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年博古为何推辞周恩来要他主持中共中央工作
时间:2012/12/14 9:34:00 来源: 党史博览 作者: 李海文 浏览量: 499
核心提示:当周恩来、王明和博古谈话,让博古主持中央工作时,博古很吃惊,认为这不符合组织手续。周恩来、王明解释说已和远东局谈好,电告共产国际批准即可。博古从此担任了中共中央的领导。
博古出生于1907年,周恩来出生于1898年,博古比周恩来小9岁。1921年,周恩来加入旅法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为旅欧支部的创始人和领导人之一,此时博古14岁。1924年秋,当周恩来回到广东任中共广东区委委员长兼宣传部部长,领导广东、广西、厦门、香港等地的工作,后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时,博古只有17岁。受恽代英等人的影响,博古接受了革命思想,参加进步组织“锡社”。由于受年龄的限制,博古资历要比周恩来浅得多。
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很多国民党党部都是由共产党员建立的,或者是共产党员担任重要的职务。国民党是公开的,人数多;而共产党是秘密的,人数少。进步青年先加入国民党,表现不错,再加入共产党。博古也是如此,先加入国民党,在1925年10月五卅运动的高潮时,加入了共产党,时年18岁。
周恩来是大革命时期的领导人之一。开始,周恩来是广东、上海地区的领导人,1927年5月起是中共中央的领导人。而博古是在大革命的洪流中入党的新生力量,他从上海大学英文系毕业后,在国民党上海市党部任宣传干事一年,即被派到苏联中山大学学习。他离开中国到苏联学习时只有19岁。
博古出身于书香门第,生活工作在城市,虽也到过乡下,但是时间短,对农村情况和共产党历史了解比较少。他的革命经验以城市为主,斗争经验偏重宣传方面,擅长写文章。
博古天资聪慧,学习刻苦,英文好。他短短一两周就掌握了俄语,能直接阅读马列主义原著,能直接用俄语和老师交流。当时留学生中有不少工人,文化水平低、理解力差,学俄语困难,和老师、同学打交道有困难。老师都用俄文讲课,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学业,学校选拔俄文好的学生担任课堂翻译,博古就是翻译之一。当时担任翻译的人并不多。他是一名活跃分子,在众多的学生中脱颖而出,曾被调到南俄处理有关中国人的事务。
博古与周恩来第一次见面的时间,现在没有相关记载或回忆。博古在1926年10月出国,在他出国之前,虽然9月和10月周恩来两次到上海向中共中央汇报工作,但和博古见面的概率很小。他们两个人大约是在1928年中共六大后相识的。周恩来到莫斯科参加中共六大,继续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当时,中山大学派了一些学生到六大会场担任翻译、会议工作人员,博古因刚执行完任务从南俄回来没有参加。中共六大之后,周恩来留在莫斯科处理了中山大学的争论。依笔者对周恩来的研究,推测他应该见过博古,并找博古谈过话。因为他处理纷争的惯例就是找两派的人都谈,在充分调查以后,才作出判断。
1930年5月,博古回国后在上海全国总工会担任宣传干事。此时,周恩来已经去了苏联。当时苏联是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国际总部设在莫斯科。大革命失败后,经过两年的努力,各地党组织迅速恢复、发展、壮大。但李立三过高地估计了革命力量,在6月11日起草通过了《目前政治任务的决议》,要求各级党组织在城市暴动,攻打大城市,后被称为“立三路线”。博古和一些回国的年轻人起来反对李立三。
博古他们反对李立三要从召开中共六大时讲起,当时党内争论两个理论问题:一是中国革命的性质是无产阶级革命还是资产阶级革命?二是目前革命形势是高潮还是低潮?因为争论不休,斯大林亲自接见中共中央政治局的同志,给他们讲解,由王明翻译。斯大林讲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政治局有的人因文化水平低、理论水平差,听不懂,一直不停地问。王明马列主义的书念得好,对这些名词、理论倒背如流,很看不起他们。这个看法影响了留苏学生对中共中央的看法。他们回国后凭着年轻人的锐气向李立三提出意见。另外,共产国际远东局也不同意李立三的做法。因共产国际东方部部长由中山大学校长米夫担任,王明等回国后一直与共产国际保持着特殊的联系。
