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研究新方向 龙耳东开创“中华历史全息论”
时间:2013/9/6 16:09:00 来源: 盘龙历史网 浏览量: 463
提要:针对中国历史研究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龙耳东先生与多位历史专家、学者和教授探讨,经过多年努力,把全息论引入历史领域,创立了“中华历史全息论”。以期改变中国传统的历史研究方向,使得中华历史研究向深度和广度拓展。龙耳东先生创立的“中华历史全息论”已接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特经龙耳东先生授权发表,以飱读者。
提起中国历史,人们肯定会背诵那句话:“中国历史是中国各民族诞育和发展的历史。”也有人背诵: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文明亦称华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之一。中华文明史源远流长,若从黄帝时代算起,约有4700年。举世公认,中国是历史最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一般认为,中华文明的直接源头有两个,即黄河文明、长江文明,中华文明是两种区域文明交流、融合、升华的果实。中国历史自黄帝时代算起则约有5000年。它有发达的封建社会,曾创造了同时代世界最高的文明。但是当西方某些地区跨入资本主义,特别是当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入侵中国之后,中国越来越落后了。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民国,中国获得了前进的新起点。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开辟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振兴中华的前景。
不错!你这样背诵是没问题的。但是,作为史学研究和历史教学,就成了大问题。
一,问题的提出
1.究竟是“中国历史”还是“中华历史”?
首先我们来看三个概念:
1),什么是中国?
“中国”一词在我国古典文献中出现得很早,运用得也很普遍。“中国”就是“中央之域”或“中央之帮”。在古代文选中,“中国”一词有五种不同的含义:一是专指帝王所在的国都,即首都。二是指天子直接统治的王国;三是指中原地区;四指国内内地;五指古代华夏族、汉族居住的地区或建立的国家。
2),什么是中华?
“中华”是“中国”与“华夏”的合称,是汉族最初兴起的地方,后各朝疆土渐广,凡所统辖,皆称中华,公元300年魏晋时期钟信“天人合一”观念的哲人从“中国”和“华夏”两个名称中各取一字复合而成的。“中”侧重自然(天),寓意天下之 中;“华”侧重民族(人),寓意为华夏族群(汉族的前身)。
3),史学概念
无论是中国还是中华,作为国家的正式名称,是近代的事。辛亥革命之后,中华民国成立,“中国”这一个称谓正式成为有近代国家概念的政治名词。虽然目前“中华”一词早已成为对中国文化、地理、民族、饮食等方面的泛称,但直到近代中国才开始出现该词汇的现代意义——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 才正式将“中华”纳入国名。
如今“中国”和“中华”这两个名称相互通用了。但是,作为史学者,必须从词性的原意去追索其本质含义。
什么是中国历史?大家从“中国”词义,可以看出,“中国”多指王朝统治区。那么“中国历史”就是王朝统治史,就是帝王家史。是服务于统治阶级,用以“资治通鉴”的。
那什么是中华历史呢?从“中华”词义,可以看出,“中”侧重自然(天),寓意天下之中;“华”侧重民族(人)。
中华历史就是要研究“中国各民族诞育和发展的历史。”,是服务于民族、人类和社会进步的。
因此,“中华历史”要比“中国历史”更有广度和深度。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作为史学者,决不能混淆这两个词性的含义。
2.究竟是研究“帝王家史”还是研究“民族发展史”?
大凡研究历史的人,或许会发现,中国历史本身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所谓的中国历史,其实就是历代王朝兴衰,王权更替史。所谓的“二十四史”,基本上是“帝王家谱”。以史为鉴,就是为了让统治者和帮助统治者“知兴替,明得失”;资治通鉴,则是“可供统治借鉴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因此,凡是与统治无关的史料,自然是视而不见;凡是与王道无关的思想,也自然只字不提。
这就给中华民族的文明史造成了很严重的后果!——中国历史对中华民族(汉、壮、苗、瑶等)的变迁史、文化科技的发展史,服装服饰、民风民俗、礼仪礼节等方面的历史记载非常欠缺和遗漏。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文明亦称华夏文明,以易诗书礼乐春秋为文明源泉。华夏族是以服饰华采之美为华;以疆界广阔与文化繁荣、礼仪道德兴盛为夏。从字义上来讲,“华”字有美丽的含义,“夏”字有盛大的意义,“华夏”本义即有文明的含义。华夏二字在现实中的实体展示就是服饰、礼仪、经典。“文明”是指人类创造的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作为中华文明的传承之历史,竟然对民族的变迁、文化和科技的漠视,那中华文明从何谈起?
因此,中国历史的研究方向,发生了严重的背离。中国历史的研究内容,也严重脱离了历史研究的本意。
3.是“赢家通吃”还是坚持“真实”?
