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首页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搜索
X
中华地理频道首页 探索旅游 走遍中国 自然遗产 中华地图 游记留影 地理图库

平遥县衙博物馆大堂

时间:2014/3/10 10:35:00 浏览量: 521

进入大堂,可看到正中屏风绘有山水朝阳图(又叫海水朝日图),屏前高出地面一尺的地方称作台,台上四根柱子围成的空间,叫官阁,也叫暖阁,暖阁是知县发号施令的法堂,因大堂
进入大堂,可看到正中屏风绘有山水朝阳图(又叫海水朝日图),屏前高出地面一尺的地方称作“台”,台上四根柱子围成的空间,叫“官阁”,也叫“暖阁”,“暖阁”是知县发号施令的法堂,因大堂四面通风,冬天在此工作肯定寒冷,故在案下放一火炉,用以取暖。公案上的令签有两种颜色,一种是黑色,一种是红色,黑色用于较轻的刑罚,如打板子,而红色一般不动用,只有在判处死刑的时候才使用,不过,知县没有判决权的,只有执行权,当时,只有皇帝一个人有判决死刑的权利。暖阁顶篷上绘有三十六仙鹤朝日图,据说三十六仙鹤代表秦灭六国分为三十六郡,太阳象征着皇权,后引申为:皇权统一,四海为一。
  在封建社会,人与人之间地位不平等,原告和被告进入大堂必须下跪于堂前东西两块跪石上,原告在东,被告在西,由于东尊西卑的缘故,古代案件在审理之前,被告的地位是低于原告的,无形之中,部分肯定了被告有罪的事实。
  暖阁前列有县令仪仗又叫“执事”,即桐棍,皮塑,肃静牌和刑具,如水火棍、执杖、老虎凳、拶子等。
  大堂内东西两侧分别是钱粮库和武备库。
  参观完大堂,请大家跟随我到下一站二堂。到二堂之前,首先看到“宅门”,宅门是通往内宅的咽喉之地,旁边设有“门子房”,相当于的保卫科。有人想见知县首先得通过门子,人们图方便,给门子好处,行贿赂,塞红包,这就是现代人所讲的“走门子”的历史渊源。
  穿过宅门,还有一道屏门,由四扇转门组成。跟仪门一样,只有在有重大活动时才开,平时用于挡隔人们视线,屏门原先绘有秦琼(秦叔宝)、尉迟恭,二尊门神像以镇宅避邪。穿过屏门,便可见二堂,二堂外悬一联,曰:
  与百姓有缘才来到此
  期寸心无愧不负斯民
  其意不言自明,值得注意的是下联“愧”字少了一点,而“民”字多了一点,意即对百姓要少一点愧疚,这种巧妙的寓意法则是中国文字所特有的。
  二堂是保存下来的明万历十九年的建筑。这个二堂就是原来的政府办公室。正中屏风绘有“松鹤延年图”,比大堂的“山水朝阳图”,多了几分生活气息,公案上的令签也只有黑色令签,没有红色令签,说明在这儿是不能判死刑的。
  屏风上方悬有匾额“思补堂”,原称“退思堂”,均为退思补过之意。
  二堂东西两侧分别是“简房”和“招房”,“简房”掌握知县的信件、名片、贴子,属礼房的下设机构,而“招房”属刑房的下设机构,主要事务是勘验、票务、档案等。
  过了二堂,就到了知县日常生活起居的地方--内宅。东西厢房为客房。内宅也叫“勤慎堂。进入里边,可看到中间是客厅,当时的秘密案件、不公开的案件在这儿审,所以老百姓称这儿也是“三堂”。东梢间是卧室,西梢间是书房。
  大仙楼是县衙中轴线上的最后一进院落,始建年代在元至正六年(1346年),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是县衙中保存下来唯一的元代建筑。楼下正房是典型的北方建筑--窑洞,冬暖夏凉,是知县吃饭的餐厅,这里的对联很不错:
  曰:柴米油盐酱醋茶除却神仙少不得
  孝悌忠信礼义廉无有铜钱可做来
  柴、米、油、盐、酱、醋、茶,是除了神仙之外,每个凡夫俗子都离不了的,而孝、悌、忠、信、礼、义、廉是宋代理学家,思想家朱熹提出了的“朱子八德”,是做人的基本道德,是没有铜钱也是可以做来的。
  进入里边感觉一下有“天然空调”美称的窑洞,中间是宴请上司的地方,东梢间是供知县喝茶的,西梢间是吃饭的地方,西梢间墙上是知县的菜谱。
  大仙楼上供奉着守印大仙,就是狐仙,狐仙虽然不属于正道,但它生性好大喜功,喜欢被人奉承,并且他的道行比妖摩魔鬼怪高一筹,历任知县为求得仕途平安,就将它供奉起来,请它保护官印了。俗话说“官凭印,虎凭山”,保住了官印,也就等于保住了官。
  大仙楼的东厢房原为厨房,西厢房为炊管人员居住的地方。



(责任编辑:李贺新)
用户评论

联系电话:0351-7170066

宗教信仰频道联系