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缮木塔需慎之又慎可采纳民间经验
时间:2013/9/26 9:55:00 来源: 三晋道 浏览量: 524
8月上旬,一则消息在各媒体文化版刊出:今年9月,山西省文物局将把应县木塔的修缮方案上报国家文物局审批。这是目前为止应县木塔的最新修缮方案,也是自1989年以来终于能够进展到上报国家文物局这一高度的修缮方案。此前24年中,对这座绝世珍塔的修复意见,始终在5种方案间争论徘徊。
有专家称,如果这个方案被批准,应县木塔将开始终于进入修缮的具体操作阶段。
媒体的扎堆报道传达着外界的关注。而在山西人心中,对这座珍塔的惦念,其实从来没有停止,也不曾淡化。
历史上的修缮留下遗憾
实际上,多少年来,对木塔的修与补从未停止过。
有确切史料记载的应县木塔的修缮,我们能找到以下几条:
金明昌六年(1195年),进行了增修,重点是修理木塔不完善处。
元延佑七年(1320年)进行了大修,重点是将砖台基换成了石台基,木塔内加了木斜撑,外加了立柱,以增加木塔结构的稳固性和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延长其寿命。
明正德三年(1508年),离第二次大修已有近190年。此前木塔经历了元顺帝时的七日大地震,木塔周围的房屋全部倒塌,而木塔没有被震倒,但肯定有所损坏,所以这次维修规模较大,不仅重砌了塔基,还翻修了一层的厚墙。
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重修。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重修二层平座。
有文物工作者介绍,1934年民国政府也曾对木塔进行了一次“大维护”,拆除了各层间的泥夹墙和斜戗,换成了现在的门和窗,大大降低了各层的抗侧移刚度和承载能力。这次维修影响到了木塔的整体结构,留下了不少遗憾。
此外还有建筑领域之外的记载显示,1974年7月,国家文物局古建专家来应县对木塔实施抢险加固工程。时值“浩劫”期间,当地文物部门数年间进行了5次清理,从木塔中发现大批经卷文物珍宝,这或可印证“木塔初筑时是按藏经楼设计”这一传说,但木塔修复效果如何,未见任何说明。
据说1977年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来应县时曾问大家:“你们知道应县为什么叫应县吗?”佛经上说佛陀圣物“上应天道,下应群萌,实为应地”。“天道、群萌”意思就是天上神祗、地上众生,佛陀遗骨灵牙示现之地,就是“应地”。应县因此得名。
应县一带信佛百姓众多。每年春节,当地人都按照古老的习俗,登塔、绕塔,为来年祈福。许多中年人都记得,他们小时候,应县木塔还能上到第六层。
近年来为保护木塔,已限制游客登塔,登塔需要另外交费,也只能上到第二层。2003年后,也是为了保护木塔,许多大型的铁铸塔铃已被卸下,早先那种劲风扑面时铃铎齐响的壮观场面已然不再。
人们始终在想方设法为木塔减负。2006年9月4日,在当地为木塔举行950周年生日庆典的前一天,应县佛宫寺释迦塔重建仪式在附近的龙首山举行。一位来自台湾的僧人发愿,用钢筋水泥建一座应县木塔的姊妹塔,让新塔代替千年危塔承载游人,以延长木塔寿命。
此举在宗教界内自有争议,外人不必谈及,我们只知道,由于种种原因,这一项目于2008年搁浅。
民间经验或可借鉴
而在当地宗教界人士看来,应县木塔的命运,或许自有冥冥中的安排。“有佛舍利的佛塔很多,为什么只有这一座才称为释伽塔?因这里是殊胜的金刚宝地。而这座塔,不是研究它的一部分结构就可以修复得了的,更没有古代建塔时那样杰出的工艺与人才了,当今各处有众多的仿古建筑,其质量不敢恭维,中国建筑史上登峰造极之作,非短短几十年就能搞懂的。所谓修复,或许,只能是‘吹吹牛’而已。”
在他们看来,这座塔,不可修复,更不可复制。沧海桑田,顺其自然。只能通过信仰,或通过对文物古建的真诚与尊重,来很好地保护它,方可保其尽量长久。
怎样保护?
杜绝游人登塔。对绝大多数游客来说,登上一层塔并不会看到啥,也不会真正明白啥。神圣的塔只应远观膜拜。而近旁,应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建造一个立体的演播室,令人能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地感受这座塔的建筑文化、历史文化与佛教文化,不登塔亦不白来一次,而是领略了更深远的内涵。
应县木塔,是全世界的珍塔,更是应县人的魂之所牵。多少当地人,依恋它,崇敬它,膜拜它。亦不乏民间人士苦心孤诣地钻研它,琢磨它。1997年,就曾有一位大同王师傅“十年建一塔”,成功复制了一座1.34米高、与它一模一样的缩造木塔。王师傅这样的人,在应县不止一位。如今,缩造的应县木塔,已成为当地观光旅游纪念品中的代表之作。
也许有一天,这些民间的能工巧匠,可以介入到本由专家们担纲的中国古建的修缮研究中,贡献一点他们也许微薄却来自实践的经验。
据介绍,“现状修缮”的方案是目前不少专家认为最稳妥、风险最小的方案。“这种方法对木塔的伤害最小。也可以控制木塔的致命伤不继续发展。把倾斜的木塔支撑起来,虽不能完全去除病根,但是木塔的安全状况可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得到改善。”
但没有一种方案能十全十美地解决所有问题。责任重大的山西省文物局方面给出最中肯的解释:“这就相当于给一个行动不便的老人拄上根拐杖。木塔已经1000年了,我们尽量对它实行最小化干预。我们希望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不会给它做手术。我们希望做完手术之后,木塔至少能够再保存1000年。”
(责任编辑:赵娜)学会这些词,一开口就是文化人
寻找历史真相的学科,金石与金石学
包裹在端午节里的千古文化
《红楼梦》:林黛玉睡觉为何裹紧被子?史湘云睡觉为何那么豪放?
《红楼梦》里谁最快乐?
联系电话:0351-7170066
宗教信仰频道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