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首页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搜索
X
历史典籍频道首页 史典书目 史海拾遗 研究发现 阅读提示 知识问答 野史传说

长平之战赵括没错兵种决定赵军必须进攻

时间:2013/12/4 15:51:00 来源: 军事历史网 浏览量: 367

公元前230年,一支来自西北方的军队开始横扫天下。在十年的时间里,他们吞并了所有的国中之国,征服了所有的部落,在中国第一次创建了一个大一统的国家:秦帝国。 战国时代,魏

  公元前230年,一支来自西北方的军队开始横扫天下。在十年的时间里,他们吞并了所有的国中之国,征服了所有的部落,在中国第一次创建了一个大一统的国家:秦帝国。

  战国时代,魏国是第一个霸主。魏军身穿重装铠甲,作风强悍。可是,这样一支勇猛的军队,却成为秦帝国军团的第一个牺牲品。公元前293年,秦军大败魏军,魏国从此衰落。

  秦军团为何如此强大?或许,从长平战役中,我们可以洞悉这支恐怖军团的秘密。

  公元前262年,秦军攻陷了大片韩国领土,韩国地方长官不但不降,反而将上党郡送给了赵国。赵国的平阳君赵豹认为:在上党问题上,“秦服其劳而赵受其利”,容易招致大祸。他不赞成接受上党。

  平原君赵胜则提出相反的意见,他认为,出动百万大军也未必能夺得一城,坐收韩国上党郡的十七座城邑,大利益大良机,不可错失。

  赵孝成王采纳了赵胜的意见,派他去接收上党。

  这是一个极其错误的决定,为赵国的最终毁灭埋下了祸根。

  上党,位于太行山西侧,是韩、赵、魏三国的交界地区,居高临下,一直威胁着秦国的南阳,早就是秦国的大患。因此,夺取上党,对于秦国来说,势在必行。

  趁赵军在上党守御未稳,秦军进行袭击,赵军不敌秦军,退守长平。

  长平,今天的山西省高平市长平村。在这个地方,秦、赵两国集结了100多万人的军队,一场大战即将爆发。这是古代战争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战役,这次战役将决定战国时代的政治格局。

  这里,有一个问题。据司马迁的记载:长平战役,秦军曾经投入了60万左右的兵力。长平离秦国的都城咸阳将近500公里。两千多年前,秦国的人口总数也不过500万。60万的一支秦国军队,远离国土,连续作战达两年之久,秦军是怎样完成后勤补给任务的?一支规模如此庞大的军队,粮草和武器装备的消耗是惊人的。秦国的国力又是如何支撑如此巨大的消耗的?

  秦国必须要拥有一个庞大的财政收入。

  帮助秦国实现这一目标的人是商鞅。他告诉秦人,生活中只有两件事:耕田和打仗。只有强大的农业才能支持不断扩大的战争。

  于是,商鞅为秦国制定了延续了一百三十五年的国策:“耕战”。其核心就是:富国强兵,而富国必须重农,强兵必须习战。由此可见,富与强之间是互相依赖的关系:强者必富,富者必强。

  商鞅利诱三晋之民来耕耘秦国土地,而使秦民应敌于外。秦人为武士阶级,晋人则为佃户。秦人可专心追求军功,晋人既获田宅,又可三代免兵役。这种安排使双方获利,皆大欢喜。

  由此可见,在一个以自耕农为主的时代,秦国却通过严谨的法律实现了对农业有效的宏观管理。这种管理即使在今天看来,也是相当先进的。先进的管理最终造就了秦人发达的农业。秦国当时的农业建设,是六国里做得最好的,数年之间,国富兵强。论富庶,只有齐国可与之比肩。

  然而,秦国尽管有发达的农业,有限的国土面积仍无法支撑一支规模越来越庞大的军队。国家的决策者们为此殚精竭虑。

  在咸阳宫,秦国的丞相张仪和大将司马错正在激烈争论,争论的焦点是应该夺取西面的巴蜀还是攻打东面的韩国。当时的秦王支持了司马错的建议,攻占巴蜀。随后的历史证明,这个有远见的决定为秦国最终赢得统一战争铺平了道路。