中国历史,往往是胜利者写的。胜利者写史,往往难免歪曲、粉饰之嫌。中国古代的史官制度存在诸多缺憾:其一 ,垄断修史 ,史学损失巨大 ;其二 ,埋没人才 ,史官著书不力 ;其三 ,曲笔诬书 ,作史常常不实。
中国史官,没有多少个司马迁那样的人,为坚持真实,敢以自己的脑袋去试皇帝的刀锋。皇帝是天子,是永远正确的.既然他错了那也是对的,因此,臣民的苦难也就太多了。特别是唐太宗李世民开伪史之先河,给中华文明造成巨大的灾难。李世民把一切功劳归之于自己,把一切的污蔑都强加给失败者和臣民。史官为保脑袋,只好曲意迎奉。不是“为尊者讳耻,为贤者讳过”,就是走向另一个极端:从小坏到老、从头烂到尾,一无是处,缺乏公正、客观的态度,和冷静、朴实无华的写作风格。
因此,中国史学的研究和教学,必须破除”赢家通吃“的直线思维。必须以社会发展进步为主线,以道德、正义和良知为准绳,坚持真实,还原真相。否则,建立在“伪史”上的经验、教训,是无法起到“以史为鉴”“古为今用”的作用,只能是一代一代不明真相地“愚昧”下去。
二,历史全息论
1,全息论的引入
全息论是研究事物间所具的全息关系的特性和规律的学说。它具有部分是整体的缩影规律;反映事物之间的全息关系的全息等式。它本质上是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性,
全息论的基本原理是:从潜显信息总和上看,任一部分都包含着整体的全部信息。宇宙全息统一论已更名为“全息大统一论”,发展为“一元宇宙全息论”。核心思想和主要观点是:宇宙是一个各部分之间全息关联的统一整体。在宇宙整体中,各子系与系统、系统与宇宙之间全息对应,凡相互对应的部位较之非相互对应的部位在物质、结构、能量、信息、精神与功能等宇宙要素上相似程度较大。
可以通俗地说,一切事物都具有时空四维全息性;同一个体的部分与整体之间、同一层次的事物之间、不同层次与系统中的事物之间、事物的开端与结果、事物发展的大过程与小过程、时间与空间,都存在着相互全息的对应关系;每一部分中都包含着其它部分,同时它又被包含在其它部分之中;物质普遍具有记忆性;全息是有差别的全息。全息论很好地解释了超距作用的原理与机制。全息论已成为极为重要的方法论。运用这一新的方法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历史全息论的依据
全息论,实际上与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的概念相一致。
“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庄子阐述,后被汉代思想家、阴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
中国哲学的精神主张天人合一,是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论断。中医理论上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机体的每一个局部都是整体的缩影,贮存着整个物像的全部信息。内脏有病可以反映到体表。《灵枢·本脏》“有诸内者,必形诸外”,故曰:“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中国的扁鹊、华佗等都是望诊的“高手神医”。
周易预测就是运用阴阳五行论、天人合一论、时空统一论等方法,对过去、现在和未来时进行推断的一种方术或技术。周易预测一般可分动态和静态,先天和后天预测之分。人的一生一般用四柱和紫微斗数命理学预测,此为静态,即先天命运预测,其包含局部与全体的关系,并可看出先人与后人的遗传信息;六爻,俗称“起卦”,奇门遁甲,俗称“起局”,大六壬和金口诀,俗称“起课”,均是动态预测,即按瞬间捕捉的特定信息场的信息进行预测,即意念动引起场动,场动带来现在时和未来时信息的反馈,也为后天预测。
中国古代的人们普遍把考中解元、状元的书生秀才称之为“文曲星转世”等等,都体现了这种天人相应的观念。在古代社会,“天人感应”说一方面为中央集权专制制度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对无限的君权进行了限制。董仲舒认为君主是“天”的代表,受命于“天”。君主代表上天来治理国家,君权神圣不可侵犯。“天现祥瑞”是在表彰帝王;而“灾异”则是谴责之意。这就是“天谴说”。因为天和人是相互感应的,政治上的过失是灾异产生的根本原因。君主行为不当,天就会降下灾难来昭示君主的错误,君主如果不改过,天意就会改变。“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见乎著龟,动乎四体。”因而,每当境内有地震、火灾、瘟疫等重大灾异发生时,作为帝王君主,一般都会降旨自谴,或广开言路,或大赦天下,以求上天的宽恕。根据中国学者萧瀚统计显示,汉朝15位皇帝下过罪己诏:其中汉宣帝下罪己诏8次,汉元帝13次,汉成帝12次。
中国古代哲学认为:天是大宇宙,人是小宇宙。大、小宇宙之间的信息场是相互感应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成为中华民族五千来的思想核心与精神实质,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
