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首页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搜索
X
地方志篇频道首页 地方志库 趣闻轶事 地区分类 地方志研究

以旧志考辨 以新志存史

时间:2012/6/16 9:40:00 来源: 未知 作者: admin 浏览量: 573

地方志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一种著述体裁,记载着某一地区的自然、历史、地理、社会、经济、文化等内容。1973年马王堆出土的汉初地形图、驻军图和城邑图,是方志的最早形态图经
地方志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一种著述体裁,记载着某一地区的自然、历史、地理、社会、经济、文化等内容。1973年马王堆出土的汉初地形图、驻军图和城邑图,是方志的最早形态——图经的雏形,侧重于地理方面。到东汉袁康撰《越绝书》就多记及人事活动,使地方志初具规模。魏晋以来,方志的编纂体例渐臻完备,如常璩的《华阳国志》和宗懔的《荆楚岁时记》,都是当时的方志名著。隋唐时,方志编纂工作受到政府重视。隋大业年间,“普找天下诸郡,条其风俗、物产、地图,上于尚书”,这是国家明令修志的开始。

  宋代地方志的撰著,日趋兴盛,体例大致定型,门类亦多拓宽。明清以来,方志修纂工作有了更显著的发展,几乎遍及府、州、县、乡、镇、村,而清代的发展尤为突出。在现存方志中,清志几占80%。清代修志总量达6500余种,平均每年修志20多种。康熙初年又规定60年修志一次,对推动地方志编纂工作起了一定的作用。许多著名学者也把修志工作视为学术研究。有些学者倾力于方志学的研究,对方志学的源流、体制、历史、性质、编纂等问题,相互商榷探讨,在清人文集中可以看到大量清代学者的有关论述。清代学者在修志实践、理论探讨和资料搜集上,都显示出独特的成就,为地方志的编纂与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辛亥革命后,地方志的编纂事业以续修为重点,如河南续修了78部,山东在1929—1937年间共修84种。许多学者倾力于方志学的研究,围绕方志学的体制、源流、纂著方法等,撰写了大量的论文和专著,其中当以梁启超的《清代学者整理国学之总成绩——方志学》为代表作。1929年,南京民国政府内政部颁发了《修志实例概要》22条。1946年民国政府已处于风雨飘摇、岌岌可危的境地,还颁布了《地方志纂修方法》,规定“省志三十年纂修一次,市志及县志十五年纂修一次”。这些规定虽然未见全部施行,但其中内容还有可供参考和采择之处。

  上世纪50年代初,新编地方志工作先后于各地蓬勃兴起,虽经“文革”的巨大挫折,但经几番辛劳,在本世纪初,终于基本完成首轮新编方志这项重大工作,并继续开展第二轮的新志编纂工作。2006年,国务院正式颁布《地方志工作条例》,对新志的性质界定、编写体例、编纂要求等有关内容,作了具体规定,使地方志编纂工作有法可据,有例可循。第二轮的新志编写现正在全国各地有领导、有次序地开展,并已取得部分成果。地方志事业正方兴未艾。

  无论旧志,还是新编方志,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注重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使用、保存,这是修志和用志各方的共识。清代方志学家章学诚曾论及方志的文献价值,他说,志书的文献可以“补史之缺,参史之错,详史之略,续史之无”。

  历来史志多不注重图籍著述,仅列其人其书名目而已。宋人施宿所撰《嘉泰会稽志》卷十六立《藏书》专篇,《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誉之“为他志所弗详”。清人庞鸿文撰《常昭合志稿》,其卷三十二曾入藏书家三十二人,亦欠详尽。新编《常熟市志》特立第二十二篇——《藏书·著述》,下分四章:其一,《历代藏书》为常熟私家藏书史,记清至民国143人(清有101人),除记其字号生卒外,尚立简况一栏,记其藏书特点;立室名一栏,记其室名,以明藏书处所,旁行斜上,一览可得。其二,《藏书家简介》,自百余家中择其荦荦大者15家,详其始末。其三,《今存善本书目》,按四部分类,著录常熟市现藏善本书。其四,《邑人著作书目》,著录乡人著述和乡邦文献之目。观此一篇,足补中国藏书文化史之缺。

  少数民族史料相对来说较少。云南《潞西县志》对傣族“土司集团”及其成员的服饰、饮食、居住、行走等作了生动具体的系列记述,可看到历史上芒市土司集团的衣食住行文化,如土司喝专门烧制的纯米酒和糯米酒,也喝威士忌、三星白兰地和茅台酒。抗战时期,土司住屋也有沙发、时钟、花瓶及软卧双人床等,反映滇缅公路开通后的生活变化。又如土司统治阿昌族的基层政权称“撮”,“撮”下设“档”,每档由一个较大或几个较小的村寨组成。“撮”设“岳尊”一人,由土司委派,由番象山的汉人轮流充当,代土司催收官租、杂派。这些对民族史的研究都具有文献价值。

