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政府近日和一家公司签署合同,将挖掘二战时埋藏在地下的大约60架英国喷火战斗机。英国驻缅甸使馆18日表示,这个挖掘计划是今年年初英国首相卡梅伦访问缅甸时与缅甸总统吴登
缅甸政府近日和一家公司签署合同,将挖掘二战时埋藏在地下的大约60架英国喷火战斗机。英国驻缅甸使馆18日表示,这个挖掘计划是今年年初英国首相卡梅伦访问缅甸时与缅甸总统吴登盛达成的协议。挖掘
工作将在本月底展开,让这些埋藏了近70年的飞机重见天日。
目前,全世界已知存在的喷火战斗机只有30架左右,这批等待挖掘的战斗机将会是世界上数量最多的一批喷火战斗机。为了找到这批飞机,一位名为坎多尔的英国人先后花了16年时间,终于在今年年初发现了它们埋藏的地点。当年英军因担心这批战斗机会落入日军手里,就连箱带机埋入地下。要知道,现今一架状态良好可以飞行的喷火战机可谓价值连城,而这批喷火战机当时没有开封启用,所以它们的状况应该是完好的。
大批战机的出土不仅使一代传奇战机重见天日,而且使那段浴血的历史再次为人们所关注。
■外形好看的飞机就是好飞机
喷火战斗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著名,也是最主要的战斗机机型之一。作为英国皇家空军的主力战斗机,“喷火”与德国空军的Bf109型战斗机之间的恩怨情仇是欧洲战场天空的主旋律。
喷火战机最大的设计特点是首次采用了全金属承力蒙皮悬臂式下单翼,飞机的全部固定武器、主起落架和冷却器等都装在机翼内。这在当时是革命性的设计进步,为后世所广泛效仿,成为经典。半纺锤形机头和椭圆平面形状的单机翼,以及襟翼的使用,喷火具有极佳的气动布局。
喷火战机身形优美,正应了法国著名飞机设计师达索的名言:“外形好看的飞机就是好飞机。”很多人不知道,北京的中国空军航空博物馆里收藏有一架“喷火”,军迷们可以去那里欣赏到它穿越时空的美。
喷火式战斗机在二战中不断改进,推出了大量改型,技术性能不断提升,表现出了良好的改进潜力。它是英国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最出色的战斗机,在不列颠之战中立下了不朽功勋,看过电影《伦敦上空的鹰》的人一定对这款英伦三岛上空的守卫者留有印象。
60架崭新的“喷火”,为何英军没有使用它与日军作战,而是原封不动地埋藏在缅甸的地下呢?
■埋藏60架“喷火”的秘密
“断”与“活”都是围棋中的术语,缅甸战役正是一场“断”与“活”的生死较量。
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日军先后入侵菲律宾、泰国、马来亚、关岛、香港、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所罗门群岛,一直到中途岛以西的广大地区,并侵入缅甸,声言将与希特勒会师中东。
此时的中国战场上,中国抗日军队也处于岌岌可危的境地。日军进攻缅甸的目的即在于截断连接缅甸和中国云南的滇缅公路。因为这一公路是中国抗战的生命线,枪炮、弹药、汽油,最基本地支撑中国战斗下去的物资从海上运到缅甸仰光港,再以铁路转运,接驳至滇缅公路的
汽车运输线上。那条几乎是悬挂在层峦叠嶂上的公路上,日夜奔驰着各式各样的货车,很多都是南洋的华侨为祖国抗战而捐献的。
为迫使中国屈服,并伺机进军印度,日军发动了缅甸战役。此时的大英帝国正在欧洲与纳粹德国艰难地作战,没有太多力量和精力用于保卫它在东南亚的殖民地。英国保守地坚持它的“先欧后亚”战略,从一开始就未表现出坚守缅甸的决心。面对节节胜利士气正盛的日军的进攻,英军一触即溃,战场形势急转直下。为避免重演不久前在新加坡全军覆灭的悲剧,英国人准备撤往印度。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上演了埋藏60架喷火战机的一幕。
但中国不能失去缅甸的生命线,遂派出远征军赴缅甸,与英军共同保卫缅甸。
■未被载入正史的千名伤兵自焚事件
亲爱的荷馨:
余此次奉命固守东瓜(同古),因上面大计未定,其后方联络过远,敌人行动又快,现在孤军奋斗,决以全部牺牲以报国家养育!为国战死,事极光荣。
安澜
民国三十一年三月二十二日
这是缅甸战役中壮烈殉国的戴安澜将军写给妻子的遗书。
今天从昆明乘
汽车前往畹町,当年的滇缅路已经一寸都看不到了。宽阔的高速公路上
汽车在驰骋,完全想象不到当年云南山里人几乎全用锄头挖出来的旧日滇缅公路。这条滇缅路是抗战中国的血脉,也是缅甸之战的导火索。
对于曾经期望三个月征服中国的日本,很大程度上是这条路挡住了他们迈向完胜的步伐。不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哪条山路上流过这么多的鲜血。因为为着这条一千一百多公里的公路争夺战,超过四十万军人和两倍于此的平民的生命消逝。这条蜿蜒的崎岖山路上每一米就是一条人命,也就是说,这条路从修筑起的不到五年,几乎用人的骨肉又重新铺了一遍。
当年的战争是如此的惨烈,当时的中国军需又是极度匮乏。听一位抗战爆发前夕,在中央军校修习炮科的老军人讲,那时候,中央军校炮科要实弹射击,用几发炮弹,都必须要校长签字,而校长就是全中国的军事统帅蒋介石。军事物资管到这么细,国家军事资源之匮乏,这一个例子已经说明问题了。战争打到第五年,中国的抵抗仍然没有被摧毁,很大程度上都靠着这条唯一的血脉。
为保卫生命线,中国远征军浴血奋战,五万中国将士长眠于此。但终因实力悬殊,部署不当,指挥有误,第一次缅甸战役以盟军的失败告终。英军撤退到了印度,国军38师在孙立人将军的指挥下也撤到了印度,其余远征军则撤回国内。
在撤退中,尤其是穿越野人山途中,远征军出现完全无组织的大溃败,很多将士命丧归途。最惨烈的是正史中没有记录的一千五百名伤兵自焚事件。
在杜聿明部撤退途中,曾经有人记录过这样一个极为悲惨的故事:1500名伤病员无法跟随部队徒步撤退,又不愿意被俘受辱,最后点火自焚,壮烈殉国……在现在有记录的许多经历过这条路线的幸存老兵中,也仅仅有两人回忆有此事。一时,此事真假扑朔迷离。
最近,原第五军后人王立荣先生专门为此提供了一条老人的回忆,证明此事并非空穴来风。
已故的老人董祠兴原来也是96师288团的一名士兵,他们部队因故落到了大部队的最后面。当他们来到缅甸一个叫做曼西和莫的林的地方时,被眼前的场景惊呆了:在一片被汽油焚烧过的军部伤兵救护营地上,没有被焚烧化为灰烬的骨骸和救护车等各种设备残骸散满一地,路过的士兵都泣不成声跪倒在地……
另外,喷火战斗机在战争中还留下了很多故事,其中马耳他战役中英军王牌飞行员麦克伦南创造的“装死”战术颇为有趣。麦克伦南在一次与德军的空战中处于极为不利的态势,不断地被敌机追击射击,他灵机一动,假装被击中失去控制,直坠向大海,在即将到达海面时,利用喷火战机优异的稳定控制性和机动能力,再突然重新拉起。此时的敌人已经得意洋洋地飞走了,从而使自己躲过了一劫。 (责任编辑:李晋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