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国家间发动战争的桑农: 《伍子胥列传》楚平王以其边邑钟离与吴边邑梁氏俱桑,两女子争桑相攻,乃大怒,至于两国举兵相伐。 这很短的一段文字,边邑的农民争桑,两国都要保
使国家间发动战争的桑农:
《伍子胥列传》楚平王以其边邑钟离与吴边邑梁氏俱桑,两女子争桑相攻,乃大怒,至于两国举兵相伐。
这很短的一段文字,边邑的农民争桑,两国都要保护本国桑农的利益,就打起仗来了。由此可见,农业在统治者心中的地位很高。“以农为本”,可不是挂在嘴上的,事实就是这样。
2、渔夫
屈原所遇随波逐流的渔夫:
《屈原贾生列传》中的渔夫:屈原至于江滨,被(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夫)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被)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逐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被)放为?”
这段对话显示出一个普通渔夫的世界观与封建士大夫的巨大差距,最典型的话是“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回看历史,屈原没有了,封建士大夫也没有了,而渔夫这个群体还在,而且只要河里有鱼这个群体就要永远存在下去。固然普通百姓中也有“顽强不屈”的经典案例,但“随波逐流”毕竟是大多数小人物的心态,也许正是由于有这个心态才能长存于世。“举世混浊”“众人皆醉”,其实浊者与醉者心里是明白的,只是苟且于世而已。
苟且于世,大度地活着,自古到今,大多数中国人之特性也。明明白白地活着,不惜牺牲自己也要捍卫真理,那是少数人。
伍子胥所遇重义轻利的渔夫:
《伍子胥列传》中的渔夫:伍子胥奔吴,昭关过不去,而且守关人要捉拿他,追者在后,至江,江上有一渔父(夫)乘船,知伍胥之急,乃渡伍胥。伍胥既渡,解其剑曰:“此剑直(值)千金,以与父(夫)。”父(夫)曰:“楚国之法,得伍胥者赐粟五万石,爵执珪(最高爵位名称),岂图百金剑邪!”不受。
这位渔夫知道伍子胥被陷害,遭受不白之冤,同情他的遭遇,不要五万粟,也不要“爵执珪”,更不要“值千金”之剑,他选择的是“义”,图的是“道”,具有“助人为乐”的高尚人格。
重义轻利的高尚道德品质自古以来普通的中国人就有,但这与捍卫真理是两回事。他们可以同情帮助伍子胥,而自己永远不可能成为伍子胥。
一个是屈原所遇的渔夫,一是伍子胥所遇的渔夫,这是中国基层群众的两个侧面,两种品行融合在同一阶层里,并行不悖。
(责任编辑:史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