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隰桑》,刺幽王也。小人在位,君子在野,思见君子,尽心以事之。 [疏]《隰桑》四章,章四句至事之。○正义曰:君子在野,经上三章上二句是也。言小人在位,无德於民,是亦小
《隰桑》,刺幽王也。小人在位,君子在野,思见君子,尽心以事之。
[疏]“《隰桑》四章,章四句”至“事之”。○正义曰:君子在野,经上三章上二句是也。言小人在位,无德於民,是亦小人在位之事也。思见君子,尽心以事之者,即上三章下二句及卒章是也。
隰桑有阿,其叶有难。兴也。阿然,美貌。难然,盛貌。有以利人也。笺云:隰中之桑,枝条阿阿然长美,其叶又茂盛可以庇荫人。兴者,喻时贤人君子不用而野处,有覆养之德也。正以隰桑兴者,反求此义,则原上之桑,枝叶不能然,以刺时小人在位,无德於民。○难,乃多反。庇,必利反,又彼备反。荫,於鸩反。
既见君子,其乐如何!笺云:思在野之君子,而得见其在位,喜乐无度。○乐音洛。注下皆同。
[疏]“隰桑”至“如何”。○正义曰:言隰中之桑,枝条其阿然而长美,其叶则其难然而茂盛,其下可以庇荫。人往息者,得其凉也。以兴野中君子,其身有美德,可以覆养,人事之者,蒙其利也。既隰中之桑盛如此,则原上之桑不能然,是不可以庇荫也。犹野中君子德如是,则在位小人不能然,为不能覆养也。由小人在位而无德,故今思见在野君子而尊事之。若既得见在野之君子,置之於位,我则其为喜乐,知复如何乎!言其乐之甚也。○传“阿然”至“利人”。○正义曰:阿那是枝叶条垂之状,故为美貌。难为叶之茂,沃言叶之柔,幽是叶之色。言桑叶茂盛而柔软,则其色纯黑,故三章各言其一也。由叶茂而荫厚,所以庇荫,人息者得其凉之利,故言难然有以利人。言有此荫凉以利人,以喻君子之亦有德泽以利人也。○笺“隰中”至“於民”。○正义曰:以有阿之下,别言其叶,则阿非叶状,故枝条长美。《菀柳》云“不尚息焉”,则知举此茂美,亦取庇荫为喻,故兴在野君子有覆养之德也。知反求此义者,以序言小人在位,君子在野为相对。今举隰而无原,故知有反求之义,以比小人无德於民矣。诗中单言隰者多矣,若“隰有苌楚”,不必反以对原,唯义所在,故不同。故《夏书》传曰:“下湿曰隰。”桑非能水之木,而言隰桑美者,以桑不宜在停水之地,宜在隰润之所。隰之近畔,或无水而宜桑,以今验之,实然者也。
隰桑有阿,其叶有沃。沃,柔也。○沃,乌酷反。既见君子,云何不乐!
隰桑有阿,其叶有幽。幽,黑色也。幽,於虬反。既见君子,德音孔胶。胶,固也。笺云:君子在位,民附仰之,其教令之行甚坚固也。○胶音交。
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笺云:遐,远。谓勤藏善也。我心爱此君子,君子虽远在野,岂能不勤思之乎?宜思之也。我心善此君子,又诚不能忘也。孔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臧,郑子郎反,王才郎反。
[疏]笺“孔子”至“诲乎”。○正义曰:引《论语》者,彼以中心善之,不能无诲,此则中心善之,故心不能忘。其义略同,故引以为验。
《隰桑》四章,章四句。
(责任编辑:史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