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首页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搜索
X

触摸太原工业遗产体温 文化含量厚重(三)

时间:2014/2/11 10:09:00 来源: 太原晚报 作者: 冯海 张亮 浏览量: 420

触摸工业遗产体温系列报道之三老厂 二电厂凉水塔是太原北部的标志性建筑。 本版摄 影邓寅明 1953年至1957年,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是太原工业建设大规模发展时期,太原市

触摸工业遗产体温系列报道之三——老厂

二电厂凉水塔是太原北部的标志性建筑。 本版摄 影邓寅明

1953年至1957年,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是太原工业建设大规模发展时期,太原市被国家定位为“内陆地区的新兴重工业城市”。在全国156项大型骨干工业建设项目中,有11项在太原选址建设,包括:兴安化学材料厂、新华化工厂、江阳化工厂、晋西机器厂、汾西机器厂、大众机械厂、太原化工厂、太原化肥厂、太原制药厂、太原第一热电厂、太原第二热电厂等,太原形成了以冶炼、机械、煤炭和化学工业为主的工业布局,为全省乃至全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基础。记者选取了大唐太原第二热电厂、晋西工业集团公司、太原化工厂等三家企业,近距离领略“一五”时期太原重点建设工业项目的魅力。

走进“一五”大厂细数光辉岁月

电厂凉水塔傲视全亚洲

太原第二电厂始建于1956年,由苏联援建,1958年6月第一台机组投产发电,是新中国成立后,在华北地区投产的第一座高温高压热电厂。2002年划拨到中国大唐集团公司,更名为大唐太原第二热电厂。电厂现装机总容量120万千瓦,也是太原市的重要热源,我市城北地区全部为二电厂集中供热区域,面积约2200万平方米。

太原人对二电厂的印象是4个胖墩墩的大烟囱,这是空气冷却凉水塔,专为发电机组提供冷却的循环水。9号塔位于东北方,建于2003年,高126米,最大直径130米,建成时是全亚洲最大的凉水塔。每到冬季,遇到晴朗无风的天气,站在迎泽大街上都能看到9号塔冒出的白色水汽。

6号塔位于9号塔南侧,建于上世纪50年代,目前仍在正常使用。水塔设计巧妙,塔壁为蜂巢结构,极大地减轻了塔基压力。6号塔高60米,塔顶端为环状结构,边缘宽1米。采访时,6号塔正在运行,水流从塔顶沿着塔内壁顺流而下,如雾如瀑,声音极大,场面壮观。水塔底部建有一个圆形直径约50米的巨型储水池,围着储水池步行一圈,最少8分钟。

在太原北部,周边居民都羡慕二电厂福利好。澡塘对本厂职工和家属免费开放,上世纪90年代初,闭路电视网络已经覆盖职工宿舍区,职工和家属不用去录像厅,就能在家欣赏到《一剪梅》《冷月孤星剑》等当时的港台热播剧。

老牌机器厂“一五”建筑多

晋西机器工业集团公司简称晋机,成立于1948年8月,原为“华北第三十三兵工厂”。1949年7月,工厂从石家庄迁入太原,与原西北制造厂合并。1951年,工厂改名为国营743厂。1956年,新厂建成,包括厂办公楼、厂前食堂等共28座新楼拔地而起。1958年,厂名改为“国营晋西机器厂”。2010年,成立晋西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晋机现保存有厂办公楼、文化宫大礼堂等“一五”时期建筑9座,数量不少。厂办公楼由苏联国家设计院设计,建于1955年,中部高三层,东西两侧为二层建筑。办公楼保存完好,现在仍在使用,楼顶上固定有“毛泽东思想万岁”标语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较高的建筑审美价值。

另外一座“一五”建筑是文化宫大礼堂。大礼堂建于1955年,砖木结构,屋顶木构架,歇山顶红瓦,是一处罕见的苏式风格休闲场所。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认为,晋机位于西山老工业区,现存“一五”建筑较多,开发工业旅游的潜力很大。

厂区变化大职工抒情怀

走进晋机厂区,道路平坦笔直,两旁柳树成荫,远处厂房一座挨着一座。厂区内鸟鸣啾啾,环境优雅。晋机物业公司经理王嘉平对上世纪90年代的晋机厂环境记忆犹新。“道路年久失修,到处塌陷,铁屑、垃圾随处可见。”晋机职工们曾调侃道厂门口的道路是:“骑车怕轧带,走路怕崴脚。风来满天尘,雨来满路泥。”2000年,晋机厂着手改善职工生产、生活环境,平整路面,大面积植树种草,修建喷泉、假山等。有职工自编诗词《沁园春》赞美厂区变化:“忆晋机初创,工房寥寥,荒烟蔓草,野兔追戏……建新厂,只几度春秋,已成大观……宿舍高楼,鳞次栉比,厂前锦绣大花园。展鸿猷,跨国公司,来日不远。”