  巴蜀,今天的四川盆地,两千年前就是天然粮仓。秦国拥有巴蜀之后,军粮储备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史记》中记载:几十年后司马错攻打楚国,秦军顺长江而下,一万艘船运载了六百万斛的大米。

  然而,两千多年前的成都平原并不能稳定地为秦军提供粮草。岷江经常泛滥,旱灾也时有发生。在司马错之后,李冰来到巴蜀,出任最高行政长官。就是这个人,使成都平原最终富甲天下。

  李冰在最恰当的地方将岷江一分为二,洪水季节,江水漫过水坝,从远处干涸的河道泄洪;干旱季节,岷江水被李冰的水坝送进宝瓶口这个狭窄的通道,灌溉成都平原的万亩良田。这就是古代水利史上最了不起的工程,都江堰。

  都江堰修成以后,食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四川被叫做“天府之国”,就是这个时候开始的。

  秦人天才的水利工程技术最大限度地保障了粮食生产,在都江堰之后,秦国的粮食产量已经远远高于其他国家。

  在当时的西方,伟大的亚历山大有5万人的军队;罗马军团最为强盛的时候也不过几十万人。在农业文明的时代,军队规模受限制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无法生产足够的粮食。因此,在那个遥远的年代,只有秦国负担得起百万大军连年作战。

  而且,农业发达仅是致使秦国富足的一方面。另一方面,就是贸易。在今天四川留下的一些输送盐卤水的遗址,就是秦国当时从事井盐贸易遗留下的。这笔生意做得挺大,几乎垄断到四川云南地区。

  与拥有强大经济实力支撑和保障的秦国军团相比,赵国又是怎样一种状况呢?

  当时赵国的粮食产量,财政收入,只有秦国的三分之一。常备军数量是秦国的二分之一。其产量最富庶的地区,基本是兵家必争之地,根本无法进行生产。

  对于赵国来说,当时最好的策略,就是不要上党,可惜赵国没这么做。这是赵国的战略失误。

  当秦军占据上党后,赵孝成王害怕秦国强兵紧逼国境,想与秦国谈和。此时,赵大夫虞卿却出了一个主意:“如今,决定是战是和的权力掌握在秦国手中。秦集结重兵于上党,目的就是要击破赵国,故而不会答应谈和。不如派人携重礼去贿赂楚、魏二国。楚、魏若肯接受,则秦国怀疑诸侯又复合纵,才可能与我们谈和。”

  孝成王听后却不以为然,仍派人去求和。

  这一求和,恰好给了秦国机会。秦国为了麻痹赵国,防止各国联合抗秦,并争取时间加强军事准备,以便给赵国以沉重打击,故而赵国来求和,秦国有意向各国宣传,说秦、赵已经和解,而事实并非如此。楚、魏、齐国本来就惧怕秦国,现在又为秦国的外交手腕所迷惑,纷纷疏远赵国。

  于是,秦军在占据上党后,继续向赵军发动攻击。攻势极其猛烈。那么,他们是如何作战的呢?

  只能用两个字来形容:恐怖!

  秦军的战法,根据秦兵马俑推测,主力部队的最前边,站着三排战士,装备的武器一律是远射用的弩,直面赵军。那么,为何要站成三排?

  原因很简单:弓弩的射击有一条规律,因为临敌不过三发,敌人往前冲了,这一支箭装上以后射出去,你再装一次,敌人还往前冲,三支箭射出去以后,敌人就冲到面前来了。时空关系就是这样,所以古代射击的时候一定要轮番射击。

  因此,当第一排弓弩手射击的时候,后两排拉弦搭箭,三排弩兵因此可以轮番射击。在战场上,形成密集、致命的强大杀伤力。万弩齐发,蝗虫般雨点般飞击赵军,刺穿他们身体的各个部位。

  这种经典的连续射击方式,很有可能就是秦军首创。因为在秦军之后将近两千年,欧洲人才用类似的方法组织火枪手。

  而且,秦军的弩所用的箭头,和战国时期其他国家不一样,当时为了增大杀伤力,一般箭头都带有倒刺和血槽,但是秦弩的箭头没有,都是三棱形的,完美的流线外形,拥有三个锋利的棱角,流线的轮廓减少空气的摩擦力,加快速度也增加射程,而锋利的棱角可以穿透铠甲和衣物深入肌肤!

