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首页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搜索
X
文学典籍频道首页 诗歌词曲 文章骈赋 章回小说 文海拾遗 研究发现 阅读提示

我对《荀子·賦》解读

时间:2013/6/28 11:19:00 来源: 竹室虚白 浏览量: 830

我对《荀子賦》解读东周时列国朝聘,宾主多赋诗言志。赋是一种声调,与歌不同,与诵相似,所谓不歌而诵谓之赋,就是不用音乐,随口朗诵几句古诗,表达自己的意旨。东周列国间

我对《荀子·賦》解读东周时列国朝聘,宾主多赋诗言志。赋是一种声调,与歌不同,与诵相似,所谓“不歌而诵谓之赋”,就是不用音乐,随口朗诵几句古诗,表达自己的意旨。东周列国间有时用廋辞(廋音搜sōu 谜语)来测验对方君臣的智力,战国时有所谓隐书,记载各种谜语,不读隐书,就会答不上廋辞。荀子用赋的声调写廋辞,作《礼》《智》《云》、《蚕》、《针》五赋。对《礼》《智》抽象的精神产物进行了形象化的描写。对《云》《蚕》《针》具体的事物进行了逼真的摹写。形式上采用了主客问答的方式,句式以四言为主,杂以五七言或多言。善用排比,韵散间出,在手法上,则铺陈回环,绘声绘色,这些都是后来的汉赋作者全面继承并发展的大赋特点。五篇赋全以隐语写成,说明与东周廋辞有直接关系。 《礼》《智》两赋中,以隐语形式,说明了礼、智的重要性,从而表达了儒家礼教思想的至高无上,起到了教化作用。“非日非月,为天下明。”把“礼”提到了和太阳月亮一样光明的高度。“生者以寿,死者以葬”连生死都离不开礼,说明“礼”普遍性和重要性。“城郭以固,三军以强。粹而王,驳而伯,无一焉而亡。”神化地说明君主以礼为核心的治国准则。在回答中又以“君子”“小人”“禽兽”“雅似”对比,进一步强调了礼的重要性。以匹夫隆礼为圣人,诸侯隆礼得天下作为结尾,强调了“礼”的神圣。

  

孔子提出:“仁、义、礼”,孟子在“仁、义、礼”的基础上又加了“智”,称为“仁义礼智”四端。后来董仲舒又在四端的基础上加了“信”称为“五常”。是儒家行为的准则。智是在礼义规范下的行为选择。荀子在《赋·智》中以汤武和桀纣作比较指出贤君用智,成就功业,昏君用智淫乱天下的道理。智本身是涽涽淑淑的,君子用以修德而使社会清明,盗跖用于盗窃而使社会昏乱。是皇皇穆穆,是辉煌而静穆的,大智如天,小智无形。可以行礼义以正身,建功业以成就。智可以禁止暴行,智也可以走出困境。士族阶层依靠它可以避免动乱得到安宁。智用在光明的大道就平安,用在狭隘的邪路上就危险;智对于修洁者是亲近的,对于肮脏者是污染昏乱的。君子的智是明智,明智是“用筹策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明智就是效法禹舜做明君圣贤。明智就是非常得当的行为举止。智是血气的精髓,意志的精英,智就是礼义指导下的行为选择,选择正确就叫英明,士族英明就安宁,君主治理天下英明就太平。完美无瑕疵的英明就是君子的智慧。

关于《云》在事物的逼真临摹中,有一种气势磅礴的内涵,很像是一种伟大的思想。这种思想高瞻远瞩,方圆有序。大到充盈天地,小到无孔不入。飘渺中是否甚远,又好像一团团绕着在你身边。离开这种思想,天下就举步维艰。“德厚而不捐,五采备而成文,”这不就是一种治世之法吗?“天下失之则灭,得之则存。”这不就是荀子认为的法后王(文王、武王、周公担)的思想吗?“通於大神,出入甚極”象征着儒家以礼治国神圣法则。“充盈大宇而不塞,入却穴而不偪”说明这是一种行而无阻的思想。“往来惛憊,而不可为固塞者,暴至杀伤,而不以忌者。功被天下而不私置者”,这不就是法制的理念吗?对于那些心以利倾,智以利昏的狂妄之徒,必须是暴至杀伤,而不应该忌讳。这就是荀子的隆礼重法思想。“托地而游宇,友风而子雨”这种思想一旦兴起,将伴有腥风血雨的社会变革。“冬日作寒,夏日作暑,广大精神。”这里暗喻着一种有秩序的伟大精神。

关于《蚕》和《针》蕴含了一种赤胆忠心的贤臣精神。《蚕》是鞠躬精粹,死而后已的。“功立而身废,事成而家敗。”“屡化而不寿,善壮而拙老。”“食桑而吐丝,前乱而后治”“三俯三起,事乃已大。”这种“春蚕到死丝方尽”的奉献精神。不就是传统文化中历代的贤臣形象吗?《针》“日夜合连,以成文章。”制成的不就是合理的治国良策吗?合纵连横不就是一个补天的圣贤吗?“下覆百姓,上饰帝王。”不就是佐君恤民的能臣吗?“功业甚博,不见贤良,时用则存,不用则亡。”这不就是不计利害的忠臣形象吗?《针》的另一内涵就是诤谏针砭社会弊病,以维护国家利益,维护天下秩序,下文《佹詩》就是针砭引起社会混乱的弊病,呼吁正义的怪诗。

《佹詩》是以隐语针砭时政黑暗的。“天地易位,四时易向。”作者以自然顺序的颠倒比喻政治的倒行逆施。本来是天在上,地在下,现在却颠倒了位置,没有比这个比喻更能形容世界混乱的了。“列星陨坠,旦暮晦盲。”天上的星星坠落了,从早到晚一片黑暗,天下如此暗无天日,难道能不灭亡吗?“幽暗登昭,日月下藏。”因为幽暗当天,霸占了日月的位置,致使贤能被谗,敖暴逞强。忠臣良将岌岌可危,比干一样的贤臣被挖心,孔子一样的圣贤被拘捕。在这样社会状况下,像荀子一样的思想家,想推行礼义,却因天下黑暗,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只好无奈地以“千歲必反,古之常也。”“时几将矣。”自勉。这充分表达了一个仁人贤才对天下的焦虑与对光明的渴求与希望。后面的小歌,是一种反问,是对希望渺茫的进一步诠释,希望的光明迟迟不能到来,仁人的言路被堵塞,仁人的前途被堵塞,看到的是仁人的路越走越狭窄,强暴者的路越来越宽阔。忠臣处境越来越危险,谗佞之人一个个被重用。面对好坏不分美丑不辨的黑暗政治,作者只好“呜呼!”叫天说:我怎么能与他们走在一条路上呢?

      (责任编辑:史林娜)
用户评论

联系电话:0351-7170066

宗教信仰频道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