虽然从古代传统的经验出发,大宇宙和小宇宙“信息场相互感应”所形成的理论,无疑带有较大的神秘色彩,但现代科学以最新的研究成果,也验证和解释了天体星球对人体会产生相当巨大的作用。两者的方法尽管不同,但得出的结论却惊人的相近和相同。
3,什么是历史全息论
历史全息论的理论是:我们把上天当作一个大宇宙,那我们这个社会的“天、地、人”就构成了一个小宇宙。大、小宇宙的“过去式”就是历史。把整个中华历史当作大宇宙,那每个历史阶段、每个历史层面都是小宇宙。中华历史要研究的,就是这个宇宙里“天、地、人”为主要内容的全部信息。研究大宇宙与小宇宙的相互关系和历史作用。具体来说就是——
天——包括天体、天气、气候变化,冰暴、狂风、骤雨等天灾,日、月、星辰的出没、
天外文明和外星人的造访等历史。
地——包括山脉、河流地理变化、水灾、地震、火山、公路交通、水运、城镇兴废、
县郡建制、军事要塞等历史。
人——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王朝兴衰、王权更替、帝王臣民活动,民风民俗、
礼节礼义、音乐戏曲、文化科技等发展史,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进化,
各民族(汉、壮、苗、瑶等)播迁史,各民族的服装、服饰、语言、文字
等等方面的演变、发展历史。
从以上可以看出,中国历史研究帝王兴衰史,仅仅是“天、地、人”宇宙社会中的一个小分枝一个小节点。而中华历史全息论所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远远超出了中国历史研究“帝王家谱”以资统治者服务的范畴。
中华民族的每一个历史进程,每一个历史层面,都是整个中华民族历史的缩影。反过来讲,无数个历史进程、历史层面的“小宇宙”构成了整个中华历史(大宇宙)。我们把中华历史全息论表述为:
1),中华历史是一个完整的“天、地、人”宇宙社会信息体。它不单单是“帝王家谱”。它包括历代王朝兴衰、王权更替以及帝王臣民的活动,以及各民族的迁移和变迁、科技文化的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进步等等。
2),历史的“局部”是整个历史的缩影。历史的每一个局部都包含了历史的其它部分,从历史的局部可以寻找或反映历史的整体。
举一个局部的例子来看历史的整体:《新唐书·食货志》描述贞观之治:“至四年(即贞观四年),米斗四五钱,外户不闭者数月,马牛被野,人行数千里不赍粮。”
其实,用“米斗四五钱”来强调政绩显然缺乏说服力。《汉书·食货志上》就说:“籴甚贵,伤民;甚贱,伤农。民伤则离散,农伤则国贫。”更何况唐代京畿地区根本不可能会有“米斗四五钱”的咄咄怪事。同样是《新唐书·食货志三》,开篇就说唐都长安所处的关中地区,虽称沃野,然幅员有限,所出并不足供京师消耗,所以常要靠东南漕米的接济。而漕米须经水、陆转运,水路自江淮至东都洛阳“率一斛得八斗”,也就是说漕米自出产地至东都洛阳,运价便要占去货物本身价值的二成。再以车或驮转运至陕,仅三百里地,“率两斛计佣钱千”,算下来每斗又需费去运价五十钱。如此一路折腾,纵是那些米都是天下掉下来的,不要一文钱,仅及洛阳至长安那段旱路运费就不止“米斗四五钱”的十倍之多! 长安米贵,本是不争的事实。大诗人白居易当年游学公卿,便有当路权臣以“长安米贵,居大不易”嘲讽他。贞元年间,关中和三辅地区的米价更有“斗千钱”的高纪录,而当时的国家储备粮库——太仓的储米,也仅能维持“天子六宫之膳不及十日”。
当时的国际友人、高昌国的国王麴文泰,便一直认为初唐时的国力,根本比不上前朝,他曾对自己的国民公开说过这样的话:“往吾入朝,见秦、陇之北,城邑萧条,非复有隋之比也。”(语见《资治通鉴》第一百九十五卷。)麴文泰在贞观四年(630年)十二月入朝,这正是史臣最为称赞的一年,麴文泰沿路所见,却是“城邑萧条”,完全不同于《新唐书·食货志》的说法。
这是从局部的“米”研究出贞观年间的整个社会状况。可见贞观之治只能是史官的伪饰。
3),运用局部与整体之间存在的信息对应性,可以在历史“整体”里面寻找浓缩的“局部”信息。即历史不同的个体部分与整体之间、同一层次的历史事件之间、不同层次与系统中的历史事件之间、每个历史事件的开端与结局、各个历史事件发展的大过程与小过程、历史的时间与空间,都存在看相互全息的关系。
举例:从历史整体寻找浓缩的局部信息,把王莽其人其事列为一个小系统,进行多个层面的、不同层次的分析和研究。
中国传统历史学强调忠君、家天下等理念,站在统治者的立场,维护刘皇家天下的角度,对王莽的评价,绝对是一位“伪君子”,“逆臣贼子”,众口一辞的千古罪人。
但是,站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民众切身利益的改善和历史进步的角度来客观地评价王莽,就会得出新的观点。
1902年,冯自由率先在香港《中国日报》上发表了《民生主义与中国政治革命之前途》一文,要求重新评价王莽。他认为王莽的“王田制”亦即土地与生产资料的国有制,符合“民生主义之精理”,深得“平均地权之要旨”,因而把王莽看作具有“社会主义思想”的前驱而予以高度评价,强调不可“以成败论英雄”。
近人胡适也为王莽平反:“王莽是中国第一位社会主义者。”他认同王莽改革中的土地国有、均产、废奴三个大政策。
史学家吕思勉指出应把王莽视为一位“社会革命家”,其改制的指导思想是为民谋利。他认为以汉朝为出发点的历史评价不公,即将王莽的优点全部用一个“伪”字掩盖。吕思勉认为凡是作伪之人,必然是有所图的,而王莽篡汉称帝所图达到之后却并无改变,一生勤勉、清廉、孝贤,作为如一,直至身灭,又如何能称其为伪?