  面对秦弩兵,赵军根本无法前进,只能防御,他们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很大的代价。然而,这只是秦军的第一道攻击波,更惊悚的还在后面。

  在弩兵后面,是秦军团的长矛兵。他们手持的可不是一般的长矛。据考古证实,秦军手中的长矛接近7米。如今的一层楼才多高?如此长度的刺杀兵器,端平拿稳都很吃力,秦军是怎样用来作战的呢?

  若是单兵格斗,7米的长矛显然无法作战。但是,在古代希腊,亚历山大的军队就以米的长矛而闻名,由长矛组成的方阵曾经使他们战无不胜。

  秦军很有可能就是组成长矛方阵。经过严格训练的秦士兵,挺着长矛,只能向前,无法后退,不管前方发生什么情况,前排倒下,后排立即补上,方阵始终不变,形成几千人、几万人的一个铜墙铁壁方阵。枪头如林,方阵如山,巨大的冲击力不可阻挡。

  除秦长矛步兵外,还有手持戟和铍的秦步兵,戟长米左右,这种兵器就是在戈的前边加装了矛头,可以钩砍,也可以直刺。由于兵器不长,持戟士兵可以做单兵格斗,发挥自由搏击的技巧;长柄兵器铍,很像插在长杆上的短剑,长度界于戟和长矛之间,在米左右。从不同的杀伤距离来看,长矛、铍和戟长短之间既有专业分工,又可以互相保护。

  那么,秦国何以能制造出如此强劲的兵器?这要提到战国时期的武器锻造业。当时战国盛产优质矿的只有两个地方,一个是齐,一个是秦。关中盛产优质的铜矿,山东盛产优质的煤矿,特别是山东兖州,有一种蓝火煤,温度要比普通煤高一倍。因此,秦国、齐国在武器上的精良程度,领先于其他诸侯国。

  情形就是如此,根据兵马俑的布局来推测:两千多年前的长平战场,赵军首先面对的是秦弩兵,紧接着就是秦步兵的冲击。步兵是秦军真正的主力部队。

  另外,在兵马俑坑,有一队士兵很特别。他们手持白刃格斗的刺杀类兵器,却不穿铠甲。在整个地下军团中,他们的形象显得十分特殊。这队士兵究竟是干什么的呢?据推测,很有可能是在战斗中有一些极其危险的任务,基本上是有去无回,重赏之下,这些完全不考虑生死的人站了出来。军功授爵制度对一支特殊部队规定了丰厚的奖赏,商鞅称其为“陷队之士”。

  商鞅制定的军功爵位由低到高共有20级,而“陷队之士”是砍一个脑袋,晋升一级爵位。因此,秦军兵士一上战场,立刻就变成一头头饥饿咆哮的虎狼,看到敌人就红了眼,勇猛无比地撕咬残杀。割下敌人的脑袋,或别在腰间,或左手提着人头,右胳膊下夹着俘虏,继续追杀自己的对手,绝不后退,绝不手软,除非战死。

  然而,令这支恐怖军团意想不到的是,他们遭遇到赵军统帅廉颇的顽强抵御。

  两军初次交锋,赵军损失惨重。赵军统帅廉颇立即改变策略,他对于秦军作战特点深有认识,知道如何对抗。廉颇认为,秦军远来,利在速决,若旷日持久,则后援补给不继,将陷于进退两难的困境,并最终败退。

  于是,廉颇率军全线撤退,凭借有利地形,构筑壁垒固守。

  在赵军长达四个多月的坚守中,秦军团发动一次又一次的攻击,极具毁灭性的沸腾巨浪,一浪高过一浪,席卷而来,又被赵军顽强地抵挡回去。他们并没有被淹没,无论伤亡多少人,长平谷地终究是他们的阵地。无论魔兽一般的秦军团如何凶猛进攻,他们誓死坚守到最后一兵一卒。


(责任编辑:史林娜)
用户评论

联系电话:0351-7170066

宗教信仰频道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