  地区文化研究是文化史研究中的重要领域,文献资料比较散落;但在地方志中往往保存一些足资参考的文献。云南《陆良县志》记有蜀汉爨民入迁陆良,与当地民族文化相结合而开创的“爨文化”,并收录有关碑文和考跋,为研究“爨文化”提供了翔实的资料。有的志书如《马鞍山市志》,还设有《淹没文化》的专章,不仅记历代遗弃的古建筑,亦记有民国时期曾存在安徽图书馆和民间的已佚珍贵文物藏品,使志书成为研究江南文化,特别是吴文化的一部重要参考书。有的志书如《青田县志》,还保存着一些原始文献和珍贵照片。在该志附录中,就全文辑存了宋郑汝谐的《易瓦记》、清吴楚椿的《畲民考》和民初叶正度的《查灾日记》,都具有存史价值。

  从上述数例看,旧志的文献价值在于挖掘考辨,提供编写研究的依据,而新志的文献价值在于求真求实地创建文献,足资后人征信的文献依据。是凡研究学术者对二者固不可偏废。对新旧志书均应以审慎思辨、求真求实的态度善加利用。



资料链接: 

  《沙州图经》

  敦煌藏经洞发现的早期方志

  图经是唐代到北宋时期,由各州县定期编绘并向朝廷呈报的一种地方档案,在唐宋文献中屡有引述和提及,但实物仅见于敦煌藏经洞的发现。其中较完整的一件是《沙州图经》,存510行,内容始于水渠,终于歌谣,前后无题目。

  《河南志》

  北宋时期的都邑志

  北宋学者宋敏求著,佚失已久,现存《河南志》是清嘉庆十四年(1809)徐松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的。

  《吴郡志》

  南宋方志成熟代表作

  南宋初年范成大编纂的苏州方志,50卷。容纳了更加丰富的内容,设目注重历史政事的记录,成为后世争相效仿的方志编修模式。

  “临安三志”

  相继编修的三部南宋都城志

  临安自绍兴八年(1138)成为南宋都城,先后三次纂修志书。乾道五年(1169)周淙始修,成书15卷,今存3卷;淳祐十二年(1252)施谔再修,成书52卷,今存6卷;咸淳四年(1268)潜说友三修,成书100卷。

  天一阁明代方志

  私人收藏方志的典范

  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浙江宁波人范钦辞官回乡,建造了天一阁,这是中国现存年代最早的私人藏书楼。地方志是天一阁藏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原藏有明代方志435种,其中不少是孤本。

  台湾方志

  海峡两岸文化一脉相承

  清康熙统一台湾,设立台湾府。第一任知府蒋毓英纂修《台湾府志》10卷,刊行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是台湾府第一部方志。此后,清代相继有五部《台湾府志》续纂成书,光绪年间还纂修了《台湾通志》。

  《钦定皇舆西域图志》

  最早的新疆通志

  新疆最早的一部官修通志,成书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52卷。设目19门,绘有地图34幅。采集文献包括正史、笔记、游记、奏章、文告等,是研究中国汉代至清代前期新疆地区的重要志书。

  《龙沙纪略》

  最早的黑龙江方志

  作者方式济为康熙四十八年(1709)进士,在黑龙江生活20年,将当地山川物产、风土民情分类记录下来,分为方隅、山川、经制、时令、风俗、饮食、贡赋、物产、屋宇9门,成为一部笔记体裁的地方志。

  《乾隆永清县志》

  一部模仿正史体例的方志

  章学诚于乾隆四十四年(1779)编纂。模仿《史记》体例,分为纪、表、图、书、传,又附录文征一项,分为奏议、征实、论说、诗赋、金石5卷,对后世修志有较大影响。

  《乾隆汾州府志》

  重视地理沿革考证的一部方志

  清代著名学者戴震于乾隆三十四年(1769)编纂。全书分为29门,卷首有府县图和沿革表。戴震将地理沿革是否详核作为衡量志书优劣的标准。

  近代

  李泰棻《阳原县志》

  注重社会阶层分析的新型方志

  李泰棻编纂的《阳原县志》对社会经济历史的记述极为详尽,其中有对农村的佃农、自耕农、富农、地主等各个阶层的分析,还详细记述了民国以来地价、工资等重要经济资料。

  傅振伦《新河县志》

  强调社会制度、农村经济的新型方志

  1927年,傅振伦被邀请主持《新河县志》的编纂。这部方志中,社会制度、农村经济、平民文艺、语言与文字、宗教与信仰都成为记述的重点。
(责任编辑:LPP)
用户评论

联系电话:0351-7170066

宗教信仰频道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