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军队有一定的风险性,但是收益也是可观的,清末民初,中国政局动荡,军队的发言权变得前所未有重要,许多知识分子选择加入军队,这有获得升迁进入体制的可能,最差也能保证一份稳定的糊口收益。
清末民初,选择军旅生涯意味着能够得到更多的成功机会,这种机会在太平天国战争时期开始显现,包括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在内的许多人,他们都是通过这场战争成为政治舞台上的重要人物的,而他们也成为士大夫最后的“光荣”。至此以后,军人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发言权日渐重大,而读书人也成为各方势力追求的目标,从清末北洋新军开始,读书人便受到礼遇,尽管中国有“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的传统心态,但在科举被废除以后,底层知识分子缺乏上升孔道的情形之下,边缘知识分子选择参军就没有那么大心理障碍了。
北洋陆军学堂的那一批人可以算作是边缘知识分子从军的典型代表。吴佩孚,本是落地秀才,后来成为直系军阀首领,控制北京政府长达数年之久,时有人甚至认为非吴佩孚不能救中国,可见其人望之高。吴佩孚在考取秀才之后,有一段时间依靠写春联和卜卦为生,后因他人推荐成为聂士成手下,开始军旅生涯,他因为自己的知识背景而赢得“儒将”称号,后来更因为在日占时期拒绝为日军出力而受到赞誉。吴佩孚在回忆中也谈到了儒学背景给他带来的好处。吴佩孚的经历可以被视为边缘知识分子通过从军进入体制和政治舞台中心的典型。
北洋陆军学堂之后的各大军校学生文化层次有明显提升,曾经控制湖南9年,多次和红军交手的何健就是在新学读书之后,直接进入军校而一路被提拔为军长。这些人的成功,对知识分子而言,也是一种示范作用,他促使更多人选择这条道路,同时在理想的推动下,从军也往往被视为救国的法门。
清末民初,许多知识分子选择加入军队,这有获得升迁进入体制的可能,最差也能保证一份稳定的糊口收益。
希望通过从军救国的知识分子中,蒋介石算是早期的代表,他1903年入奉化凤麓学堂,两年后至宁波箭金学堂就读,1906年初肄业于龙津中学堂,4月东渡日本,入东京清华学校,结识陈其美等人,受反清思想影响,年末回国,1907年考入保定全国陆军速成学堂,习炮兵。1908年春赴日,入东京振武学校,1910年冬毕业后进入沪军,从此以军人身份登上政治舞台,他以反清救国为出发点,最终选择从军,在他之后,更多人采用这种方式。
黄埔军校的学生大多抱有救国的理想,他们除了原有的军校军官之外多是受过教育的学生,譬如林彪,他毕业于武昌共进中学,接受革命思想之后前往广州,进入黄埔军校读书,有这种类似背景的学员在黄埔军校很多,据艾尔文古德纳的理论,知识分子阶层相对容易受到理想主义里呼唤,从林彪等人的选择上也可以窥见端倪。事实上,民国后期,许多知识分子选择参军,更多受理想主义召唤,其展现出来的本质也是革命的理想。
军队中的边缘知识分子继承了救国平天下的传统思想,但在时代巨变下被冲散,随着传统的瓦解,传统知识分子的血脉在军人中淡化,他们的身份逐渐由知识分子转变为军人或政客,脱去了知识分子的光环,成为新的社会阶层——军人集团,这个集团成为改变中国历史的总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