表现的内容而把它称为宫廷文学,并以此断言这种文学形式已经丧失了生命力和存在价值。汉大赋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是相当广阔的,并不只限于宫廷之一隅。汉大赋的众多名篇的确是以皇帝为中心展开描写的。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政权,但时间太短了,只有汉的封建政权才是比较稳定和巩固的。皇权也只有在此时才真正达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歌颂皇权是文学处于初期发展阶段所不可避免的。汉大赋作家以他们独特的方式对社会生活做了多方面的表现,其中包括政治的、经济的、军事的、文化的、民族关系的各个领域。由此看来,只因为汉大赋描写了帝王这个中心,就冠以宫廷文学,显然是不合适的。
  凡是历史上出现的文学样式,都是不能死亡的。但它会随着时代的变化,同新的文学样式相结合,在新的文学样式中获得新生。文学的形式和内容是辩证的统一。当某一形式无法承载内容时,内容将会冲破形式的僵硬外壳,寻找新的表现形式。而新形式的诞生,一定会吸收原有形式中的合理要素。文学的发展具有一种融合和渗透的鲜明特征。汉代社会中经王莽之乱,到了东汉末年,开始走下坡路。西汉帝国那种繁荣昌盛的局面已经无影无踪,随之而来的是社会的剧烈动荡。朝代的更替、国家的分裂、战争的苦难,震撼着作家们的心灵。汉大赋那种表现太平盛世的宏篇巨制的体制,开始失去了它昔日的光辉。如果将个人的哀愁也采用汉大赋这样宏丽的体制来加以表现,就如同让一个婴儿穿着大人衣服一样滑稽和不谐调。时代的巨变必然推动赋的体制上的变化。作家们开始寻找新的表现形式。大约从东汉末年开始,汉大赋开始了三个方向的演化:
  汉大赋第一个演化方向是诗化。这就是抒情小赋的出现,它们以赋为名,但诗的特点非常明显,有的作品几乎就是用赋的手法写的诗。东汉末年张衡的《归田赋》,蔡邕的《述行赋》,赵壹的《刺世疾邪赋》、《穷鸟赋》,是最早的代表。但真正推动抒情小赋蓬勃发展的是三国魏的“三曹”和“建安七子”。鲁迅先生说:“总括起来,我们可以说汉末魏初的文章是清峻通脱。在曹操本身,也是一个改造文章的祖师,可惜他的文章传的很少,他胆子很大,文章从通脱得力不少,做文章时没有顾忌,想写的便写出来。”“改造文章”,赋应是其中之一。所谓“改造”,就是不受原来形式的束缚,使它“通脱”起来,自由地抒发个人的幽怨和哀愁,这就是清峻风格形成之原因所在。曹植、王粲把抒情小赋的写作推向了高潮。《洛神赋》、《登楼赋》则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建安作家还写了大量咏物小赋,名贵物品,稀世珠宝、珍奇动物、奇花异木都是作家咏叹的对象。在这方面作家们充分发挥赋的铺陈特点,对事物进行多方面的描绘,以求给各种“物”做一个文学档案。祢衡的《鹦鹉赋》把咏物和抒发自己内心的不平相结合,使抒情小赋借物起兴,诗化的倾向日趋鲜明。一大批优秀的抒情小赋相继出现。晋潘岳的《秋兴赋》、陶渊明的《闲情赋》以及南朝鲍照的《芜城赋》,谢惠连的《雪赋》,谢庄的《月赋》,江淹的《恨赋》、《别赋》等都是优秀的代表作,写景状物,抒情言志,生动鲜明,舒卷自如。当然诗化的抒情小赋,并没有完全取代也不可能取代大赋的写作。西晋左思的《三都赋》、梁庾信的《哀江南赋》,都沿袭汉大赋的体制,前者状物,后者言情,都不失为优秀的作品。
  赋演化的第二个方向是律化。诗化和律化差不多是同时进行的。南朝时期律化已经初露端倪。鲍照的抒情小赋已经有了律化的倾向。初唐王勃的《寒梧栖凤赋》已限“孤、清、夜、月”四韵。从此开始了律赋的繁荣期。明徐师曾的《文体明辨序说》这样叙述律赋的发展变化:“三国两晋以及六朝,再变而为俳,唐人又再变而为律,……至于律赋,其变愈下,始于沈约的四声八病之构,中于徐、庾隔句作对之陋,终于隋、唐、宋取士限韵之制。但以音律谐协、对偶精切为工,而情与辞皆置弗论。”从律赋发展过程看,它是在三国以后开始的骈偶化基础上,更进一步的强调音律的谐协。隋、唐、宋三代把律赋作为科举考试的科目之一,限韵做赋。自从开元二年(714)试《旗赋》限“风、日、云、舒、军、容、清、肃”八韵以后,这种应制赋都限八韵。创作律赋和个人的仕进连在一起,又一次吸引了大批知识分子为此而呕心沥血。唐代的律赋写作达到了高峰,伟大诗人李白写了《明堂赋》,杜甫写了三篇《大礼赋》(《朝献太清宫赋》、《朝享太庙赋》和《有事于南郊赋》),李程、王起、贾餗、蒋防等人则是律赋的代表作家。律赋注意音节的和谐响亮是可取的,而忽略了“辞”的灵活运用和情的自由抒发,这是它的弱点。为了了解赋发展的这一侧面,我们也在本书中收入了少量有代表性的律赋并加以评介。
  赋的第三个演化方向是散文化,这就是唐宋以来文赋的出现。律赋作家耗费的精力太多了,这同汉代文人受“独尊儒术”的影响,为了仕进而拼命训释经典,“几死灯下”的情景相差无几。一些有才能的作家开始寻找比汉大赋更为散文化的新形式。唐宋两代曾经有过三次重要的文学运动,即韩愈、柳宗元领导的古文运动,白居易领导的新乐府运动,欧阳修领导的诗文革新运动。这些文学运动革新的领域不尽相同,但它们都共同反对绮靡浮艳的文风。这股强劲之风吹进文坛,不能不震动赋的创作。它要求赋从“应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并摆脱限韵的僵硬模式。韩愈的《进学解》,轻松自如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柳宗元的《牛赋》、《瓶赋》等小赋寓意深刻;杜牧的《阿房宫赋》深沉地感叹历史的盛衰,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赤壁赋》则成为文赋的扛鼎之作。文赋的繁荣,说明汉大赋体制的新生。赋没有死亡,元明清各代均有一些好的文赋问世。我们甚至可以把当代著名作家杨朔的《茶花赋》和峻青的《秋色赋》,看成是唐宋以来兴起的文赋的自然延续。赋这只文学领域中的凤凰,终于经过火中的涅槃,而更加多姿多彩。 (责任编辑:史林娜)
用户评论

联系电话:0351-7170066

宗教信仰频道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