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靠何打败朱允炆?靖难之役源于分封太侈
时间:2013/11/29 11:25:00 来源: 军事历史网 浏览量: 395
朱棣率领燕军在夹河之战中大败官军。
建文帝采取削藩措施迫使叔父燕王朱棣发起“靖难之役
诸侯王强大难制是令封建帝王感到头痛的问题。汉景帝采用晁错提出的削藩策,结果引发“七国之乱”,后来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推恩之策,才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明初,朱元璋遍封诸子为王,因“分封太侈”,造成易君之后藩王拥兵自重,朝廷权威不立。建文帝朱允炆面临这种困局,没有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强行削藩,迫使燕王朱棣起兵造反。在这场叔侄之间的较量中,身为长辈的朱棣最终胜出。朱棣能够取代朱允炆,主要原因是朱允炆在决策、用人、军事指挥上屡犯错误,使自己得天下人心、以顺讨逆的优势逐渐失去。而朱棣很少犯错,知己知彼,进退有方,胜利属于他是迟早的事情。另外,朱棣的运气比对方好,在几次重大战役中,突然刮起的大风使他转败为胜,转危为安。难怪朱棣自己说:“此天授,非人力也。”
明代重大事件回顾
朱允炆失误之一:
重用齐泰黄子澄激化矛盾
朱元璋在登上帝位的第一年,就立嫡长子朱标为皇太子。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四月,朱标病故。九月,朱元璋立皇孙朱允炆为皇太孙,朱允炆是朱标第二子,因朱标长子朱雄英早死,故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
朱元璋晚年,功臣宿将被诛杀殆尽,而不少藩王都拥有重兵,皇太孙朱允炆对此深感忧虑。由于朱元璋的二子秦王朱樉、三子晋王朱棡先后死去,镇守北平的第四子朱棣势力最大,便成为朱允炆的心腹大患。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朱元璋病逝。朱允炆即皇帝位。燕王“自北平奔丧”,朱允炆称太祖有遗诏,令诸王不得来京奔丧。诸王认为哪里有父死遗令子孙不得奔丧之理,对遗诏的真伪颇有怀疑,一时之间流言四起,朱允炆与众多叔父之间的关系骤然紧张起来。
朱允炆起用齐泰为兵部尚书,黄子澄为太常卿兼翰林院学士,同参军国事。齐黄二人坚决主张削藩,于是朱允炆与他们密谋削藩之事。
对于如何着手削藩,齐泰和黄子澄有不同的看法。齐泰想先削燕王,黄子澄说:“不然,周、齐、湘、代、岷诸王在先帝时多不法,削之有名。今欲问罪,宜先周。周王,燕之母弟,削周是剪燕手足也。”他认为削藩应先从有不法行为的藩王开始,这样才能名正言顺。周王朱橚是燕王朱棣的同母兄弟,又有不法行为,应先削周王。
恰逢周王次子告其父谋不轨,并牵连到燕王、齐王、湘王。朱允炆便命曹国公李景隆到开封把朱橚抓回京师。没过多久,朝廷又逮捕齐王朱榑、代王朱桂、岷王朱梗等,对朝廷早有戒心的朱棣更加“疑惧”。
朱允炆失误之二:
不听卓敬高巍言引发战争
户部侍郎卓敬也在思考朝廷应如何解决藩王拥兵自重的问题,他秘密上疏朱允炆:“燕王智虑绝伦,雄才大略,酷类高帝。北平,形胜地,士马精强,金元所由兴。今宜徙封南昌,万一有变,亦易控制。”建议把燕王改封为南昌王,把他调离北平。第二天,朱允炆召见卓敬,说:“燕王,朕骨肉至亲,卿何得及此!”卓敬叩头说:“臣所言天下至计,愿陛下察之。”但朱允炆不采纳他的意见。
(责任编辑:史林娜)
学会这些词,一开口就是文化人
寻找历史真相的学科,金石与金石学
包裹在端午节里的千古文化
《红楼梦》:林黛玉睡觉为何裹紧被子?史湘云睡觉为何那么豪放?
《红楼梦》里谁最快乐?
联系电话:0351-7170066
宗教信仰频道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