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太原工业遗产体温 文化含量厚重(四)
时间:2014/2/11 10:11:00 来源: 太原晚报 作者: 冯海 张亮 浏览量: 434
触摸工业遗产体温系列报道之四——遗迹
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山西布政使胡聘之在太原创办火柴局,开启山西近代工业。1898年,胡聘之创办太原机器局,以蒸汽机为动力,修理制造兵器,山西近代机械工业起步。太原是山西省乃至整个华北地区,近代工业发展起步较早,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之一。
纵观我市十县区,共有民国时期工业遗产26处,基本以军事工业为主。在山西省国资委、太原市地方志办公室、市文物局等单位专家的推荐下,记者前往古交西北炼钢厂两个旧址、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北车集团太原轨道交通装备有限责任公司等军工遗址,踏寻百年前山西人发愤图强、实业兴国的足迹。
民国军工遗产 承载强国梦想
民国铁矿洞 深邃如迷宫
西北炼钢厂铁矿口旧址位于古交市河口镇河口村。铁矿口位于村中央一座小山的半山腰处,洞口朝东,高、宽均为1.5米。《古交志》记载,铁矿口建于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为西北炼钢厂提供铁矿石,后因产量低被废弃。站在矿口,风很大。82岁的孙承英,从小生活在河口村,小时候时曾进矿洞玩耍。孙承英点着一根香烟,指着矿洞说:“里面可长哩,走两三个小时也到不了出口,岔口多,像个迷宫,一不小心就走丢了。”2010年,古交市政府将铁矿口旧址列为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从铁矿口旧址沿着乡村公路向东北方步行约20分钟,就来到西北炼钢厂采矿部旧址。采矿部旧址是一个宽敞的四合院,建于1933年,坐北朝南,共有房屋49间,砖木结构。院落东西宽41米、南北长68米。所有房屋前均建有前廊,前廊宽约3米,由直径约15厘米的圆木支撑,圆木底部垫有水泥柱础。经过近80年的风雨侵蚀,柱础出现裂纹,钢筋外露。1958年,旧址改建为古交钢铁厂职工医院,现被当地村民使用。西北炼钢厂铁矿口旧址与采矿部旧址为研究民国冶金行业提供了实物例证,文化内涵丰富。
梅花碉“站岗”保护飞机库
西北炼钢厂于1932年开始筹备,1937年10月建成,是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的前身。在太钢厂区中北部,保存有四座飞机库,飞机库建于1923年,比西北炼钢厂更加年长。每座飞机库长约32米、宽26米,可停放4架飞机。4座飞机库南北依次排列,东西两侧的大门可以推拉。
推拉门由厚木板制成,外层包裹有厚铁皮,以铆钉加固。尖草坪区文物旅游局副局长李沛军介绍,“库门全是‘原装’的,没更换过,现在还能正常推拉使用。”据了解,飞机库内为木质地板,装有地暖设备。每座飞机库的四个拐角处,各有一座岗楼,可容两名哨兵驻守。
在3号、4号飞机库之间,保存有一座石头垒砌成的碉堡。碉堡平面呈“十”字形,又称梅花碉。碉堡高约6米,直径4.5米,分为三层,每层均有射击孔,射击口外部大,内侧小。在碉堡北侧约15米处,有一铁质井盖,打开后可见一个垂直洞口,从洞口往下走一段地道,才能进入碉堡。梅花碉墙体厚达一米,从地道进出,内部建有水池、灶台等生活设施。文物专家认为,保存完好的飞机库、碉堡,对于研究太原工业发展史、抗战史具有重要意义。
窄轨变宽轨火车当明星
在飞机库西侧约30米的空地上,停放着一辆被分解的蒸汽机车车头。太钢将建设厂史纪念馆,这辆蒸汽火车是一件重要展品,为了方便搬运,暂时将火车拆解。1934年,阎锡山在西北炼钢厂厂区内修建窄轨铁路。市规划局编研中心车主任曾查阅过有关窄轨铁路的资料,她介绍,窄轨铁路轨矩宽1000毫米,标准铁路规矩宽1435毫米。“轨距变窄了,铁轨重量也轻一些,这可以降低修路成本。标准轨道每米重量约60公斤,西北炼钢厂的窄轨钢轨每米重量仅有32公斤。”
