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出场 廖化再次出场的时候已经到了第91回,那时候刘备已经为人民革命事业奋斗完了终生,在白帝留下了遗嘱,说道:革命尚未成功,汝辈尚需努力。留了个刘禅给诸葛亮,诸葛亮
再次出场
廖化再次出场的时候已经到了第91回,那时候刘备已经为人民革命事业奋斗完了终生,在白帝留下了遗嘱,说道:“革命尚未成功,汝辈尚需努力。“留了个刘禅给诸葛亮,诸葛亮自然要化悲痛为力量,开始北伐。这时候的廖化,已经过了不惑之年了。自古英雄出少年,如果英雄少年的时候失却了成功的机会,那么以后恐怕就更容易被人忽略了。
诸葛总理列出了首发阵容,廖化又一次横空出世,傲视群雄:“
前督部——镇北将军、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都亭侯魏延;
前军都督——领扶风太守张翼;
牙门将——裨将军王平;
后军领兵使——安汉将军、领建宁太守李恢,
副将——定远将军、领汉中太守吕义;
兼管运粮左军领兵使——平北将军、陈仓侯马岱,
副将——飞卫将军廖化;“
这一次,廖化已经是将军了。
六出祁山,总理大臣的智谋远虑不劳细说,反正同样的事情,在汉武帝那里就叫穷兵黩武,到宋徽宗他儿子那里就叫还我河山了,到刘后主这里呢,只怕跟司马懿辅佐的魏主是一样的感受,反正总理要做的事情,能说不吗?
六次北伐,蜀国的国力一点点衰减,而廖化的功劳也在一点点地增长,同辈甚至晚辈一个个死去,廖化终于有了可以璀璨的机会。事有凑巧,第六次北伐的时候,廖化居然有机会和司马懿亲自对战,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廖化首发其冲,一顶花枪,直逼司马懿身上六六三十六处大穴,眼看司马懿躲无可躲,那厮却轻轻一个转身,让廖化只刺中了头盔。虽然司马懿留得了性命,但终究还是让廖化取得了自己的头盔,魏延“口出怨言”,廖化还是取得了头功。
聪明人总是要急流勇退,功成名就之际自然应该退役或者去寻找更好的去处,更何况我们这位已经足够证明自己的年过花甲的廖化将军呢?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以廉颇的英勇,到了暮年,也“顷之三遗矢矣“,退休实在是最好的选择。但是,廖化居然选择了重披战袍,先进性教育的成果就是好啊。
悲剧
然而,这一次出征却给廖化留下了永远的口实:“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想想也是,以蜀中的人杰地灵,居然让一个古稀老人来做先锋跟随姜维二次革命,可见西蜀年轻一代的匮乏。然后蜀汉亡了。廖化“忧愤而死”。捎带说一句,他死时已是车骑将军,车骑将军,跟那个霍去病的骠骑将军是属于同一个级别的。在他死去的时刻,阿斗正在对司马昭说:“此间乐,不思蜀也。”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关于历史中廖化的年龄
在《三国志•宗预传》中有这么一段话:时诸葛瞻初统朝事,廖化过预,欲与预共诣瞻许。预曰:“吾等年逾七十,所窃以过,但少一死耳,何求于年少辈而屑屑造门邪?”遂不往。
这里是说,宗预和廖化来找到诸葛瞻,说我们两个已经年过七十了......(后略)这是发生在景耀年间的事情,而诸葛瞻摄政后没多久蜀汉就灭亡了,廖化是蜀亡那年去世的,所以他的年龄应该在70+并不是90+
PS【但不排除宗预七十,而廖化这时已经九十,换你和别人说年龄,你38岁,另一人20岁,你当然也会说,我们都是超过20岁的人了,逻辑上没有问题。上段推测有漏洞】
正史上说廖化“初为黄巾贼”。黄巾起义是开始于184年,最后结束是204年张燕的黑山黄巾投降曹操,前后经历20余年。三国战乱时期平民参战的年龄下限一般在14岁左右。也就是说,即使廖化是在204年张燕投降那年刚刚跟着张燕参加了黑山黄巾起义(关羽离开曹操是在此之前,不过廖化与关羽的这段故事并非正史,所以不能为据),那最晚也得在191年出生,这样算来廖化去世时的年龄下限为74岁。当然这种可能性较小,因为如果廖化跟着张燕投降曹操的话,更大的可能是和张燕一起镇守北疆,改投刘备的机会不大。廖化参加的更有可能是张角兄弟的黄巾大起义,这样算来的话,廖化出生年份应该在170年左右,去世时90多岁的推论还是可信的。
相关典故
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解释:比喻团队里面没有出众的人才,即便是担负重任的
人也是能力平庸。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十三回:“时蜀汉景耀元年冬,大将军姜维以廖化、张翼为先锋,王含、蒋斌为左军,蒋舒、傅佥为右军,胡济为合后,维与夏侯霸总中军,共起蜀兵二十万,拜辞后主,径到汉中。”《扫迷帚》第二四回:“好,好,‘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你这少年,公然充起著述名家来,怪极,怪极!”周立波《山乡巨变》下一:“‘好比何来?’亭面糊学着乡里说书的人的口气。‘好比无牛捉了马耕田,好比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示例:‘~’,你这少年,公然充起著述名家来,怪极!怪极!★清•壮者《扫迷帚》第二十四回用法: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感慨或者讽刺。
(责任编辑:史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