翦伯赞是马克思主义史学建立和发展时期的重要史家,翦伯赞认为“假如我们离开‘袒刘’的立场,则王莽仍不失为中国史上最有胆识的一位政治家,这就从他大胆的执行改良政策表现出来”,“从当时王莽的改革社会经济所发生的病症来看,正是对症下药。假使能顺利推进,则王莽的政权也许可以持续下去。但是可惜用非其人,弊端百出,以致引起商人地主之激烈反对,终于都失败了”(参见翦伯赞《中国史纲》第二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版)。
王莽代汉,是中国史上唯一民选皇帝。(《历史的拐点》作者:马立诚 2011年浙江人民出版社)。《汉书》作者班固核对了当时的政府档案。四十八万多件上书在汉朝意味着什么呢?按西汉末年全国人口计算,几乎所有有能力上书的普通百姓,都上书了。如果在当时进行民意测验,王莽的支持率高达百分之九十五以上。所以,王莽是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民选皇帝。
王莽改制,对社会进步有一定的意义,尤其五均六筦政策,通过政府对工商业进行垄断经营和强力管制,把原先主要掌握于社会上层贵富集团手中的盐铁酒经营、山林川泽、商业贸易等利益,夺归国家掌握,并通过国家的管制来平抑物价,完全是站在人民百姓的立场考虑。这些措施有着调节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贫富分化的一定积极意义,确有为普通民众利益着想和限制社会上层贵富集团剥削压迫太甚的考虑。至于“王田制”的限制土地数量和奴隶人数,以及变革钱币制度,也都是出于彻底解决社会矛盾的角度来考虑。(凤凰网历史频道2013年《重读王莽》)
以上举例就是在历史的整体框架中,寻找历史的局部缩影。中华历史全息论强调以社会发展、生产力进步为主线来研究历史,那么正确评价王莽的改制和历史地位,无疑是进步的。
4),历史的“整体”与“局部”的信息变化速度存在“同步性”或“成比例性”。同步性: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历史社会和系统相应的信息变化速度基本一样。成比例性: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人物和事件的信息变化速度不一致,但各种相应信息之间的变化速度比值基本恒定。这个恒定的比值,具体由历史社会和系统的特性所决定。换句通俗的话讲:我们不可能把汉朝的历史事件挪后,放到唐朝来研究。也不可能把明代的历史人物穿越到秦朝进行研究。必须尊重历史社会的同步性和成比例性。
三,历史全息论的意义
1.改变史学研究方向
历史全息论使得史学研究不再以王朝兴衰、王权更替为主线。把史学研究方向改变为:以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为主线,包括各民族变迁史、文化科技发展史、民风民俗民族服饰等。使得传统的史学研究从“资治通鉴”专门为统治者服务,转向为全社会全人类服务。
2.扩展史学研究内容
历史全息论使得史学研究既可向“帝王家谱”的深度挖掘,坚持历史真实,去伪存真,还原历史真相。又可以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为主线,包括各民族变迁史、文化科技发展史、民风民俗民族服饰等研究广度进行拓展。
综上所述,历史全息论的创立,对中华历史的研究带来深度和广度的飞跃。有着划时代的重大历史意义。(龙耳东 著名文史作家、史学者)
学会这些词,一开口就是文化人
寻找历史真相的学科,金石与金石学
包裹在端午节里的千古文化
《红楼梦》:林黛玉睡觉为何裹紧被子?史湘云睡觉为何那么豪放?
《红楼梦》里谁最快乐?
联系电话:0351-7170066
宗教信仰频道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