太原化工厂有条“迎泽街”

太原化工厂于1954年7月动工兴建,1958年7月试车投产,同年年底,建成25个生产和辅助车间,产品有硫酸、烧碱、液氯等7种。到上世纪90年代,太化拥有职工7000余名。2011年,太化由阳煤集团托管。

从西峪东街一路向西,道路两旁杨树高大,阳光被剪成一个个碎小的光斑散落在路面。“上世纪80年代,宿舍区的小孩最喜欢搬个小凳子坐在这条路边,每到下班时,化工厂职工骑着自行车,浩浩荡荡,场面宏大。”毛旭初原来是太化四车间的倒班工人,说起刚参加工作时候的往事,他滔滔不绝。

从化工厂正门走进厂区,眼前是一条宽约20米的厂区主干道,东西贯穿厂区。“这是我们厂的‘迎泽大街’,核心路段,两旁是主要生产车间。”毛旭初边走边说。路边不远就是食堂、办公楼、门诊部,工作累了就在“迎泽大街”散散步,喝一瓶“清凉剂”。“清凉剂”是太化自制的解暑汽水,口味多种,远近闻名。

苏式歌舞厅建成图书馆

159号质检处办公楼是太化保存较好的一座“一五”时期建筑。办公楼坐西朝东,分为南、北、中三部分,中间为三层,南北为二层。大楼外墙有一处醒目的苏式浮雕,五角星位于中央,两侧簇拥着红旗,迎风飘扬。

走进办公楼,门厅内悬挂着四块面积约一米的铁板,写着“严、细、准、快”四个大字。沿着钢制楼梯走到3层,来到厂科技中心图书馆。图书馆工作人员介绍,办公楼的三层最早为苏联专家的舞池,三层半为乐池。上世纪50年代,每到周六、日,苏联援建专家都要在这里举行舞会,乐队在乐池演奏。太化图书馆建于1958年,现有藏书12万余册,包括英、法、德、日、俄等外文图书两万册,保存有近40年的全套《美国化学文摘》杂志。

图书馆层高约8米,面积近50平方米,6面高4米、宽2米的大窗户高大敞亮。书架上整齐地摆放着全套425本《中国国家标准汇编》,供职工查阅。“《中国国家标准汇编》是工具书中的工具书,全省保存这套图书的图书馆不超过三家。”图书管理员强调。太原化工厂厂区布局完整,保留了“一五”时期大型化工企业的基本历史面貌。目前,这里正在建设太原工业文化创意园,老太化厂区将华丽转身,成为集休闲、展览为一体的休闲文化场所,让人期待。

“一五”时期的太原重点工业项目,承载了几代太原人的城市记忆,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这些老厂像一本本老书,拂去尘埃,掀开任何一页,都有别样精彩。本报记者 冯海 赵亮(感谢梁杰、李萍、陈新民、陈珊、刘春宇对本文的支持和帮助。)

采访手记:时光悠长

站在二电厂凉水塔下,看着有点高耸如云的水塔钢梯,不免心虚。工人是怎么上去的?塔身上窄下宽,攀登到凹形颈部时,人几乎仰面朝天。离地一百多米,处于空中悬浮状态。腿软。

大学走读时认识一位师哥,第一次见面自我介绍。师哥说他家是电厂的,以为是董茹村附近的第一热电厂,就套近乎,“咱们不远,我家是太化的。”师哥斩钉截铁地纠正:“我是二电的!向阳店的二电!”见我茫然就很烦:“二电都不知道?切。”

在义井,太化是大单位,走出去不少书记、副省长。职工俱乐部放映的电影不比义井电影院的差,每周三、六,雷打不动。小时候的托儿所现在仍是当地规模最大的幼儿园。和平南路以西的农田,以前叫“大野地”,时光悠长,60后、70后的童年与野草一起疯长。太阳落山,哪儿哪儿都是“你妈叫你回家吃饭”的声音。

嗒嘀嗒,嗒嘀嗒,《小喇叭》开始广播啦。孙敬修老爷爷、曹灿叔叔带着故事,准时来了。

(责任编辑:赵娜)
用户评论

联系电话:0351-7170066

宗教信仰频道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