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首页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搜索
X
历史典籍频道首页 史典书目 史海拾遗 研究发现 阅读提示 知识问答 野史传说

汉武帝北击匈奴:其实就是为了让年轻人去死

时间:2013/12/4 15:43:00 来源: 军事历史网 浏览量: 571

汉武帝北击匈奴,就是为了让年轻人去死 汉武帝北击匈奴,前后数十年,杀匈奴十五万人,自己损失更为惨重,海内虚耗,户口减半,战马匮乏,不能复战。要知道,西汉的实力相当于

  汉武帝北击匈奴,就是为了让年轻人去死

  汉武帝北击匈奴,前后数十年,杀匈奴十五万人,自己损失更为惨重,“海内虚耗,户口减半”,战马匮乏,不能复战。要知道,西汉的实力相当于匈奴的几十倍,就算匈奴擅长骑射,也不至于打成这样啊?

  其中原因还得从第一领导人汉武帝身上找。

  在战争开始以前,汉武帝完全没有做政治上的准备。从冒顿单于的即位方式来看,匈奴实行的是领袖政治,并非无懈可击,秦穆公就曾经用二八女乐削弱了西戎,但是汉武帝到死都没有发现匈奴统治制度的软肋,更没有去分化瓦解匈奴。

  其次汉武帝也没有做好统治匈奴的准备。如果汉军打败了匈奴军队,那么西汉政府如何统治匈奴人民呢?如何得到匈奴人的认同呢?对于这个问题,汉武帝好像想都没想过。这样就造成匈奴永远是西汉的敌人,除非把匈奴人杀得一个不剩,而消灭一个民族就象消灭一个物种一样难以实现。

  任何战争都要解决一个为什么而战的问题。汉军秉承了秦汉之际布衣将相的传统,人们万里远征为封侯,这已经是很高层次的需求了。匈奴人为能够活下去而战,为了他们的子女、土地、牲畜而战,完全是最低的人类需求,激发了他们极大的抗敌热情。这完全是穿鞋的碰上了光脚的,结果汉军不打则已,打起来就是硬仗,多次被打得全军覆没。

  在人才的使用上,汉武帝也远远落在了匈奴单于之下。在战争开始以前,我方的间谍就应该深入到了敌人的核心层面,这是战争准备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但是汉武帝对此几乎一无所知,几乎没有一个匈奴人在汉军中发挥重要作用,反倒是自己派出的使臣成了单于的谋士,更有将军赵信在匈奴和西汉之间走了一遭后,最终选择了匈奴。

  战争开始后,汉武帝似乎有意不用军事计谋。王恢建议在马邑设伏,汉武帝采纳,但被单于发觉,结果各路汉军无功而返。事后汉武帝把王恢抓了起来,王恢重金行贿丞相,请求太后为他说情,汉武帝还是把王恢杀了。要知道很多被打得全军覆没的将领都没有杀,偏偏杀了一人不失、计谋不成的王恢,这就给大家一个很明显的信号,那就是不许用计,只能死拼硬打,不怕伤亡惨重,不怕血流成河。

  贰师将军李广利率领数万大军出征匈奴,汉武帝回首把他的妻儿老小抓进监狱。李广利进退不得,最后选择了冒险轻进,专门进攻匈奴的坚固阵地,汉军伤亡惨重,匈奴人坚壁清野以逸待劳,合围了汉军,李广利率军投降,数万年轻人被剃掉头发成了匈奴的奴隶。此时将士们才明白原来李广利早就想投降了,只是害怕大家不跟他走,才有意来个伤亡惨重,让大家走投无路。汉武帝只要稍稍把几万人的性命放在心上一点,就不至于出这样的事情。

  几十年的战争打下来,汉武帝使一代年轻人丧命疆场,这绝不是水平出了问题,而是良心出了问题,汉武帝就是要他们死,他们死了社会就安定了,汉武帝就踏实了。秦始皇用暴政屠杀人民,汉武帝用匈奴屠杀人民。见过残忍的,没见过这么残忍的。

  汉武帝这人非常虚伪,表面雄才大略,实际上胆小、奸诈、忌妒、无知。秦汉以来,以刘邦为代表,人们投身战争改变命运,布衣将相比比皆是,萧何韩信莫不如此。到了汉武帝时期,这种思潮仍然强大,人们希望象父辈、祖辈一样在沙场上建功立业,这是当时人们的普遍理想。汉武帝这人很敏感,他能够感受到民间的这种情绪,但他既不会去实行教育,也不会引导人们取得胜利,他只会欺骗人民走向死亡,让所有有理想的年轻人都命丧疆场,这样就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巩固了他的统治。

  汉武帝是希望自己长生不老的,他非常忌妒年轻人,在巫蛊之祸中就是他自己杀掉了自己的太子,是啊,都要长生不老了,还用得着继承人吗?而且继承人的不断成长,恰恰说明了汉武帝自己的不断衰老,所以别人年轻就是有罪,别人有理想就是该死。司马迁有理想,鸡脖给割了;李广有特点,被破自杀了;董仲舒能独立思维,关进监狱了;王恢有智谋,脑袋给砍了。汉武帝需要的是公孙弘那样的老道之徒,主父偃那样的亡命之徒,还有卫青那样的谨慎之辈。

  当时的人们肯定知道汉武帝这个特点,所以水平很高的韩安国故意崴了脚避免当丞相,就是不想为虎作伥。至于那些为汉武帝歌功颂德的儒生们,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让他们升了官发了财,给汉武帝捧臭脚舔屁股还来不及呢,哪会去分析他们大恩人的卑劣心理啊?


(责任编辑:史林娜)
用户评论

联系电话:0351-7170066

宗教信仰频道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