新中国成立时,太钢厂区内共有窄轨铁路约4.5公里。新中国成立后,太钢厂区大量使用蒸汽机车。眼前的这台蒸汽机车,由唐山机车车辆工厂于1970年生产。2003年,这台蒸汽机车退役,更换为节能环保的内燃机车。太钢物流中心宣传干事闫培林介绍:“拆解过程中,火车的关键部位仍保存完好,将来纪念馆建好,把各个零件焊接到一起,火车还能点火发动。”说完,闫培林登上机车驾驶室,抬脚踩住一个踏板。这是锅炉炉门的控制踏板,腿一用力,“咯吱——”锅炉炉门应声打开。“炉门一开,火车司炉工随即添煤,火车就发动了。”闫培林一边演示一边介绍。2008年,北京奥运会圣火传递活动在太钢举行。奥运火炬手高举火炬,登上火车。这是奥运会百年历史上首次在火车上进行火炬传递,太钢火车成为万众瞩目的明星。
塔式老库房走进新电影
在太原市解放北路10号坐落着一个百年老厂——中国北车集团太原轨道交通装备有限责任公司,当地人简称“机车厂”。1898年,太原机器局成立,1934年,太原机器局并入西北实业公司,第一分厂命名为西北机车厂。解放后,西北机车厂更名为太原铁路工厂,是我国最大的电力机车检修厂。2008年,改名为太原轨道交通装备有限责任公司。2009年,企业启动退城搬迁入园。
在机车厂厂区,火车零件整齐地码放在一起,巨大的不锈钢车轮泛着寒光,结实的车厢连接钩乌黑发亮。机车厂东南部是钉栓库房,库房建于上世纪30年代,坐北朝南,单层砖木结构,由青砖砌成,青砖规格较大,是典型的民国时期建材。传统“人”字形屋顶构造,房顶中央建有高约1.5米的塔式采光阁楼。从侧面看,库房酷似一个宝塔,机车厂工人将钉栓库房称为“塔式房”。
公司党委宣传部副部长高利昌介绍,民国时期,电能极为珍贵,塔式房采光足、透气好,即使阴天,不开灯,工人在库房内仍可以工作。走进钉栓库房,阳光从屋顶射下,照亮一排排低矮的货架。20余根黄色的木质圆柱格外显眼,每根圆柱直径约30厘米,支撑着房顶。机车厂钉栓库房是我市保存较好的民国时期厂房,《太行山》等多部抗日题材电影曾在这里取景拍摄,老库房因此登上银幕,与观众见面。
80岁老机床仍正常使用
距离钉栓库房不远的配件分厂,保存着一台日本生产的冲压机床。冲压机床上的铭牌显示,机床由“东京衡机”制造,产地为“大阪”。机床以蒸汽为动力,现仍在使用。机床功率强劲,可冲压50毫米粗的圆钢。冲压机床需要两位工人配合使用,一位工人将钢管放入冲压卡槽内,另一位工人扳动操纵杆,机床锤头下压,“吱”一声,不到两秒钟,钢管被压出一个90度拐角。高利昌介绍,冲压机床生产于上世纪30年代,已经使用了近80年。工人师傅十分爱护这台机床,经常保养。
配件分厂还保存有一台日本生产的摩擦压力机,摩擦压力机高约2.5米,由大阪森田工作所生产。工人师傅介绍,压力机装上模具后,可以将钢材加工成螺丝帽、垫片等,机器于上世纪90年代停止使用。两台日式机床服务企业多年,目睹了山西产业工人的艰苦和辛劳。
民国军事工业遗址,是山西人创办科技实业、实现富国强兵梦想的例证。随着时间推移,能够说出这些军工遗址、遗迹、遗物来龙去脉的人越来越少,但这一段历史,不可或缺。本报记者 冯海 赵亮 (感谢康明秋、张爱则、孙改青、梁晓丹对本文的支持和帮助。)
采访手记:工业威武
工业化是每个国家走向繁荣富强的必经之路,太原在工业化方面曾经领先。机车厂是百年老厂,与洋务运动有关,1958年制造出我国第一台工建型先锋号蒸汽机车。电影《虎口脱险》里的那种飞机库,在太钢厂区就能看见,这里曾经起落飞机。
熟视容易无睹,这些就曾发生在我们身边。
看见机车一开一合的锅炉炉门,忍不住挥动大铁锹做个铲煤动作,《摩登时代》《铁道游击队》的黑白画面浮上心头。汽笛鸣响,火车喷着长长的白汽,呼啸而过,人类工业化文明翻开新篇章。
在浇筑车间,看着工人将熔化的铁水缓缓倒进一个个模子中,也激动了一把。钢铁服务于工业,加速了交通工具等各个领域的进步。新中国成立时,我们就是凭着一点一滴的工业建设,逐渐改变了近代以来的积贫积弱。
书本远不如遗址生动,工业威武,近在眼前。
(责任编辑:赵娜)学会这些词,一开口就是文化人
寻找历史真相的学科,金石与金石学
包裹在端午节里的千古文化
《红楼梦》:林黛玉睡觉为何裹紧被子?史湘云睡觉为何那么豪放?
《红楼梦》里谁最快乐?
联系电话:0351-7170066
宗教信仰频道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