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首页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搜索
X
历史典籍频道首页 史典书目 史海拾遗 研究发现 阅读提示 知识问答 野史传说

中国历史基本典籍

时间:2013/1/5 13:54:00 来源: 新浪博客 浏览量: 336

1、《尚书》 《尚书》起初被称为《书》,相传经过孔子整理,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件汇编。古代,尚与上通,尚书意即上古之书。汉代以后,《尚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

1、《尚书》

《尚书》起初被称为《书》,相传经过孔子整理,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件汇编。古代,尚与上通,“尚书”意即上古之书。汉代以后,《尚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所以又叫做《书经》。记事上起尧舜、下迄秦穆公,可以分为虞夏书、商书、周书,也有部分追述原始社会末期事迹的篇章。它大致有四种体式:一是“典”,即典章制度;二是“训诰”,即君臣或大臣之间的谈话和祭神的祷告辞;三是“誓”,即各种誓辞;四是“命”,即任命官员、赏赐诸侯的册命。尚书有今古文之分,西汉初年,原秦博士伏生(伏胜)传出《尚书》二十八篇,因用当时通行的字体隶书写成,故名“今文尚书”。经考订,大致可靠。汉武帝时,鲁恭王刘余拆毁孔子旧宅,从墙壁中发现许多竹简,经过孔安国整理,比《今文尚书》多出十六篇,引文用汉以前的蝌蚪文写成,故名《古文尚书》。至西晋时,今古文《尚书》均已佚散失传。东晋时,豫章内史梅赜献出《古文尚书》一部,自称是孔安国所传,较伏生所传多出二十五篇。后经考证,二十五篇为魏晋人伪造,故其中的“二十五篇”被称为伪《尚书》。清《十三经注疏》本《尚书》是“今文尚书”和伪“古文尚书”的合编本。《尚书》(即“今文尚书”)史料价值极高,在很多方面具有开创性的历史地位,如《尧典》记尧舜的事迹,《皋陶谟》记舜、禹、皋陶商讨治国之事,均为记事体。全书按朝代编排,朝代之下安帝王顺序编排,因此,从史书编写体例看,《尚书》不但是古代史籍的雏形,也是纪事本末体的萌芽、编年史的开端。而《禹贡》总结了秦统一以前的地理知识,是我国最早的地理志。关于注本有唐孔颖达《尚书正义》(十三经注疏本)、清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万有文库本)、今人曾运乾《尚书正读》、杨筠如《尚书覈诂》等。

2、《春秋》

《春秋》是孔子根据《鲁春秋》修改而成。记事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22年),下迄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共242年。记事方法“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故其体例属于编年体,而编年以鲁君在位的时间为准。《春秋》内容以政治活动及各国会盟、朝聘为主,另外,各国婚丧、祭祀以及日月食、星变、虫灾、地震、山崩、雨、霜、冰雹、水旱等自然现象。《春秋》的内容虽然以鲁国为主,但同时兼及其他100多个国家,因此该书具有春秋时代列国史的意义。《春秋》与此前史书的最大不同在于“其义”,而“义”正是编纂历史著作的重要目的。因此,《春秋》极为讲究笔法,强调定名分、寓褒贬、示惩戒,希望通过“正名”、“尊周”、批判僭越行为而达到维护周礼、恢复西周盛世之目的。同时,因拘于记事以明义、垂言以立教,故《春秋》不能坚持直书,有很多曲笔及回护的地方。《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史,又是我国首部私修史书,对后世影响极大。《春秋》一书仅仅约18000字,分条记事,不相联属,文句简略,不计事情原委。字数最多者有47字,最少者仅一“螟”字。再加上措辞隐晦,如果没有注解,极难通晓。后人从不同角度对《春秋》加以解释,其中《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影响最大,合称“春秋三传”。

3、《春秋左传》附《公羊传》、《榖梁传》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原名《左氏春秋》。传统认为是春秋时左丘明所做,里面有后人所加内容。《左传》与《春秋》一样同属编年体,记事也起自鲁隐公元年,与《春秋》同。但终年止迄于鲁悼公四年,多于《春秋》17年。《左传》根据所掌握的资料,用史实逐条疏证和传释《春秋》经文,详细记载事情原委。同时,《左传》还集录了很多有关春秋以前的史料以及《春秋》经文所无的资料。《左传》视周王室同于一般诸侯及“重人事、轻鬼神”的无神论观点都是在思想上对《春秋》的超越。注本有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疏《春秋左传正义》(十三经注疏本),清人洪亮吉《春秋左传诂》,刘文淇《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今人杨伯峻《春秋左传注》等。

《公羊》和《榖梁》两传各十一卷,写定时间均在汉代。《公羊传》旧题为子夏的弟子战国时齐人公羊高所撰,初仅口头流传。西汉景帝时,公羊高的玄孙公羊寿及其弟子齐人胡毋生(子都)才写定成书。《谷梁传》旧题为子夏的弟子战国时鲁人榖梁赤所做,起初也为口头传授,至西汉时才成书。《公羊》、《榖梁》两传记事起讫年代与《春秋》相同,从不同的角度说明《春秋》的书法,即所谓“微言大义”。两书在西汉均立于学官,但两传对史实的增补不多。 (责任编辑:李晋良)

用户评论

联系电话:0351-7170066

宗教信仰频道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