李立三不肯接受他们的意见,采取压制的方法,处分了他们:给予王明留党察看6个月,给予博古、王稼祥、何子述党内严重警告,并将王稼祥、何子述调离上海。与此同时,还有一批老同志也反对中央过左的做法。这些人都是参加过五四运动,领导过二七大罢工、五卅运动的老党员,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其中,代表人物有何孟雄、林育南、李求实。他们被李立三定为犯了右倾错误。王稼祥、何子述还没有离开上海,情况就发生了变化。1930年8月底,瞿秋白、周恩来从苏联回到上海,在实际工作中结束了“立三路线”的做法,并于9月召开六届三中全会,纠正了李立三错误,停止他的工作,但是并没有给提意见的人完全平反,也没有撤销对王明、博古等四人的处分。会后,他们将决议、决定上报共产国际。10月,共产国际对李立三作出严厉的批评。
米夫支持中山大学的毕业生。如果中山大学的毕业生掌权,有利于提高米夫在共产国际的地位。10月,他派王盛荣回国,把共产国际关于批评李立三的决议先给王明这些人看。这是违反组织原则的。这份文件应该先给中央看,然后才能给一般的党员看。但是,他先给自己所信任的人看。这样,这些同志比中央还要早知道共产国际的指示,于是11月给中央提意见,认为三中全会对“立三路线”批评不力,犯了“调和主义”的错误。这时,李立三已离开中共中央的领导岗位,批评矛头实际指向主持中央工作的瞿秋白、周恩来。严格地讲,从这时起,周恩来与博古相识,并开始打交道。
本来留苏生要跟何孟雄这批老干部联合的。因为留苏生没有参加大革命,是基层的年轻党员,又刚从国外回来一两年,在党内影响小。特别是王明曾被捕过,一被捕马上把机关的地址交给巡捕房的看守,让看守给他送信。这个行为引起大家的不满。
但是,米夫到了上海,不让跟他们联合,甩开了这些老同志。1931年1月召开的中共六届四中全会,由米夫决定参加全会的名单。他甚至不让个别反对他们意见的中央委员参加,而让从苏联回来的十几个留学生参加。他还规定,15名列席人员与中央委员有同等权利,即有发言权、表决权。四中全会后,王明进入中央政治局,还有几个留苏学生成为中央委员或候补委员。博古以团中央代表的身份参加了会议,但他并没有成为中央委员或候补委员,更没有进入中央政治局。3月,团中央书记因贪污被撤职。4月,博古接替团中央书记一职。
4月,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负责保卫工作的顾顺章叛变。从此,周恩来白天不能外出活动。因为顾顺章完全掌握中共地下组织的活动规律,知道他们一般住在什么地方,外出活动走哪条街。国民党特务在街上等着,发现一个就跟踪。后来,特务改变了这种方法,而是发现一个机关,不抓,派人盯守,看有什么人到这儿来,再跟踪这些人,看他们到哪儿去。这样就连环发现了若干个机关,然后一起动手,一次破坏若干个机关。那时,形势严峻,斗争异常残酷。
6月,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主席的向忠发叛变以后,周恩来晚上也不能出来活动了,只好隐藏起来,准备到中央苏区任苏区中央局书记。王明也要离开上海,到莫斯科担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9月,当周恩来、王明和博古谈话,让博古主持中央工作时,博古很吃惊,认为这不符合组织手续。周恩来、王明解释说已和远东局谈好,电告共产国际批准即可。博古从此担任了中共中央的领导。此时,他只有24岁。
博古年轻,革命热情高,非常勇敢。当时,白色恐怖严重,他随时都有被捕的危险,随时都有牺牲的可能,但他并没有向周恩来、王明提出要到苏联工作的请求。
从此,博古担任了中共中央的总负责人,周恩来在博古的领导下工作。
(责任编辑:李晋良)学会这些词,一开口就是文化人
寻找历史真相的学科,金石与金石学
包裹在端午节里的千古文化
《红楼梦》:林黛玉睡觉为何裹紧被子?史湘云睡觉为何那么豪放?
《红楼梦》里谁最快乐?
联系电话:0351-7170066
宗教信仰频道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