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退休年龄:周代到明代都是70岁
时间:2013/10/25 9:14:00 来源: 山东商报 浏览量: 447
秦汉沿袭周例,《西汉会要》中的丞相韦贤,七十多岁时,“以老乞骸骨”。皇帝赏赐给他百斤黄金和一处住宅,准许他退休。韦贤成了历史上第一位退休的丞相,开了丞相退休之先河。不过,如果官员身体不好,即使不到70岁,也可以提前退休,有点类似于如今的“内退”。《东汉会要》中就记载了几位因病离职的高级官员,“尚书郑均以病乞骸骨,拜议郎,告归”;“太尉邓彪以疾乞骸骨”……这个时期的退休制度已经基本规范,退休年龄和退休待遇都有了明确的规定。
唐代《大唐令》明文规定:“诸职事官七十听致仕。”但唐开元二十五年玄宗又下诏:“老病不堪厘务者,与(同意)致仕。”也就是说,这时的退休制度,除了“诸职官及七十,精力衰耗,例行致仕”外,对那些虽然不到退休年龄但患有疾病或者受伤的官员,也准许退休。杜甫《旅夜抒怀》有一句诗“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中的“老”和“病”,正是唐朝官员退休的两个主要原因。
宋元明各朝依然实行的是“七十而致仕”,只是对个别人个别部门稍有例外。
到了清代,退休年龄一下子提前了10岁,60岁就可以退休了,不过,文官告退,需要上级批准,拿到文件才可以退休。所以,很多人别说六十,七十岁也难以退休。清代康、雍、乾三朝元老徐元梦“自以年老衰迈,不能办理刑名事件,疏辞”,但屡请不准。不仅如此,乾隆皇帝还特意下诏:“徐元梦老成望重,虽年逾八旬,未甚衰惫,可照旧供职,量力行之,不必引退。”直到徐元梦八十四岁卒于任上,才算了事。清朝的武官则“自副将以下,年六十者概予罢斥”,这是因为军营需要朝气、忌讳暮气,要保持强大的战斗力。但这条规定,对提督、总兵之类的高级武官依然不适用,他们都是终身制。
(责任编辑:李晋良)学会这些词,一开口就是文化人
寻找历史真相的学科,金石与金石学
包裹在端午节里的千古文化
《红楼梦》:林黛玉睡觉为何裹紧被子?史湘云睡觉为何那么豪放?
《红楼梦》里谁最快乐?
联系电话:0351-7170066
宗教信仰频道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